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敦煌写本医方
1)  Dunhuang medical methods
敦煌写本医方
1.
Besides the routine oral medicines in Dunhuang medical methods of over 1200 treatments,there are external treatments with flexibility of mainly 20 kinds as follows:(1)exterior coating;(2)paste rubdown;(3)shower;(4)blowing the medicine into nose;(5)filling the medicine in nose;(6)putting medicine below and above tongue;(7)dripping medicine into eyes;(8)pasting lo.
敦煌医学的研究既是甘肃的特色和优势,又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200余首治疗疾病的敦煌写本医方中,除常规之内服方法外,其灵活多样的外治法主要有20种之多,分别是:(1)外涂法;(2)膏摩法;(3)淋浴法;(4)药物吹入鼻中法;(5)药物塞鼻法;(6)舌上下给药法;(7)药物点眼法;(8)局部贴药法;(9)局部药熏法;(10)局部烧烙法;(11)口含药法;(12)药物塞耳法;(13)药物滴耳法;(14)药物熨耳法;(15)药物面法;(16)药汁导入肛门灌肠法;(17)冷水浇头法;(18)催吐法;(19)药物局部外洗法;(20)药丸纳入肛门法。
2)  Dunhuang manuscripts
敦煌写本
1.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of the collections of Wang Fanzhi s vernacular poems truly and comprehensively display the outlook on hell,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lk belief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敦煌写本通俗白话诗王梵志诗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初盛唐时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狱观。
3)  Dunhuang ancient medical prescription
敦煌古医方
1.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unhuang ancient medical prescrip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ic literature,clinical value and treatment methods.
从基础文献研究、临床价值研究、治法研究方面概述敦煌古医方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4)  "Dun Huang Xie Ben Zhai Jing"
敦煌写本宅经
1.
Illogical Transformation——An Analysis of Complementary combination of ancient divination and witchcraft in "Dun Huang Xie Ben Zhai Jing";
非逻辑的变通——从敦煌写本宅经“镇宅法”看古代占卜、巫术的互补结合
5)  Dunhuang WenXuan manuscripts
敦煌《文选》写本
1.
Our research on the YinQie material of Dunhuang WenXuan manuscripts systermatically is to find out the Tang Dynasty s phonology phenomena,providing some foundational materials for the phonogy research.
我们对敦煌《文选》写本音切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揭示唐代的语音现象,为中古语音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材料。
6)  Dunhuang written volume
敦煌写卷
1.
There are 31 groups of interchangeabl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unhuang written volume.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中共有通假字31组,为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判断理解文献古义,辨清学术史上的相关论争,提供了实证材料。
补充资料:写本文献
      书写在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简称写本,又称抄本(书写在简牍、缣帛上的文献称简牍文献、缣帛文献)。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献的制作除了铸刻、雕刻在金石上以外,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写。中国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后,纸作为书写材料逐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清末在新疆库车发现的西晋元康六年(296)佛经残页,是现存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纸写本文献之一。1924年在新疆善县发现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1090余字,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英沙古城南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又发现了《三国志》残卷,有570余字,用正书书写,略带隶意,是 4世纪的遗物。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鸣沙山莫高窟发现的2.5万多卷文献,其中多数是西晋末期到北宋初期的纸写本(有少数是刻本),内容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及儒家经典,还有字书、韵书、辞书、史书、方志、传记、墓志、表册、日历、医书、诗、诗文集、词曲、小说以及契文、祭文等。所用文字,有汉文、西夏文、藏文、梵文、波斯文、于阗文、回鹘文等。这些写本文献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西亚一带宗教、语言、史地、文艺等方面珍贵的文化宝藏,现分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约1万卷)、 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苏联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 (见彩图)
  
  
  在纸写本文献盛行时期,抄书成为风尚,如隋炀帝曾在洛阳令人抄书8.9 万卷。隋代西京长安嘉则殿藏书37万卷,唐李泌私人藏书3万卷,这些藏书几乎都是写本文献。
  
  初期的纸写本文献用黄檗汁染过的黄纸为书写材料,卷面用墨画栏,多张纸粘连成一卷,一端用竹木作轴,轴两端用琉璃、象牙、紫檀等镶嵌,称为"卷轴装"。 9世纪中叶,卷轴逐渐向册叶形式过渡,出现了"旋风装"(有人称龙麟装)、"经折装"(见中国古籍形制)。
  印刷术发明后,纸写本文献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各种印刷型文献所取代。但写本文献仍被广泛制作和使用。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见彩图)和清代编纂的丛书《四库全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写本文献。在印刷技术相当发达的现当代,写本文献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手稿等常受到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