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神经心理发育
1)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神经心理发育
1.
Effects of neurodevelopmental support care on growth an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神经发育支持模式对早产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2)  Development Neuropsychology
发育神经心理学
3)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development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4)  Neurodevelopment
神经发育
1.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prenatal stress on neurodevelopment of the offspring;
妊娠期压力对子代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2.
The effect of inhaled nitric oxide on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periventricular leukemalacia;
一氧化氮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ng-term neurodevelopment in term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nd explo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CSF-NSE) on long-term neurodevelopment outcome.
目的了解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远期神经发育状况,探讨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SF-NSE)水平对远期神经发育的预测价值。
5)  Neural Development
神经发育
1.
The Notch-Hes Pathway in Mammalian Neural Development;
哺乳动物神经发育过程中的Notch-Hes信号途径
2.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neural development;
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natal tobacco and alcohol exposure on stature and neural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
目的:探讨孕期烟酒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和机制。
6)  Nerve development
神经发育
1.
Function of Fas and FasL in nerve development;
Fas和FasL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2.
TMEFF2, which encodes a putative transmembrane protein containing twofollistatin-like domains and on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like domain, is anovel gene related to nerve development found in recent years.
TMEFF2(transmembrane protein with EGF-like and two follistatin-like domains)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目前对其功能研究还较少。
补充资料:心理发育
      个人心理功能(包括感知觉、 情感、 思维、言语、行为等)的成熟和个人心理特征(个性)的基本定型的整个过程。尽管从宏观上看,人类有生之年都不妨说成是心理发展之日,但实际上每个人在进入成年阶段时,认识功能的发育已趋于成熟,个性发育也基本定型;所以一般讲心理发育,主要指儿童和少年阶段(18岁以前)的心理成长而言。人类的心理发育有着共同的规律性,每一个人都经历着程序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素质及环境影响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心理发育对个人成长和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历来受到教育界和医学界的重视。
  
  讨论心理发育的进程和规律,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原则:①大脑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物质基础,讨论心理发育时不能离开生理前提;另一方面,心理发育又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既受生物学条件的制约,又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应将心理发育与大脑的生理发育完全混为一谈。②从年龄方面看,可将心理发育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乳儿期(出生到1岁末)、婴儿期(1岁末到3岁末)、幼儿期( 3岁末到6~7岁末)、学龄初期(6~7岁到11~12岁)、少年初期(12~15岁)、少年后期(15~17岁)。各相邻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是逐渐过渡的,有一定的交错和重迭,往往难于截然分开,而且不同个人之间可有相当程度的差异。③心理发育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为心理发育提供了生物学前提和可能性,后者则影响心理成长的实际进程,两方面的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婴儿出生时脊髓、脑干和皮质下中枢的发育已相当完善,足以保证基本生命过程的神经调节;大脑发育也初具规模,大脑的大体结构和显微结构都已具有成人的基本格局。出生以后大脑迅速发育成长,神经细胞体积扩大,神经纤维长度增加,分支逐渐加多,神经突触的数量日益增加,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也逐步发育。新生儿平均脑重390g,不到成人脑重(1400g)的1/3,但出生9月时脑重已增加到660g,几乎增长一倍。3岁时平均脑重达1011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平均脑重1280g,接近成人水平;到12岁时脑的重量和结构已与成人无异。大脑的迅速发育保证了儿童心理得以高速成长。
  
  乳儿期的心理发育  从出生到 1岁末。这一阶段里,感觉和运动功能都迅速发展,言语功能也开始萌芽,这些都为尔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奠定基础。从感觉方面看,新生儿已有触觉和温度觉,能对触觉刺激和温度刺激作出反应。从2~3月时起,对痛觉刺激也能作出明确反应,但这些浅感觉的定位和分辨能力发育较晚,要到7、8个月或1岁时才开始有所发展。特殊感觉方面,新生儿对不同味道也可表示不同的反应,随着月龄增加,味觉也更加敏感,有时为及时添加辅助食物带来一定困难,因为乳儿会拒绝新味道的饮食。新生儿的嗅觉已有相当的发育,7~8月时嗅觉反应已比较灵敏。新生儿对强音已有反应,如眨眼、全身动弹等,出生后2周时对一般音响刺激也有所反应,3个月时对声音可有定向反应;4个月时能初步分辨成人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显得高兴。新生儿已有光感,对强光刺激会作出闭目反应;2个月时已能注视物体,物体接近眼前时能引起瞬眼反应,3个月时眼球可追随注视移动的物体;5~6月时能注视远处的物体,并开始能分辨红色,这表明色觉能力已开始发育。
  
