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汉
1)  Han [英][hæn]  [美][hɑn]
1.
Study of HLA polymorphism in the 6965 Han bone marrow registry donors;
6965名族骨髓供者HLA多态性分析
2.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Fafen Doctrine" in the Han Dynasty;
代“发愤说”的美学内涵及思想基础
3.
Discuss the Formation and Vicissitude of the Han s and Hun 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and Hun;
匈关系的角度探讨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
2)  Han Dynasty
1.
The prevailing customs of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touches the emotion—An analysis on the emotional factors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sculptures of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秦风韵总关情——析秦雕塑的情感因素与审美走向
2.
Discussion of "Fangzhong Music" and "Fangzhong Songs" in Han Dynasty;
代的“房中乐”、“房中歌”
3.
On the Exploitation in BaShu Area During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
3)  Chinese [英]['tʃai'ni:z]  [美]['tʃaɪ'niz]
1.
On the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Light of Zi as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 of Chinese;
思维差异的“字本位”视角
2.
About English abbreviations "invasion" of Chinese;
英语缩略语“入侵”语的思考
4)  the Han Dynasty
5)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汉语汉字
1.
By re-arranging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 and interpreting words and pursuing the law of words, he gain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study.
南宋末戴侗编著的《六书故》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从我国古代哲学的系统观念出发观察语言文字现象,认为字具有系统的一般属性,运用传统的系统生成理论重新编排文字体系、探索训诂理论、解说语言文字,为清代“小学”的鼎盛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6)  Chinese and characters
汉字汉语
1.
To analyse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y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great vitality of Chinese and characters comes from the remain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语的文化承载用字思维及文化解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得出:语的强大生命力源于文化信息的存留;通过对字的考释,探究了字所蕴含的民族进化史、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文化信息。
补充资料:
(公元前202~公元220)

    中国继秦而出现的统一王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雒)阳。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文景之治以后出现的汉武帝,巩固并发展了统一事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统治的半个世纪,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武帝以后,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激化,终于暴发赤眉、绿林起义。汉光武帝企图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但是封建田庄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滋长着分裂因素。外戚、宦官挟持幼帝,统治日趋腐朽。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189年东汉政权被权臣逼迫,迁离洛阳,从此至220年,东汉正朔虽存,但历史已进入三国时期。
   
   

西汉帝系表


   
   

东汉帝系表


   
   

西汉骑兵俑阵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楚汉之际四年阵多的战乱中,社会经济凋敝。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①兵士罢归家乡。②命令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③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④抑制商人。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汉高祖还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又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惠帝、吕后时期,黄老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汉高祖把六国旧贵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以抑制他们的分裂活动。另外,汉高祖消灭了除长沙王以外的异姓诸侯王。同时,在异姓王的旧地陆续分封同姓诸侯王。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文帝时期同姓王的势力更加发展。景帝时,诸侯吴国跋扈,晁错上《削藩策》。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发动了七国之乱(见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以后,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针对匈奴常常侵扰边境,汉高祖取“家人子”为公主,与匈奴结和亲,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下,垦田筑城,加强边防。南越之地本是秦的郡县,越、汉杂居。高祖十一年(前196),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朝封号,愿为藩辅。赵佗一度自称南越武帝,与汉朝皇帝相抗衡。吕后因此派军出征。汉初汉军使用过的两幅帛制长沙国南部地区地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后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并主要用牛耕。农民已有“深耕穊种,立苗欲疏”的经验。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武帝时在泾水与渭水之间,修建了白渠。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此后黄河才流归故道,80年中未成大灾。西汉时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郑州冶铁遗址中炼铁的燃料,除木材外,还有原煤和煤饼,这是已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丝织业是西汉的重要手工业之一,是北方居民的家庭副业。西汉的丝织物通过馈赠、互市或贩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远至中亚各国和大秦。西汉漆器产地分布广,漆器加鎏金釦或银釦,称为釦器。漆器和釦器都是名贵的手工业品,制作复杂,分工精细。此外,煮盐、酿造等业,都是重要的手工业行业。
   
   

西汉铁铲

   

