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双黄少腹贴
1)  Shuanghuang Shaofutie
双黄少腹贴
1.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Chuanxiong and Danshen in Shuanghuang Shaofutie by TLC;
双黄少腹贴中川芎及丹参的薄层色谱分离鉴别
2)  lateral lower abdomen
少腹
3)  spasmodic pain in lower abdomen
少腹急结
4)  pain in lateral lower abdomen
少腹痛
5)  erfukang sticking
儿腹康贴剂
1.
The G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ontent of syingic phenol in erfukang sticking was established.
采用气相色谱法(15%聚乙二醇20M+10%阿匹松柱)测定儿腹康贴剂中丁香酚的含量,线性范围为0。
6)  Fuxieling Tiegao
腹泻灵贴膏
1.
Determination of cinnamic acid contained in Fuxieling Tiegao by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腹泻灵贴膏中肉桂酸含量
补充资料:贴黄
      削取竹筒内壁约2mm厚的黄色表层(黄片),经煮压后,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竹刻工艺品。其表面或为光素,或镌刻花纹,是竹刻中的独特品种。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
  
  清代中叶以来,福建上杭、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等地都以制作贴黄著称。福建上杭贴黄出现较早,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前期该地的贴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贴黄日益盛行,但由于贴黄的黄片较薄,只能在上面浅刻,从而导致竹刻中的圆雕、透雕、深浮雕、深刻等传统技法不再受重视,造成清代中期以后竹刻的艺术水平明显下降,光绪年间(1875~1908),湖南邵阳贴黄折扇曾作为贡品。
  
  贴黄工艺在乾隆年间(1736~1795)曾达到很高水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贴黄器物,胎骨复杂而严谨,雕刻和装饰精致而华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仿攒竹方笔筒以黄片贴出细竹丛丛,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双桃盒采用贴黄和染色象牙雕刻相结合的工艺;蕉叶饕餮纹瓶在本色竹黄上再贴以深色竹黄;冠架是在紫、棕色篾丝编织上再贴竹黄;海棠式罩盒是在透雕图案的紫檀盒上镶嵌竹黄,可谓穷工极巧。
  
  中国贴黄现主要产于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贴黄以木为胎,可突破竹材为圆筒的限制,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是一般的竹刻所不能及的。它的品种很多,有各种盒(如邮票盒、糖果盒)、水果盘、茶叶罐、烟具、台灯、花瓶、笔筒、相片架等日用品以及台屏、挂屏等陈设品(见图)。在装饰艺术上,贴黄不仅施以雕刻,而且兼融绘画、书法、图案,并与烙画、拼嵌、彩绘、象牙雕刻等工艺巧妙结合,在象牙般色泽的黄片上,众采纷呈,而又淡雅宜人,成为独具风格的竹刻工艺品。1970年以来,贴黄采用了高温压胎新工艺,并改进原来的胶合工艺,基本上解决了虫蛀、开裂、发霉、起皮等弊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