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
1.
Construction of Eucaryotic Expression Recombinant Plasmid of Amastin Gene of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
2.
Cloning of Amastin Gene of Leishmania donovani Isolates from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Expression in Eucaryotic System;
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
3.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euc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of amastin gene of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amastin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2) Leishmania
[li:ʃ'meiniə]
利什曼原虫
1.
Study on the growth kinetics of the promastigotes of Leishmania in vitro;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
2.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ethods in identification and phylogeny of Leishmania;
分子方法在利什曼原虫虫株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3.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Study on Leishmania Antigen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Xinjiang;
新疆不同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抗原制备及应用研究
3) Leishmania infantum
婴儿利什曼原虫
1.
Survey on the Leishmania infantum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n dogs in Wenxi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甘肃文县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犬的检测
2.
Study on PCR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Asymptomatic Infection of Leishmania infantum;
PCR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3.
Leishmania infantum firstly isolated from Yarkend hare(Lepus yarkandensis)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4) leishmaniasis
[英][,li:ʃmə'naiəsis] [美][,liʃmə'naɪəsɪs]
利什曼原虫病
6) leishmania
[li:ʃ'meiniə]
利什曼原虫属
补充资料:利什曼虫属
原生动物门肉鞭动物亚门动鞭毛纲动体目锥虫科的1属,通称利什曼虫。种类多,寄生于人、哺乳动物(犬、鼠等)和某些爬行类(蜥蜴等)。生活史有两个时期:一是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粘膜等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繁殖。细胞破裂后,逸出的虫体可再侵入新的巨噬细胞。该期虫体呈椭圆或圆形,平均大小为(2.5~5.0)×(1.5~2.0)微米,无超越虫体的游离鞭毛,所以这一阶段的虫体又称无鞭毛体(图1)。另一时期寄生在白蛉的消化道中。如果利什曼虫无鞭毛体被吸血的白蛉吸食,便可在白蛉的中肠变成前鞭毛体,随后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不断地移到咽和喙部;待白蛉下次吸血时,再把虫体接种到新的宿主。这时虫体前端有一根游离的鞭毛,但无波动膜,动基体在虫体前部(图2)。 不同的利什曼虫种类的鉴别不是靠形态特征,而是通过它们对宿主的致病特点、抗原结构、同功酶、动基体 DNA(KDNA)和核酸等的分析来决定。寄生在人体的利什曼虫主要有杜氏利什曼虫、热带利什曼虫、巴西利什曼虫和墨西哥利什曼虫,寄生在蜥蜴的有鬣蜥利什曼虫和避疫利什曼虫等。
杜氏利什曼虫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欧洲南部和南美洲,由它引起的内脏利什曼虫病或称黑热病。杜氏利什曼虫致病性很强,患者如不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热带利什曼虫主要见于中东、非洲西部、地中海、中亚细亚、印度等,该虫能引起皮肤损害,因而又称皮肤利什曼病或东方疖。巴西利什曼虫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与阿根廷北部之间的地区,该虫除异致皮肤损害外,尚可引起粘膜发生病变。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分布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山区,该虫既不侵犯宿主粘膜亦不损害内脏,通常患者只出现皮肤病变,引起溃疡,但可自愈。中国仅有杜氏利什曼虫1种,分布在长江以北,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但到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
所有寄生人体的利什曼虫都是动物源性的,它们的贮存宿主为犬、狐、啮齿类等哺乳动物以及某些爬行类如蜥蜴等。
杜氏利什曼虫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欧洲南部和南美洲,由它引起的内脏利什曼虫病或称黑热病。杜氏利什曼虫致病性很强,患者如不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热带利什曼虫主要见于中东、非洲西部、地中海、中亚细亚、印度等,该虫能引起皮肤损害,因而又称皮肤利什曼病或东方疖。巴西利什曼虫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与阿根廷北部之间的地区,该虫除异致皮肤损害外,尚可引起粘膜发生病变。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分布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山区,该虫既不侵犯宿主粘膜亦不损害内脏,通常患者只出现皮肤病变,引起溃疡,但可自愈。中国仅有杜氏利什曼虫1种,分布在长江以北,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但到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
所有寄生人体的利什曼虫都是动物源性的,它们的贮存宿主为犬、狐、啮齿类等哺乳动物以及某些爬行类如蜥蜴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