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ll-round Construction
全面建设
1.
Thoughts on Issues Concerning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Fairly Well-off Society;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
2.
The idea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i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 s theory of social org.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哲学依据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3.
It s an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社会保障是个大问题,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头等大事之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内涵。
2)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全面建设
1.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nd Peasants Trying Hard to Raise the Peasants Income and Speeding up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to-do Society;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2.
The strugg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pace of our modernization.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people 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et the new request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 overall construction
全面建设
1.
The social target of overall construction middle-class family puts forward having the deep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background, See from the local background, it wants to hold tigh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result actively, hold tight to develop the opportunity tightly, and then to reply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课题。
4) all-round way
全面建设
1.
The process of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s generalized.
本文概括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过程 ,分析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里程碑意义 ,阐述了对“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理解 ,强调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把握和贯彻一定要全
2.
The theme of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is to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at Deng Xiaoping first brought forth the formulation goal of the well-off society.
中共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把邓小平首创的"小康社会"目标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的宽泛内涵、目标体系作出了科学界定,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我国人民新世纪新的奋斗方向。
5) build an affluent society
建设全面小康
1.
Villages key to study the spirit of the 16th CCPC and build an affluent society;
学习十六大精神 建设全面小康 关键在农村
补充资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1956)
1956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认的"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是针对1956年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倾向提出来的。实现这一方针,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比例关系,按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而制定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实现这一方针的重大经济政策。包括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使人民生活能够经常得到改善,要在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经常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生产目的是国家计划和综和平衡的主要依据。只有从人民生活需要出发,把社会劳动有计划地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搞好综合平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还指出,兼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就是要处理好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见社会主义的积累与消费关系)。只要正确确定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建设规模,就能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有必要的积累资金,又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使国民经济能够比较迅速而又比较协调的发展。进行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保证。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必须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相适应,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相适应。根据中国的情况,计划管理和生产结构上要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例如: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上,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见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既要发挥中央各经济部门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的关系上,既须努力建设那些骨干作用的大型工业企业,又需有计划地兴建和改建起配合作用或适合较小规模经营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等等。在计划管理与生产管理中采取这样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经过198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大丰富并发展了这一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而制定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实现这一方针的重大经济政策。包括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使人民生活能够经常得到改善,要在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经常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生产目的是国家计划和综和平衡的主要依据。只有从人民生活需要出发,把社会劳动有计划地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搞好综合平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还指出,兼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就是要处理好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见社会主义的积累与消费关系)。只要正确确定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建设规模,就能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有必要的积累资金,又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使国民经济能够比较迅速而又比较协调的发展。进行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保证。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必须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相适应,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相适应。根据中国的情况,计划管理和生产结构上要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例如: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上,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见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既要发挥中央各经济部门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的关系上,既须努力建设那些骨干作用的大型工业企业,又需有计划地兴建和改建起配合作用或适合较小规模经营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等等。在计划管理与生产管理中采取这样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经过198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大大丰富并发展了这一方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