西汉鎏金银镶嵌乳钉纹铜壶(1968年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首都长安是全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番禺等城市,是全国主要的都会。全国各地区、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联。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沿着丝绸之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品。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
    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王国势力 元朔二年 (前127),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的辖地缩小。元鼎五年(前112) ,武帝又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元狩元年(前122),武帝下令尽捕贵族的宾客党羽。
    实行察举制度和建立太学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确立了察举制度。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武帝在长安城外兴建太学培养封建官僚。武帝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实行察举制度和建立太学后,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削弱丞相权力 西汉初年,由于丞相权重,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元朔五年(前124),武帝任命公孙弘为相。公孙弘起自“布衣”,不敢稍违皇帝旨意。从此以后,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武帝任用一些亲信,让他们出入禁省,参与大政。这种人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一个宫内决策的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外朝相对应。皇帝依靠中朝,加强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重,凌驾外朝。
    加强中央军力 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无重兵。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创建八校尉。建元三年(前138),设期门军。太初元年(前104),设羽林军。京师军力得到加强。
    设置刺史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在全国13州部设部刺史;征和四年(前89),武帝置司隶校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了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任酷吏和严刑法 为了打击不法的豪强游侠,汉武帝除了迁徙强宗大姓,不许他们族居以外,还大批地任用酷吏,诛锄豪强。同时,又命酷吏张汤、赵禹等人条定刑法。
    统一货币 汉初以来,货币质量低劣,折算困难,影响国库收入 。元狩五年(前118)武帝铸五铢钱  。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这次禁令很严格,新币质量又高,盗铸无利可图,所以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五铢钱乃成为由此至隋代700余年中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
    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盐铁的办法,是在产地设盐官或铁官,由官家收购发卖。盐铁和实行均输、平准,使富商大贾难以牟大利,也使物价不致暴涨暴落。同时,使一部分手工业和商业利润归于国家。此外,还起着控制诸侯王和豪强大贾的政治作用。
    算缗和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开始实行算缗钱,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以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元鼎三年(前114)武帝下令告缗,鼓励告发,规定以所没收违令商人资财的一半奖给告发人。汉武帝通过算缗和告缗打击了大商贾的势力。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越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内徙至江、淮之间,成为西汉的编户齐民。建元六年,武帝派兵攻闽越。汉封原闽越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以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 ,封越人贵族多人为侯 。元封元年(前110)越繇王和东越贵族杀余善 ,汉把越人徙处江、淮之间。江、淮之间的东瓯人和闽越人此后逐渐同汉人融合。元鼎五年(前112) ,汉军攻入南越,越人贵族很多人受汉封为列侯。
    匈奴 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单于发觉汉的诱兵计划,中途退归。元朔二年(前127),卫青夺回河套一带,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汉在那里设置朔方郡( 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将兵远征,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逾居延海,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汉廷又在匈奴故地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元狩四年,卫青北至寘颜山赵信城(约在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霍去病军至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经过这几次重大战役以后,匈奴力量大为削弱,百余年来,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到此基本解除,边郡和内地之间,联系大为增强。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
    张骞通西域 西汉以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 ,被称作西域。张骞于建元二年(前139)率众出陇西向西域进发。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 张骞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元狩二年(前121),汉军击破匈奴,取得了河西地带。从此,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终于打通了。元狩四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昭帝时汉政府在轮台、渠犁等地各驻兵屯垦,置使者校尉领护。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军政机构的开始。神爵二年(前60),汉在西域设立都护。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元帝建昭三年(前36),汉军远征康居,汉和西域的通道大为安全了。西域道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为一体。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羌 西汉初年,羌人臣服于匈奴。汉武帝击走匈奴后,从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境)向西筑令居塞。宣帝时,羌人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的牧地。宣帝令赵充国等率兵进攻,取得了胜利,置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昭、宣以后,部分羌人逐渐内徙,在金城、陇西一带与汉人杂居。
    西南各族 西南地区,汉朝时统称为西南夷。西汉初年,西南各族地区与巴蜀等地维持着交换关系。建元末年,武帝派唐蒙到夜郎进行活动。元狩元年(前122),武帝派使者自巴蜀四出,企图找到通身毒(印度)的道路。此后,汉和滇的道路打通了,汉对夜郎及其附近各族的控制加强了。元封二年(前109),滇王降汉。
