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激烈的对抗演习正在进行之中。我军坦克和步兵战车向“敌人”发起猛攻,并迅速在其阵地中撕开了一个“缺口”,随即,我后续部队利用突破口进入战斗,向“敌人”纵深阵地进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突然在纵深阵地前起爆了临时反坦克壕,我坦克和步兵战斗队形前进受阻。此时,“敌人”各种反坦克武器向我受阻的坦克、步兵战车猛烈开火,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危急关头,只见几辆坦克架桥车冲到反坦克壕边,在我坦克和炮兵的强大火力掩护下,伸出了长长的桥臂在敌人临时设置的障碍物上架起几座车辙桥。
我军坦克迅速通过了车辙桥,对“敌人”发起了致命性的攻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些在战斗中大显身手工程保障装备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84式坦克架桥车。
一、几易其手 一波三折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装甲机械化部队通常遂行机动作战任务,并常常在野战条件下实施攻防作战,因此,工程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坦克架桥车(又称“冲击桥”,意指用于直接伴随一线部队的装甲架桥车,以区别于浮桥等大型野战桥梁)就是用于在敌火威胁下实施强行架桥作业的装
甲工程保障车辆,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要的工程保障配套装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军委就已经“认识到坦克架桥车是坦克机械化部队必不可少的一种工程保障车辆,急待研制、生产装备部队” 。于是,在59式中型坦克刚装备部队不久,装甲兵便决定研制坦克架桥车,并指定由当时的五机部某研究所和某中型坦克制造厂联合研制。
研究任务下达后,研究所和工厂的科研人员反复对比和研究了当时世界装备的各种坦克架桥车,最后决定借鉴当时捷克在t-34坦克上改制的剪刀式架桥车的架桥原理和设计思路,研制我国的第一辆装甲架桥车,并提出了桥长为18米、机械传动、机械架设的剪刀桥的设计方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被认可。60年代中后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科研人员决定放弃剪刀桥的方案,研制类似苏联мту平推跳板式装甲架桥车(架桥原理和过程见图)的坦克架桥车,并于60年代后期提出了桥长18米、双折叠桁架结构桥、液压机械传动、平推对接连桥方式架桥车的方案,并进行了部件结构设计,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制工作被迫中断。
1970年,装甲兵司令部将坦克架桥车的研制任务从某研究所转到某坦克修理厂继续完成,并要求组成军地联合设计组。联合设计组在吸收了原设计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层叠放平推式结构方案,并于1971年9月试制出第一辆原理样车。1972年,原理样车在北京南口、吉林四平等地进行了试验与表演,受到军委装甲兵的充分肯定。1973年2月,科研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试制出第二辆原理样车,成功地完成了原理样车阶段的攻关任务。
1976年8月,根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装甲兵司令部又将架桥车的研制任务转回到某坦克制造厂。工厂再次接手研制任务后,组织专门力量对移交过来的第二辆原理样车进行了摸底试验,掌握了原理样车的有关参数。在此基础上,工厂于1977年8月提交了研制论证报告并准备正式试制,但由于承担桥梁研制任务的工厂一时难以确定,因此研制工作再次中断。
1979年春夏,国务院国防工办、国家计委和五机部,决定将坦克架桥车的研制任务交给某军工总厂。该军工总厂接手后,在继承第二辆原理样车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底盘、桥梁、液压传动装置等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多达162项的重大改进,并于1980年完成技术设计和初样车试制,1982年5月,工厂试制出了两辆正样车,交给军方进行定型试验。
1982年7月至1984年9月,军方对两辆正样车进行了高寒、高温潮湿、常温三个环境的定型试验,每辆车累计行驶6700千米,架设桥梁320次,试通行坦克等各种车辆1050辆次,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试验后,军方认为架桥车达到了规定的战技指标要求。1984年12月,坦克架桥车通过了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设计定型审查,1985年1月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84式坦克架桥车”。1985年至1987年,经过小批量试生产和进一步改进后,坦克架桥车通过了生产(工艺)定型并正式交付部队,成为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制式工程保障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