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舆论
1)  Public opinion
舆论
1.
New Condition of Public Opinion:Integrating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新老媒体结合 造就舆论新格局
2.
Exactly understand and exert the public opinion force of campus newspap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正确认识和发挥高校报的舆论影响力
2)  public opinions
舆论
1.
Discussion on science and art in public opinions about news;
论新闻舆论导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
His political essays acted as a weapon to create public opinions.
王韬充分利用了报纸这个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进行言说,以政论文章作为利器来制造舆论,充当一个舆论发言人的角色。
3.
The narration of the counselors heralded public opinions.
“舆人之诵”与后世“舆论”存在语源关系,“舆人之论”是后世“舆论”之先声。
3)  consensus [英][kən'sensəs]  [美][kən'sɛnsəs]
舆论
1.
The Mutual Enhance between the Mass Medium and the Consensus;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
2.
The Research on Journalism Consensus Ideologies of the Bourgeois Meliorate in Latter-day China;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3.
The people s criticism of national affairs and society public affairs and suggestion,thereby,the public opinion to concentrate and enlarge,and changing to the media expressing,brings influence into affairs,becomes consensus supervision by public.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功能。
4)  Opinion [英][ə'pɪnjən]  [美][ə'pɪnjən]
舆论
1.
The Research of the Public Opinion s Value in the Period of Society Transforming;
社会转型期公共舆论价值研究
2.
Saying,opinion and news have complicated relations.
谣谚与舆论舆论与新闻、谣谚与新闻以及谣谚、舆论、新闻三者之间存在看错综复杂的关系。
3.
Finding hot topic is a basic issu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s research,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topic active model and fast filter hot topics on BBS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system) arithmetic were advanced.
热点话题发现是互联网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了话题活性模型和快速筛选算法。
5)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舆论监督
1.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in 2006;
2006年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综述
2.
How the Government Manage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政府主体应如何应对舆论监督
3.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and reputation tort duty orientation for criticism on Party and Political officials by public opinion;
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问题浅析——兼论对党政官员舆论批评的责任定位
6)  consensus emergency
舆论涌现
1.
Based on these definitions an agent simulation model of consensus emergency is realized.
本文引入个体意见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体间的信任因子,建立了个体间的不对称影响函数,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一个舆论涌现的Agent仿真模型。
2.
Based on these definitions,an Agent simulation model of consensus emergency was realized.
引入个体意见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体间的信任因子,建立了个体间的不对称影响函数,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一个舆论涌现的Agent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反映模型是合理有效的。
补充资料:舆论
      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舆论的由来 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精神交往,在认识上、心理上、情绪上、情感上相互影响。当社会发生重要事件或重要变动时,在不同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会引起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反映。这些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反映一旦流传社会,就形成了不同的舆论。舆论是从近期发生的有争议的问题引起的;问题消失,与这一问题有关的舆论也随之消失。
  
  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并怀伊邑"。其后见于《梁书·武帝纪》:"行能臧否, 或素定怀抱, 或得之舆论"。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
  
  在欧洲,早在古代社会就有类似舆论的记载,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公众的意见,即舆论)这个词却晚得多。18世纪的 F.-M.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J.-J.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使用了舆论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
  
  舆论的定义 有多种关于舆论的定义,如:①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并需要加以实际解决的问题的一致意见;②人类某一集团对社会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所持有的带评论性质的意见;③绝大多数人对一个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所表示出来的意见的综合;④群众对某一社会问题赞成或指摘的立场观点;⑤外界消息在某些人身上形成的与其兴趣一致的固定的成见。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以下共同点: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
  
  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社会舆论若只在街谈巷议中存在,或仅记载于决议,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这是对新闻工具的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
  
  舆论的层次 社会舆论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为不同层次:①有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同情或憎恨,而产生世界性舆论。如妇女、儿童的命运,地球某地的灾害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来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国际性的无端残杀,会受到各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舆论谴责。②由国家意识或民族意识形成的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舆论反映,如外国的入侵,易于触发被侵犯国家全民的舆论反抗。③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易于形成阶级对抗和集团对立的舆论。④职业的、年龄的差别,基于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舆论。
  
  舆论与政治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政治领袖运用舆论造成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对方的形势。进步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启迪了各国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其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崭新局面。
  
  舆论与社会风气 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公众的好恶可以使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发扬,也可以使一种坏风气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称舆论为"道德法庭"。虽然舆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有强制性,但公众的意向可以作出道义上的判决。
  
  舆论的作用也不可夸大。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权力机关与社会舆论交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舆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和现代的政治领袖无一不在作这种努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努力把人民的自发舆论引导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上去。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带根本性的舆论上保持一致;同时,人民群众对各个具体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引导,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舆论学的研究 对舆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9 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版舆论学著作。进入20世纪,舆论问题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对象,1922年,美国政论家W.李普曼出版了《舆论学》一书。民意测验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民意测验机构遍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具有世界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意测验机构,既是商业性的,又是政治性的。民意测验的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但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为商业作广告,或为政治人物的竞选作宣传。
  
  社会主义中国了解舆论有多种方法,如群众来信,开调查会、讨论会,进行"对话",人物专访等。80年代以来也开始重视民意测验,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以了解舆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