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lizarov technique
伊利扎罗夫技术
2) Ilizarov
伊利扎洛夫技术
3) Ilizarov technique
伊利扎诺夫技术
1.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lubfoot in children by Ilizarov technique;
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
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the non union fracture, and leg lengthening with Ilizarov technique.
结论 伊利扎诺夫技术用于矫治肢体骨不连短缩疗效可靠 ,针道感染是其主要并发
5) Saytzeff rule
扎伊采夫规则
6) packing teachnology
包扎技术
补充资料:塔伊罗夫,А.Я.
苏联导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生平 1885年7月6日生于罗甫诺市,191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905年开始戏剧生涯,在基辅、彼得堡、里加等地剧院担任演员。1908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排演《哈姆雷特》和《万尼亚舅舅》等。1914年在莫斯科创办卡美尔剧院,初期上演的戏有:《沙恭达罗》、《费加罗的婚姻》、《莎乐美》等。这些戏突出表现了塔伊罗夫追求形式美的倾向。1922年排演J.拉辛的《菲德拉》,在法国访问演出时(1923)引起轰动。此后他转向"具体的现实主义"。排演的戏有《大雷雨》、《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塔伊罗夫根据自己提出的合成舞台艺术原则,排演了《日罗夫列·日罗夫里亚》(1922)等音乐剧。1930年,他率先在苏联舞台上排演B.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1933年排演的《乐观的悲剧》,体现了塔伊罗夫追求感情充沛、形式优美的表演原则,成为苏联戏剧史上杰出的导演作品。40年代塔伊罗夫执导的戏有:据福楼拜小说改编的《包法利夫人》、М.高尔基的《老头子》、А.П.契诃夫的《海鸥》等。1950年卡美尔剧院关闭。同年 9月25日塔伊罗夫在莫斯科逝世。
表演理论 塔伊罗夫初登剧坛便立志进行新戏剧的探索。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戏剧(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假定性戏剧(指梅耶荷德的戏剧理论)。他认为体验是每一个创作过程的必要因素,每一个艺术家只有首先体验自己构思的作品,才能赋予它一定的外形特征,形成一定形式。他认为自然主义戏剧所缺的就是后一部分,因而实质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戏剧,从来没有创造出完美的舞台作品。他认为假定性戏剧也不理想,因为假定性戏剧要求演员不能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因而决不能真诚地体验。塔伊罗夫提出要以表演材料本身的特性为出发点,创建新的、独立的形式即合成戏剧。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把舞台艺术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演出中,把人为割开的表演因素(言语、歌唱、哑剧、舞蹈、杂技)和谐地交织起来,形成统一完整的舞台作品;二是把文学、音乐、色彩、灯光、绘画、建筑等融为一体,为塑造完整的一台戏服务。在他看来,音乐和节奏是揭示戏剧动作的重要手段;色彩和灯光应以剧中人的面貌出现。以上两方面的结合,构成感情充沛的戏剧。
塔伊罗夫的表演理论以解放演员为基础。演员既要用生活的大真实去丰富剧本里的小真实;又要摆脱表演某个具体人,摆脱虚拟的生活幻象,运用本身的材料进行自由创作。他提出的表演艺术新理论的核心是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的统一,要求演员能集音乐性、雕像性、节奏感、运动感于一身,善于用自己的思想、生活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丰富舞台形象。
研究表演所需的舞台气氛设计是塔伊罗夫突出的贡献。他提出"炸开舞台盒子"的口号,主张把舞台改成三度的、能够自由运动的场地,为演员形体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形式,以便完成动作与节奏所提出的任务。塔伊罗夫强调舞台调度的美,要求使之充满心理含义、丰富表现力。塔伊罗夫把演出本身看成是一个形象、一个艺术整体,因而要求把一切手段综合起来,达到合成戏剧的效果。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理论,对苏联和欧美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著作有《艺术家宣言》(1917)和《导演札记》(1921)等。
生平 1885年7月6日生于罗甫诺市,191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905年开始戏剧生涯,在基辅、彼得堡、里加等地剧院担任演员。1908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排演《哈姆雷特》和《万尼亚舅舅》等。1914年在莫斯科创办卡美尔剧院,初期上演的戏有:《沙恭达罗》、《费加罗的婚姻》、《莎乐美》等。这些戏突出表现了塔伊罗夫追求形式美的倾向。1922年排演J.拉辛的《菲德拉》,在法国访问演出时(1923)引起轰动。此后他转向"具体的现实主义"。排演的戏有《大雷雨》、《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塔伊罗夫根据自己提出的合成舞台艺术原则,排演了《日罗夫列·日罗夫里亚》(1922)等音乐剧。1930年,他率先在苏联舞台上排演B.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1933年排演的《乐观的悲剧》,体现了塔伊罗夫追求感情充沛、形式优美的表演原则,成为苏联戏剧史上杰出的导演作品。40年代塔伊罗夫执导的戏有:据福楼拜小说改编的《包法利夫人》、М.高尔基的《老头子》、А.П.契诃夫的《海鸥》等。1950年卡美尔剧院关闭。同年 9月25日塔伊罗夫在莫斯科逝世。
表演理论 塔伊罗夫初登剧坛便立志进行新戏剧的探索。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自然主义戏剧(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假定性戏剧(指梅耶荷德的戏剧理论)。他认为体验是每一个创作过程的必要因素,每一个艺术家只有首先体验自己构思的作品,才能赋予它一定的外形特征,形成一定形式。他认为自然主义戏剧所缺的就是后一部分,因而实质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戏剧,从来没有创造出完美的舞台作品。他认为假定性戏剧也不理想,因为假定性戏剧要求演员不能忘记自己是在演戏,因而决不能真诚地体验。塔伊罗夫提出要以表演材料本身的特性为出发点,创建新的、独立的形式即合成戏剧。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把舞台艺术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演出中,把人为割开的表演因素(言语、歌唱、哑剧、舞蹈、杂技)和谐地交织起来,形成统一完整的舞台作品;二是把文学、音乐、色彩、灯光、绘画、建筑等融为一体,为塑造完整的一台戏服务。在他看来,音乐和节奏是揭示戏剧动作的重要手段;色彩和灯光应以剧中人的面貌出现。以上两方面的结合,构成感情充沛的戏剧。
塔伊罗夫的表演理论以解放演员为基础。演员既要用生活的大真实去丰富剧本里的小真实;又要摆脱表演某个具体人,摆脱虚拟的生活幻象,运用本身的材料进行自由创作。他提出的表演艺术新理论的核心是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的统一,要求演员能集音乐性、雕像性、节奏感、运动感于一身,善于用自己的思想、生活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丰富舞台形象。
研究表演所需的舞台气氛设计是塔伊罗夫突出的贡献。他提出"炸开舞台盒子"的口号,主张把舞台改成三度的、能够自由运动的场地,为演员形体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形式,以便完成动作与节奏所提出的任务。塔伊罗夫强调舞台调度的美,要求使之充满心理含义、丰富表现力。塔伊罗夫把演出本身看成是一个形象、一个艺术整体,因而要求把一切手段综合起来,达到合成戏剧的效果。
塔伊罗夫的合成戏剧理论,对苏联和欧美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著作有《艺术家宣言》(1917)和《导演札记》(1921)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