1) natural cooling source
天然冷源
1.
Discussion on solving overheat problem of inner zones in civil buildings in winter using natural cooling source;
用天然冷源解决民用建筑内区冬季过热问题的探讨
2) natural cool source
天然冷源
1.
Utilization of natural cool source can not only save conventional energy with energy-saving efficiently, but alsoreduce the pollution due to the applications of energy with environment protect ional efficiency.
天然冷源的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常规能源,具有节能效益,同时也可以减轻因用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环保效益。
4) natural cold energy storage
天然蓄冷
5) nature cold energy
天然冷量
1.
A new method that gathers and controls nature cold energy to keep the permafrost roadbed stability with horizontal pipes i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提出在路基中水平布置纵向管路来采控天然冷量,在冬季采集并存储地气温差所造成的冷量,夏季释放,以维护路基稳定的方法。
2.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mbankment stabilization, which goes through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f high-temperature and rich ice, a new method that gathers and controls nature cold energy to keep the frozen soil embankment stabilizing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针对青藏铁路工程所穿越的高温、富冰多年冻土路基稳定问题,提出了采控天然冷量,即在冬季采集并存储地气温差所造成的冷量,夏季释放,维护路基稳定的方法。
6) natural cold resource
自然冷源
1.
Preliminary study on technology for ice-making using natural cold resource based on heat pipe;
基于热管的自然冷源制冰技术方案的初步试验
补充资料:天然气深冷分离
利用天然气所含各组分沸点的差别,在约-100°C以下的低温分离回收其中某些组分的过程。工业上通常将-100°C以下的低温冷冻,称为深度冷冻,简称深冷。在天然气化工中,深冷分离法用于分离回收湿性天然气中C2以上烃,即天然气凝析液(NGL);生产液化天然气以方便天然气的贮存和运输;用于富氮天然气的脱氮以提高热值;以及从富氦天然气中分离回收氦。
天然气凝析液的分离 早期主要采用吸附法、常温油吸收法和低温油吸收法,现在广泛使用深冷法,采用以下两种工艺流程。
冷凝法 用高压天然气的节流致冷效应,使C2以上烃冷凝分离。由于单纯的节流效应是一个等焓过程,冷凝效率低,往往须同时用外加的辅助冷冻循环来提高制冷效果。如丙烷制冷循环冷却至-37°C,此时约有50%的重烃被冷凝;未凝气体进一步用乙烯制冷循环,冷却至-93°C,全部丁烷、约99%丙烷和约87%乙烷从原料天然气中冷凝析出。冷凝液再分别在脱乙烷塔、脱丙烷塔和脱丁烷塔中精馏,得到乙烷、丙烷、丁烷馏分和凝析油。
膨胀机法 利用天然气在透平膨胀机中降压膨胀作外功,而使温度急剧下降,达到低温。在其工艺流程(图1)中,天然气在5.1MPa压力下经过一系列换热,冷却至-54°C,此时约有54%的C2以上烷烃冷凝。未凝气体进入透平膨胀机膨胀至1.67MPa,温度下降至-93°C,使余下的C2以上烷烃此时液化。然后再经逐级精馏可得到乙烷、丙烷、丁烷馏分。该工艺过程是等熵过程,不但能提高烃的回收率,而且能作外功,可用来带动压缩机输送气体。因此,能合理回收利用天然气本身的机械能,具有先进的经济性,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天然气中提氦 目前世界各国从天然气提取氦气,广泛采用部分冷凝法(图2),使天然气中除氦和氢外其余组分全部冷凝脱除而获得粗氦。生产过程包括天然气预净化(脱除水分、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粗氦制取及氦精制。有时还与天然气的液化或氮的液化过程相结合。
粗氦的制取通常需经二次冷凝过程。第一次冷凝得到氦含量为5%以上的一次粗氦(自氦汽提塔顶出来),再经第二次冷凝得到氦含量为60%~90%的二次粗氦(自氦精馏塔顶出来)。第一次冷凝的冷源通常为沸腾的液甲烷,冷凝压力按天然气组分的气-液相平衡条件确定,一般要求粗氦中无C2以上的烷烃馏分。净化后并经预冷的天然气,在冷凝蒸发塔中借釜液的蒸发,将溶于液烃中的氦释放出来,釜液中溶解的氦要求小于10ppm。提取二次粗氦的冷源,通常为常压沸腾的液氮或负压沸腾的液甲烷,冷凝压力仍由相平衡条件确定。工艺上要求二次粗氦中的甲烷含量小于 1%。提取二次粗氦的设备也系冷凝蒸发塔,同样要求釜液中溶解的氦量越少越好。
