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uhuang tieji
去黄贴剂
2) Compound Herba Ephedrae Adhesive Plaster
复方麻黄贴剂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dermal Enhancers on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Ephedrine in Compound Herba Ephedrae Adhesive Plaster;
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复方麻黄贴剂中麻黄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3) Ruyi-jinhuang plaster
如意金黄贴剂
1.
Objective:To Study the optimal extracting techniques of Ruyi-jinhuang plaster.
目的 :研究如意金黄贴剂的最佳提取条件。
4) patch
[英][pætʃ] [美][pætʃ]
贴剂
1.
Preparation and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arsenic trioxide patch;
As_2O_3贴剂制备工艺与处方优化的研究
2.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VP-I patch;
聚维酮碘贴剂的制备与应用
3.
A Study on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and Drug Concentration in Local Tissues of Diclofenac Sodium Patch;
双氯芬酸钠贴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测定
5) Patches
[英][pætʃ] [美][pætʃ]
贴剂
1.
Study on Transdermal Diffusion of Tretinoin Patches in vitro;
维A酸贴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
2.
Adhesive properties of cataplasma or patches and test methods for adhesive power;
贴膏剂(贴剂)的粘着力及其测定方法
3.
HPLC determination of buprenorphine in buprenorphine patches and its skin permeation behavior in vitro
HPLC法测定丁丙诺啡贴剂中药物的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
6) yellow box subsidy
黄箱补贴
补充资料:贴黄
削取竹筒内壁约2mm厚的黄色表层(黄片),经煮压后,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竹刻工艺品。其表面或为光素,或镌刻花纹,是竹刻中的独特品种。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
清代中叶以来,福建上杭、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等地都以制作贴黄著称。福建上杭贴黄出现较早,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前期该地的贴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贴黄日益盛行,但由于贴黄的黄片较薄,只能在上面浅刻,从而导致竹刻中的圆雕、透雕、深浮雕、深刻等传统技法不再受重视,造成清代中期以后竹刻的艺术水平明显下降,光绪年间(1875~1908),湖南邵阳贴黄折扇曾作为贡品。
贴黄工艺在乾隆年间(1736~1795)曾达到很高水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贴黄器物,胎骨复杂而严谨,雕刻和装饰精致而华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仿攒竹方笔筒以黄片贴出细竹丛丛,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双桃盒采用贴黄和染色象牙雕刻相结合的工艺;蕉叶饕餮纹瓶在本色竹黄上再贴以深色竹黄;冠架是在紫、棕色篾丝编织上再贴竹黄;海棠式罩盒是在透雕图案的紫檀盒上镶嵌竹黄,可谓穷工极巧。
中国贴黄现主要产于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贴黄以木为胎,可突破竹材为圆筒的限制,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是一般的竹刻所不能及的。它的品种很多,有各种盒(如邮票盒、糖果盒)、水果盘、茶叶罐、烟具、台灯、花瓶、笔筒、相片架等日用品以及台屏、挂屏等陈设品(见图)。在装饰艺术上,贴黄不仅施以雕刻,而且兼融绘画、书法、图案,并与烙画、拼嵌、彩绘、象牙雕刻等工艺巧妙结合,在象牙般色泽的黄片上,众采纷呈,而又淡雅宜人,成为独具风格的竹刻工艺品。1970年以来,贴黄采用了高温压胎新工艺,并改进原来的胶合工艺,基本上解决了虫蛀、开裂、发霉、起皮等弊病。
清代中叶以来,福建上杭、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等地都以制作贴黄著称。福建上杭贴黄出现较早,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前期该地的贴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贴黄日益盛行,但由于贴黄的黄片较薄,只能在上面浅刻,从而导致竹刻中的圆雕、透雕、深浮雕、深刻等传统技法不再受重视,造成清代中期以后竹刻的艺术水平明显下降,光绪年间(1875~1908),湖南邵阳贴黄折扇曾作为贡品。
贴黄工艺在乾隆年间(1736~1795)曾达到很高水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贴黄器物,胎骨复杂而严谨,雕刻和装饰精致而华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仿攒竹方笔筒以黄片贴出细竹丛丛,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双桃盒采用贴黄和染色象牙雕刻相结合的工艺;蕉叶饕餮纹瓶在本色竹黄上再贴以深色竹黄;冠架是在紫、棕色篾丝编织上再贴竹黄;海棠式罩盒是在透雕图案的紫檀盒上镶嵌竹黄,可谓穷工极巧。
中国贴黄现主要产于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贴黄以木为胎,可突破竹材为圆筒的限制,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是一般的竹刻所不能及的。它的品种很多,有各种盒(如邮票盒、糖果盒)、水果盘、茶叶罐、烟具、台灯、花瓶、笔筒、相片架等日用品以及台屏、挂屏等陈设品(见图)。在装饰艺术上,贴黄不仅施以雕刻,而且兼融绘画、书法、图案,并与烙画、拼嵌、彩绘、象牙雕刻等工艺巧妙结合,在象牙般色泽的黄片上,众采纷呈,而又淡雅宜人,成为独具风格的竹刻工艺品。1970年以来,贴黄采用了高温压胎新工艺,并改进原来的胶合工艺,基本上解决了虫蛀、开裂、发霉、起皮等弊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