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ozi
老子
1.
Laozi′s Idea of Correct Reason and Ecology of Earth Buildings in Fujian;
老子大道理念与福建土楼人居生态
2.
View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from the "Wu-Wei" Theory of
Laozi;
从老子“无为”思想看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2) LAO Zi
老子
1.
LAO Zi s Epistemology and Epistemology Embodied in Canon of Medicine;
老子认识论与《内经》医学认识论
2.
Briefly Analyse Lao Zi′s Thought of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
3) Lao Tzu
老子
1.
Lao Tzu s Way of Governing and Social Harmony;
老子治世之道与社会和谐
2.
On Enlightenment of
Lao Tzu;
《老子》中“明”及其现象学阐释
4) Lao-Tzu
[英]['lau'dzʌ] [美]['laʊ'dzʌ]
老子
1.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about Transformation in
Lao-Tzu and Mao Tse-Tung’s Philosophy;
《老子》和毛泽东哲学中关于转化的辩证思想
2.
Analysis on Dialectics in Daoism Philosophy——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Daoism Philosophy of Lao-tzu;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思想述略
3.
The Realm Significance of Lao-tzu s Tao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老子之道的境界意义与和谐社会建设
5) Lao Tze
老子
1.
The enlightenments of Lao Tze s "Long" thought to modern enterprises managing continuously forever;
老子“长久”思想对现代企业永续经营的启示
2.
Lao Tze s " Dao Regarding Itself as the Method "Thought to the Value that Sets up" Harmonious Society";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6) Lao Zi
《老子》
1.
On the Originality of
Lao Zi s "Tao" and "the 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 of China;
《老子》之“道”的原创与中国“哲学的突破”
2.
LAO ZI versus Buddhism——A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LAO ZI;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
3.
Analysis on Strategic Ideology and Times Value of Management Thought of
Lao Zi;
简析《老子》管理思想的战略性思维及其时代意义
补充资料:老子
老子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考证 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 》、《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但其他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 《老子道德经》书影 |
哲学思想 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③道是无 。 第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 。 所以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 ,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 。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