    乌桓和鲜卑 汉初以来,乌桓臣服于匈奴。武帝时霍去病率军击破匈奴左地后,把一部分乌桓徙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昭帝以后乌桓渐强,常常骚扰汉幽州边郡,也常常攻击匈奴。鲜卑自从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远徙辽东塞外,南与乌桓相邻,没有同西汉发生直接联系。
    西汉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汉武帝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到颇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豪强之徒兼并土地的现象,比以前更为严重,农民起义不时发生。武帝决心与民休息,农民暴动暂时平息了。昭、宣时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昭帝始元六年(前81),桑弘羊等与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辩论施政问题,这就是盐铁之议。对于休养生息政策的继续实行,起了促进作用。汉宣帝继位后,慎择刺史守相,平理刑狱,减免田赋,降低盐价,被称为中兴之主。但当时西汉统治集团积弊已深,难以遏止。元帝时,农民由于受乡部胥吏无端勒索,实在穷困已极,就只有起为“盗贼”。成帝时,西汉王朝走上了崩溃的道路。成帝大兴徭役,加重赋敛。外戚王氏逐步控制了西汉政权,贪贿掠夺。其他的官僚也依恃权势,大占良田。成帝即位不久,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即相继暴发了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
   孺子婴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托古改制。王莽改制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所引起的混乱愈来愈大。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赤眉、绿林起义 反对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北方边郡地区。接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相继出现了农民暴动。(见赤眉、绿林起义)
    绿林军 天凤年间,以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王凤为首领的农民武装,隐蔽在绿林山中(今湖北京山北),因而被称作绿林军。汉宗室刘玄这时投身于绿林军中。南阳刘縯、刘秀兄弟也是汉宗室,他们以“复高祖之业”相号召,参加反对王莽的行列。绿林军拥立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3)。更始二年初,更始帝迁都长安。
   赤眉军 比绿林军发动起义稍后,琅邪人樊崇等在莒县起义。他们把眉毛涂红,因而获得赤眉军的称号。赤眉军进攻长安,推翻了刘玄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刘秀消灭了赤眉军。接着,汉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建武十二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东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东汉时的农业生产比西汉时有了提高。铁农具的使用大大超过西汉。南方的蚕桑业逐步推广。明帝时,王景和王吴,率卒修治黄河、汴渠,使黄泛地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关东地区以至于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也陆续兴建起来。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显著提高。东汉初年,不少人私自冶铁铸器。和帝即位,正式罢盐铁之禁。从此各地私铸日盛。铁器的使用已遍及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炼铜和铜器制作,在长江以南的很多地方都很发达。铜镜远销国外,日本、朝鲜多所发现。此外蜀郡、广汉的漆器生产也有发展。北方各地有品种繁多的精美丝织品。东汉时期,北方的通都大邑,商业仍然发达。首都洛阳是东汉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官僚贵戚凭借权势,还从事西域贸易和国外贸易。东汉经济中,南方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大量增加。
   封建经济的发展,在西汉后期导致了豪强势力的扩张。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其目的除了为掌握确实的名籍和田数,以增加赋税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户口年纪的检核,以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此后,豪强武装转为隐蔽状态,形势相对缓和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基础是他们的大田庄。田庄内部“闭门成市”,基本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必仰赖田庄外面的市场。据《四民月令》记载,大地主的田庄里,还拥有一支私家武装。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光武帝不给功臣实权实职,剥夺他们的兵柄。对于外戚,在经济方面尽量优容,但不允许干预政事。在中央政府中,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宫内有些官职专由宦官充任,以便皇帝直接掌握,随意指使。在地方政权方面,注意减少开支,州逐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州刺史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光武帝将军队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光武帝特别提倡讲经论理,从儒生中选择统治人才。早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就着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明帝更是广召名儒。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此外,更重要的是用察举、征辟以及举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做官。
   强化的专制体制起着相反的作用,促成了外戚、宦官的专权和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掌握政权。和帝在深宫中可以依靠的只有贴身的宦官。永元四年(92),他用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消灭了窦氏势力。郑众从此参与政事,这是宦官用权的开始。安帝13岁即位,实际掌权的是和熹邓皇后和她的兄弟邓骘等人。延光四年(125),宦官孙程等人,拥立11岁的济阴王为帝(汉顺帝)。孙程等皆得封侯,宦官的权势大为增长。顺帝死后,梁太后和梁冀先后选立冲(2岁)、质( 8岁 )、桓(15岁)三帝。梁太后也任用宦官。但是根本大权还是掌握在梁冀手里。梁冀死后,宦官独揽政权,权势达于顶点。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即所谓门阀大族。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安帝、顺帝时,太学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诸生,特别尊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 延熹九年(166),发生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发生后,党人才被赦免。
    东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东汉时期,周边各族与汉的交往比西汉时期更加频繁。
    南匈奴和北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建武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单于同东汉和平相处,边境安宁。北匈奴离汉边较远。他们控制着西域,常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章帝时,北匈奴贵族到武威与汉人合市。明帝永平十六年( 73 ),汉军出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和帝永元元年(89),北匈奴降者20余万人。汉军出塞3000余里,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而还。永元三年,匈奴败于汉军后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鲜卑族占据了匈奴的故地。
