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kull morphology
颅骨形态学
2)  Skull
颅骨
1.
Building and Analysis of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Human Skull and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三维颅骨模型的建立和有限元及实验应力分析的研究
2.
The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storage of skull for autogenous skull replantation;
自体颅骨回植中不同颅骨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
3.
Strain analysis on the superficial surface of skull as intracranial pressure changing;
颅内压变化引起的颅骨表面应变分析
3)  human skull
颅骨
1.
Considering the viscoelasticity of human skull and duramater,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the viscoelastic option of the ANSYS finite element program to analy.
方法提出一种通过测量颅骨应变可获得颅内压变化量的新思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粘弹性模型,对人体颅骨和硬脑膜随颅内压变化的相应应变进行了分析计算;分别建立了模拟颅腔的三维空心薄壳有限元模型,颅骨和硬脑膜的粘弹性模型;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分考虑与不考虑粘弹特性两种情况,对颅骨和硬脑膜随颅内压变化的应变进行对比。
4)  Cranium
颅骨
1.
Development of using digital control and press mould techniques to achieve cranium restoration;
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制作颅骨修复材料的研究
2.
Results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lex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cranium were displayed vividly on computer screen.
目的探讨中国人颅骨三维重建的方法和意义。
5)  artificial skull
人工颅骨
1.
Detecting content of trace MMA from composite materials of artificial skull with gas phase chromatography method;
人工颅骨用复合材料中微量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2.
s:This artificial skull was molded with medical silicone rubber and polyester fiber.
由医用硅橡胶和聚酯纤维复合模压制成了人工颅骨 ,简要介绍了其制备工艺、性能及临床应用结
3.
The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s capability of artificial skull which is made with carbon fiber and glass fiber hybrid reinforc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hydroxyapatite (HA)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主要论述了碳纤维 (CF)和玻璃纤维 (GF)混杂增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羟基磷灰石 (HA)复合材料人工颅骨的制备方法及其力学性能。
6)  Cranioplasty
颅骨修补
1.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EH composite artificial template in cranioplasty;
三维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在颅骨修补中的应用
2.
Influence of Cranioplasty on Recognitio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颅骨修补对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3.
Flame-shape titanium for cranioplasty outside tempotal muscle;
颞肌外火焰形钛板颅骨修补术临床研究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超显微形态学
      研究在1~200纳米范围内的细胞组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情况下变化的学科。
  
  早期的形态学只能研究肉眼观察到的结构。人眼只能分辨相隔 0.1毫米以上的两点。光学显微镜使人们可以观察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它的分辨能力约相当于光波波长的一半,分辨的最大距离是200纳米,但大多数细胞结构比这小得多,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40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才突破了这一限度。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光束作为光源。由于电子的波长特别短,分辨能力达到1~5埃,使人们可以观察到光学显微镜极限之外的直至大分子之间的结构。超显微形态学就是指在这一水平上的形态学研究。
  
  研究超显微形态的设备,除最为重要的电子显微镜外,还有干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有的细胞结构,如高尔基器,究竟是否为一种细胞器,在只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才被肯定。又如线粒体、中心粒、染色体和核仁等,虽然在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但它们的细微而复杂的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此外,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发现了以往在光学显微镜下未能看到的一些结构,如核糖体、溶酶体、质膜、核膜与核膜孔等,甚至可以观察到DNA等大分子,和DNA的转录活动等。在观察结构的基础上还可探索其活动的规律,例如对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肌肉收缩的机理,对纤毛或鞭毛显微结构的研究弄清了精子尾部、原生动物及其他细胞表面的纤毛和鞭毛活动的规律。
  
  植物超显微形态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一些细胞器的共同性和各自的特异性。对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的观察,使人们对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对细菌和蓝藻的超微形态研究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高等动植物细胞却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对了解它们的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在临床医学特别是病理学中,超微形态的观察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以及病因的探讨有独到之处。例如观察"纤毛不活动综合征"患者的纤毛,发现纤毛的某一组成成分有缺陷或者移位,而且发现所有具纤毛的组织及细胞,如呼吸道上皮、内耳感觉上皮等的纤毛都具有同样的缺陷,这就提示,"纤毛不活动综合征"很可能是先天性的遗传缺陷。还发现患者精子尾部结构的异常和身体其他部位纤毛的缺陷是同一类型的,因此,可以通过检查精子来进行诊断。
  
  扫描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细胞的表面结构。冰冻蚀刻技术为研究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细胞间连结──开辟了途径。应用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三维排列,使人们得到立体的概念。
  
  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其他技术,促使超显微形态学向纵深发展。如结合其他学科的成就,特别是应用近代细胞化学技术,包括放射自显术和免疫电镜术,研究了某些大分子在高尔基器上的定位和变化,从而对高尔基器在分泌过程中产生糖脂和糖蛋白的作用以及与细胞膜的关系有了认识。
  
  超显微形态学未来的任务,一方面是深入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另一方面要揭示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以加深在细胞水平上对生命活动的了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