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per-gaussian characteristic
超高斯特性
2) non-Gaussian feature
非高斯特性
1.
The non-Gaussian features of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on long span roof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using multi-channel measurement wind tunnel tests.
首先,根据测点风压时程及其概率密度分布,对具有非高斯分布特性的屋盖风压局部区域做出判断;然后,通过风压的时空间相关性,结合中心极限定理讨论局部呈现非高斯特性的原因;最后,基于测点风压的第三、四阶矩统计量对风压的非高斯特性进行描述,给出划分高斯非高斯区域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平屋盖进行了分区,通过区域划分揭示了不同区域的脉动风压形成机理,也体现出一些大跨屋盖结构不同于低矮房屋的流场特性。
3) Gaussian beam radiated
高斯波束特性
1.
The Gaussian beam radiated by complex source point(CSP)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ainlobe and sidelobes of low sidelobe antenna.
根据复射线理论,利用复源点远场具有的高斯波束特性,无论是在远区或是近轴区域内,复源点场和高斯函数有很接近的相同分布,理论上论证了对于具有高斯波束分布的口径场可以用复源点场来近似模拟。
4) Hypersonic characteristic
高超音速特性
5) super-Gaussian
超高斯
1.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of super-Gaussian and true-random drive signals using time domain randomization;
基于时域随机化的超高斯真随机驱动信号生成技术研究
2.
The technique of generating super-Gaussian and quasi-random vibration exciting signals;
超高斯伪随机振动激励信号的生成技术
3.
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methods i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non-linear contrast functions that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original signals, and the separation results are not always ideal, especially for the mixture of super-Gaussian signal and sub-Gaussian signal.
对模拟信号的分离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成功地分离混叠信号,同时与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算法相比,该算法的性能对源信号的概率密度性质没有依赖,因而对亚高斯和超高斯信号的混合信号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分离能力。
6) super-Gaussian mirror
超高斯镜
补充资料:高斯,C.F.
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高斯1792年进入高等学校研究牛顿(I.Newton)、欧拉(L.Euler)和拉格朗日(J.-L.C.de Lagrange)等的著作。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学深造。1799年以论文《代数学基本定理的重新证明》获得黑尔姆施泰特大学博士学位。1807年起任格丁根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格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兼任格丁根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
高斯对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早在1794年,他首创了最小二乘法理论,并应用于谷神星(小行星1号)轨道和星历的计算。1809年在题为《围绕太阳沿圆锥曲线轨道公转的天体的运动理论》一文中,正式发表了最小二乘法理论。随后在1815~1826年期间,陆续发表了关于这一方面的几篇论文,使最小二乘法应用于测量平差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大地测量的发展。
高斯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也促进了大地天文学的发展。1805~1807年他创造了用迭代过程计算天体轨道的新方法,以代替过去惯用的内插法。1808年提出了太阳等高测时法、太阳近中天高度测纬度法和月掩星测经度法。以后又提出同时测定时间和纬度的多星等高法,迄今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高斯也致力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研究。1792~1797年法国为确立米制所进行的子午圈弧度测量(敦刻尔克-巴塞罗那)结束后,他立即利用这次测量结果推算地球扁率,并于1799年发表了他的推算结果。他指出由短弧测定地球扁率是不可靠的,希望把各国的弧度测量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高斯是椭球面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他对微分几何和曲面理论作了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于1822年首创了将椭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正形投影法,解决了在有限区域内保持投影后的图形同原图形相似的问题,并因此于1823年获得丹麦科学院奖金。在1827年发表的《曲面通论》中,他进一步发展了微分几何学,并研究了由大地线构成的椭球面三角形的解算方法。他所提出的大地位置计算中纬度公式,迄今仍是解算中等距离大地测量主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高斯于1820~1830年期间,以全部精力领导汉诺威王国的子午圈弧度测量(丹麦弧度测量的继续),而且亲自参加野外作业和计算工作。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发明了回照器,用于白天进行角度观测;提出了观测角度的新方法,经过他的学生施赖贝尔(Schreiber)作了若干修改,称为施赖贝尔测角法,迄今仍用于精密角度观测。他首创的正形投影法,为以汉诺威子午圈弧度测量为基础的地形测量提供了平面坐标系。这次弧度测量共测定了2578个三角点,这一巨大的平差计算工作实际上是他完成的。
1832年,高斯首次提出测定地磁场强度的绝对法。1839年他又提出将球谐函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磁场的研究,得出了地磁场的数学表达式,奠定了地磁学的数学物理学基础,并由此肯定了地磁场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地球内部。
高斯对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早在1794年,他首创了最小二乘法理论,并应用于谷神星(小行星1号)轨道和星历的计算。1809年在题为《围绕太阳沿圆锥曲线轨道公转的天体的运动理论》一文中,正式发表了最小二乘法理论。随后在1815~1826年期间,陆续发表了关于这一方面的几篇论文,使最小二乘法应用于测量平差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大地测量的发展。
高斯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也促进了大地天文学的发展。1805~1807年他创造了用迭代过程计算天体轨道的新方法,以代替过去惯用的内插法。1808年提出了太阳等高测时法、太阳近中天高度测纬度法和月掩星测经度法。以后又提出同时测定时间和纬度的多星等高法,迄今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高斯也致力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研究。1792~1797年法国为确立米制所进行的子午圈弧度测量(敦刻尔克-巴塞罗那)结束后,他立即利用这次测量结果推算地球扁率,并于1799年发表了他的推算结果。他指出由短弧测定地球扁率是不可靠的,希望把各国的弧度测量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高斯是椭球面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他对微分几何和曲面理论作了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于1822年首创了将椭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正形投影法,解决了在有限区域内保持投影后的图形同原图形相似的问题,并因此于1823年获得丹麦科学院奖金。在1827年发表的《曲面通论》中,他进一步发展了微分几何学,并研究了由大地线构成的椭球面三角形的解算方法。他所提出的大地位置计算中纬度公式,迄今仍是解算中等距离大地测量主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高斯于1820~1830年期间,以全部精力领导汉诺威王国的子午圈弧度测量(丹麦弧度测量的继续),而且亲自参加野外作业和计算工作。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发明了回照器,用于白天进行角度观测;提出了观测角度的新方法,经过他的学生施赖贝尔(Schreiber)作了若干修改,称为施赖贝尔测角法,迄今仍用于精密角度观测。他首创的正形投影法,为以汉诺威子午圈弧度测量为基础的地形测量提供了平面坐标系。这次弧度测量共测定了2578个三角点,这一巨大的平差计算工作实际上是他完成的。
1832年,高斯首次提出测定地磁场强度的绝对法。1839年他又提出将球谐函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磁场的研究,得出了地磁场的数学表达式,奠定了地磁学的数学物理学基础,并由此肯定了地磁场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地球内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