    西域诸国 东汉初,西域北道诸国,复受制于匈奴。明帝永平十七年(74),东汉恢复西域都护。和帝时,窦宪连破匈奴,匈奴主力向西远徙。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九年(97),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安帝于延光二年( 123)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再一次打通了西域道路。班勇以来,东汉以西域长史代行都护之职。建安年间,西域始与中原暂时断绝联系。
    乌桓、鲜卑及东北各族 东汉初年,乌桓、鲜卑常骚扰汉北方各郡。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封乌桓渠帅为侯王君长。此后百余年,乌桓叛服不常。光武帝末年,许多鲜卑大人陆续率部归附东汉。东汉击走北匈奴后,残留的北匈奴人与鲜卑人逐渐融合。在松花江流域,居住着以农业生活为主的扶余人。光武帝时扶余遣使奉贡。扶余东南鸭绿江流域的山地,聚居着高句丽人,光武帝时,高句丽使臣曾至京师奉贡。
    羌 王莽末年,羌人大量入居塞内,与汉杂处。此后,他们苦于官吏和豪强的侵夺,常常起而反抗,屡次击败东汉军队。
    黄巾大起义 和帝、安帝以后,东汉统治集团腐朽,豪强势力扩张,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境况日益恶劣。灵帝中平元年(184)二月,以黄巾为标志的农民军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战争暴发。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宦官、外戚集团失去了东汉王朝的凭借,经过短暂反复以后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汉代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的科技文化日益繁荣。
    儒学的独尊 西汉初年,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的趋势。武帝于建元年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甘露三年(前51),宣帝召集儒生在石渠阁会议讲论五经异同。儒学传授出现昌盛的局面。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搜集与整理图书的热潮。刘向、刘歆父子完成了总校诸书的工作,并且写出中国第一部目录书《七略》。汉代,经学中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个流派,各持不同的底本,各有不同的经解。秦汉以来,出现了一种谶纬之学。谶纬的流行,今文经的谶纬化,使经学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因此,许多儒生专攻或兼攻古文经,反对谶纬。许慎编成《说文解字》,郑玄为《毛诗》、《三礼》作注,除起了抑制今文经和谶纬发展的作用外,对于古史和古文字、古文献的研究,也有贡献。中国最早的官定经本熹平石经,对于纠正今文经学家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反谶纬的思潮中,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了经学的圈子,以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攻击了谶纬的虚妄,批判了经学的唯心主义体系。
    佛教和道教 佛教约于西汉哀帝元寿年间传入中国内地。献帝初平年间开始大规模造像和招致信徒。东汉后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道教思想。东汉后期道教多被用作组织手段发动农民爆动。灵帝时,巨鹿张角创太平道。同时,还出现了五斗米道。后世以张陵为教主的天师道,主要就是从五斗米道发展而来的。
    史学 官府撰修本朝历史的传统,在秦汉时期被继承下来了。司马迁撰修《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历史著作。《史记》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2000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东汉时期修成的史书,还有官修《东观汉记》、赵晔《吴越春秋》和佚名《越绝书》等。
    文学 汉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汉赋、散文、汉乐府诗三种形式。汉武帝之世,是赋的成熟时期,赋家接踵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马相如。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以班固、张衡最有名。两汉的散文文学,有很大的成就。西汉初年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班固《汉书》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汉代的乐府民歌是两汉诗歌的最大成就。建安年间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又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艺术 汉代绘画艺术发达。汉代以来,装饰性的壁画流行,宫殿邸舍和墓室多有壁画。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题材丰富,线条清晰,形态逼真。汉代的立体雕刻艺术更为成熟。东汉陶俑以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造型最生动,是汉代艺术珍品。西汉初年,盛行楚歌、楚舞,巴渝舞也传入了长安宫廷。武帝以后,琵琶、箜篌等乐器从西域或它地陆续传入中土,中国古典乐舞比过去更为丰富多采。
   
   

汉瓦当(朱雀 玄武)


   
    天文历算 汉代天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张衡。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他还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测定地震的方位。汉人从星辰运行中推算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名称和顺序与后世通行的完全符合。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颁行《太初历》,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最晚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汉代最重要的算学著作是《九章算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九章算术》也占有重要地位。
    农学 两汉时期,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榾胜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东汉后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很多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
    医学 中国医学的完整体系,也是在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编撰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医家,以淳于意最有名。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华佗,是当时病理、医术造诣最高的人。
    化学的起源 两汉时期,由于铜铁冶炼和制陶、制革、染色、酿造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汉武帝时期,方士们通过炼丹的实践,更多地了解到汞、铅、硫黄等物质。东汉时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系统地论述炼丹的书籍。
    纸的发明 植物纤维造纸方法的大规模推广,始于东汉和帝时。蔡伦制造出价格低廉、适于书写的纸张,人们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中国的造纸术后来逐步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