当天然气的压力为2.1MPa,冷凝温度为-153°C时,气相中氦浓度被浓缩到60%左右,此时溶解于液相中的氦量约为总氦量的14%,因此氦的提取率最高不超过86%。为了提高收率,60年代以后对冷凝法作了许多改进,如采用带有汽提和精馏的部分冷凝、部分冷凝与液体逐级膨胀相结合、复式精馏塔等新工艺,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溶解的氦。(见彩图)
天然气液化 采用深冷法将天然气液化,以满足天然气的输送和城市煤气高峰负荷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制冷循环工艺:阶式循环和膨胀机循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阶式制冷循环法,常用液态丙烷、乙烯和甲烷蒸发所产生的低温使天然气逐级冷却、液化。
天然气经预处理用分子筛干燥脱水至露点(-73°C),再经各级冷冻制冷循环逐步冷却至-147°C,此时天然气中乙烷、丙烷、丁烷等大部分都已冷凝分离,只有甲烷在此温度下仍为气体,随后把 -147°C 的天然气压力从4.12MPa快速降至常压,温度进一步下降,使甲烷液化。
60年代后期出现了混合制冷剂循环工艺,用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乙烷、丙烷、丁烷和氮的混合物作为制冷剂,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天然气凝析液的分离 早期主要采用吸附法、常温油吸收法和低温油吸收法,现在广泛使用深冷法,采用以下两种工艺流程。
冷凝法 用高压天然气的节流致冷效应,使C2以上烃冷凝分离。由于单纯的节流效应是一个等焓过程,冷凝效率低,往往须同时用外加的辅助冷冻循环来提高制冷效果。如丙烷制冷循环冷却至-37°C,此时约有50%的重烃被冷凝;未凝气体进一步用乙烯制冷循环,冷却至-93°C,全部丁烷、约99%丙烷和约87%乙烷从原料天然气中冷凝析出。冷凝液再分别在脱乙烷塔、脱丙烷塔和脱丁烷塔中精馏,得到乙烷、丙烷、丁烷馏分和凝析油。
膨胀机法 利用天然气在透平膨胀机中降压膨胀作外功,而使温度急剧下降,达到低温。在其工艺流程(图1)中,天然气在5.1MPa压力下经过一系列换热,冷却至-54°C,此时约有54%的C2以上烷烃冷凝。未凝气体进入透平膨胀机膨胀至1.67MPa,温度下降至-93°C,使余下的C2以上烷烃此时液化。然后再经逐级精馏可得到乙烷、丙烷、丁烷馏分。该工艺过程是等熵过程,不但能提高烃的回收率,而且能作外功,可用来带动压缩机输送气体。因此,能合理回收利用天然气本身的机械能,具有先进的经济性,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天然气中提氦 目前世界各国从天然气提取氦气,广泛采用部分冷凝法(图2),使天然气中除氦和氢外其余组分全部冷凝脱除而获得粗氦。生产过程包括天然气预净化(脱除水分、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粗氦制取及氦精制。有时还与天然气的液化或氮的液化过程相结合。
粗氦的制取通常需经二次冷凝过程。第一次冷凝得到氦含量为5%以上的一次粗氦(自氦汽提塔顶出来),再经第二次冷凝得到氦含量为60%~90%的二次粗氦(自氦精馏塔顶出来)。第一次冷凝的冷源通常为沸腾的液甲烷,冷凝压力按天然气组分的气-液相平衡条件确定,一般要求粗氦中无C2以上的烷烃馏分。净化后并经预冷的天然气,在冷凝蒸发塔中借釜液的蒸发,将溶于液烃中的氦释放出来,釜液中溶解的氦要求小于10ppm。提取二次粗氦的冷源,通常为常压沸腾的液氮或负压沸腾的液甲烷,冷凝压力仍由相平衡条件确定。工艺上要求二次粗氦中的甲烷含量小于 1%。提取二次粗氦的设备也系冷凝蒸发塔,同样要求釜液中溶解的氦量越少越好。
当天然气的压力为2.1MPa,冷凝温度为-153°C时,气相中氦浓度被浓缩到60%左右,此时溶解于液相中的氦量约为总氦量的14%,因此氦的提取率最高不超过86%。为了提高收率,60年代以后对冷凝法作了许多改进,如采用带有汽提和精馏的部分冷凝、部分冷凝与液体逐级膨胀相结合、复式精馏塔等新工艺,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溶解的氦。(见彩图)
天然气液化 采用深冷法将天然气液化,以满足天然气的输送和城市煤气高峰负荷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制冷循环工艺:阶式循环和膨胀机循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阶式制冷循环法,常用液态丙烷、乙烯和甲烷蒸发所产生的低温使天然气逐级冷却、液化。
天然气经预处理用分子筛干燥脱水至露点(-73°C),再经各级冷冻制冷循环逐步冷却至-147°C,此时天然气中乙烷、丙烷、丁烷等大部分都已冷凝分离,只有甲烷在此温度下仍为气体,随后把 -147°C 的天然气压力从4.12MPa快速降至常压,温度进一步下降,使甲烷液化。
60年代后期出现了混合制冷剂循环工艺,用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乙烷、丙烷、丁烷和氮的混合物作为制冷剂,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