  运动功能方面,出生后1月时能抬头,手能握拳;3个月时能转身,能以手触摸物体;4个月时扶着能坐,能用手去触挂于胸前的玩具;6个月时能独自坐稳,能以单手握物;7个月时能爬,能将物体件由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9~10个月时能站,并能用两个手指拿起小物件;11~12月时先是牵着能走,后来开始能自己行走,玩弄物件的动作也更加协调。
  
  言语功能的发育,乳儿一出生就能发出哭叫之声,2~3月起能发出"啊"、"伊"之声。乳儿最初的言语活动是从能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从7~8月时起,由于多次在感知到某一事物的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它们的词,便逐渐在二者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只要听到这个词的发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这标志着言语功能的萌芽。到1岁末时,大约2/3的乳儿已能说几个有意义的词。
  
  乳儿从出生后2月时开始,在吃饱而又感到温暖舒适时,会发出活泼的微笑;5~6月时,能对彩色的有声玩具报以愉快的反应,这些都是情绪活动的最初表现。从5~6月起,乳儿除了吃奶之外也要求母亲陪伴,喜欢母亲给他以爱抚和逗弄,对母亲的出现能选择性地报以微笑,这标志着感情需要的开始。母婴关系是婴儿与外部世界之间最早建立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最初形态。有的学者认为,乳儿期母婴关系是否亲密和谐,对以后的心理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影响其将来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信任或怀疑。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  1~3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已能独立地随意行走,双手已能较灵活地操作,也开始能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这样就有了从事游戏活动的可能性。游戏是婴儿体验生活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通过这些初步的实践活动,婴儿开始产生了最初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以直觉和行动为特征的思维,是与自身的行动和对物体的感知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婴儿所思考的只是接触到的实物以及自身的动作。
  
  婴儿到 1岁半时,已能准确地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能认识自身的各个部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对不同的个人能区别称呼。2岁时能应用简单的短句,能说出自己的年龄,能初步辨别大小和多少。3岁时能说清楚简单的事情,能讲解简单的图画,能唱短歌。儿童的言语发育速度不完全一致,可有4~6个月的正常时间差异,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范围,便是言语发育延迟。严重的言语发育障碍通常与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大脑的疾病或外伤和自幼存在的耳聋有关。轻度言语功能发育延迟可因慢性营养缺乏、患结核之类的消耗性疾病以及中度听力缺陷而引起;环境过分孤寂,儿童得不到言语熏陶,或者家庭成员说多种方言,使儿童不易在词与事物之间建立概念联系,也可引起言语发育暂时延迟。
  
  婴儿期也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开始能将自身(主体)与其他事物(客体)分别开来,能将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分别开来。区分主、客体的发育过程如果受到干扰或挫折,可以影响自我概念的顺利发展,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建设,以及影响对待各类损失的心理反应方式。
  
  婴儿期的情绪有所发展,开始喜欢与亲近的成人交往,受到赞赏会觉得高兴,受到责备会感到难受,对别人的痛苦也开始有所同情。但情绪状态还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成人情绪和行为示范作用的影响;若教育方式不适当,便容易发生不良情绪反应,如嫉妒、过分害羞、暴怒发作、怕黑暗、怕雷声、怕动物等。
  
  婴儿期是接受大小便控制训练的主要时期,这方面如果处理欠妥,也可对心理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随着膀胱和直肠神经调节功能的发育,一般来说,从生后10月至1岁半时开始,婴儿可逐渐学会对白天排尿的控制,从1~1岁半开始可逐渐学会对大便的控制,到2~3岁时白天的控制功能已臻于稳定,但有些人夜间仍可有无意识地排尿,这属于生理现象。对儿童的排便训练如果急于求成,在方式上管理过严,不但欲速不达,还可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挫折和创伤。有的学者认为,成年后个性中的强迫倾向和强迫性神经症的发生,与童年期排便训练过严可能有一定关系。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对儿童排便训练过严的父母,在其他方面的教养方式也一定是严格的,而且他们本身的行为也多半是拘谨刻板、具有强迫倾向的,这就是儿童日后发生强迫现象的根源,排便训练本身并无独特的作用。
  
  幼儿期的心理发育  幼儿期又称学龄前期,指3岁至6~7岁。到了这一阶段,各类感觉功能已渐趋完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逐渐发展。言语功能有显著进步,词汇量增加,词类范围扩大,能运用复合句来表达心意。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主要仍属于直观形象性质,进行思维时所凭借的仍然主要是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联想。
  
  幼儿阶段神经系统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抑制力量相对较弱,所以显得容易激动,喜欢喧闹,动作过多,注意力易分散,在安排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时应当考虑这些特点。幼儿想象活跃,好奇心重,所以遇事喜欢追根究底,成人对此应因势利导,通过解答问题、讲故事等来增进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品质。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幼儿对自己的性别初步有所认识,能发现自己的身体与异性儿童有某些差别,父母对此应适当加以引导,以促进性别识别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的情绪和行为极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幼儿期间环境条件和教养方式不良,可以引起行为和情绪障碍,常见的问题有吮手指、咬指甲、偏食、厌食、夜惊、遗尿、过分胆小、过分害羞、过分敏感等,父母和幼教人员对此应给予防微杜渐的注意。
  
  学龄初期的心理发育  学龄初期指6~7岁至11~12岁这一年龄阶段,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各项认识功能都在继续发展,并且通过对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的掌握,逐步学会书面言语,这是比口头言语更概括、更复杂的层次。思维过程也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帮助。这一阶段的认知行为有三个主要进展,一是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进行分类;二是开始有序列和顺序的概念;三是开始有可逆性的概念,能由甲大于乙而推算到乙小于甲的事实。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与意志也在继续发展。情感的广度、深度和稳定性都较前提高,较高级的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也开始发展。意志方面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还很不稳定。学龄初期又是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带着个人特征的气质倾向已逐渐显露,例如已可初步看出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特征也开始显露,例如可表现出勤勉或懒惰、诚实或虚伪、勇敢或胆怯之类的性格特征来,但这一阶段性格并未定型,可塑性大,所以应加强品质教育,培养积极的性格。品行不良行为是小学阶段常见问题之一,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模仿性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却相对薄弱,在不良的环境影响和错误的教养方式的作用下,容易沾染上说谎、逃学、说痞话、打架、偷窃、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解决的办法在于正本清源,改善环境和教养条件,消除不良影响,对儿童本人应当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正面教育,解决实际困难。
  
  少年期的心理发育  少年期包括少年初期(12~15岁)及少年后期(15~17岁),分别相当于初中及高中阶段。这是告别童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阶段,也是生理上陡然剧长和心理上激烈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认识功能继续发展,注意、记忆、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思维活动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进入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能凭借抽象的言语符号来进行逻辑推理,能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加以验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认识能力已趋于成熟。
  
  少年期心理发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个性的形成,除气质倾向和性格特征更趋明朗化之外,少年阶段还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个人价值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基础上,加上道德观念和个人理想的发展,少年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随着身材的陡长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上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巨大冲击,少年往往急于以成人自居,急于摆脱成人的约束,急切地希望模仿他理想中成人的所作所为,急切地希望表现出他所认为的成人气概,但由于判断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在认识上往往难以避免肤浅性与片面性,在行动上往往难以避免冲动性和盲目性,例如将粗暴当成勇敢,将轻浮当成时髦等,如果遇上坏的引诱和教唆,还容易发生品行不端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应当关心与重视的问题。
  
  

参考书目
   H. I.Kaplan & B.J.Sadock(ed.), Synopsis of Psychiatry, Behavioral Sciences, Clinical Psychiatry, 5th ed., Williams & Wilkins,Baltiomore,198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