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lucose metabolism disturbance
糖代谢紊乱
1.
Objective To look for some features of glucose metabolism disturbance in patients with subclinical Cushing s syndrome(SCS) and Cushing s syndrome with adrenal adenoma.
目的评价亚临床和肾上腺腺瘤型库欣患者糖代谢紊乱状况。
2) Glucose metabolic disorders
糖代谢紊乱
1.
The Clinical Studies on Glucose Metabolic Disorders Secondary to Chronic Hepatitis B;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3)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
糖代谢紊乱
1.
Methods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791 newborns suffered from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 who had been hospitalized in NICU from Jan.
目的探讨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4) Dyslipidemic-diabetic
糖脂代谢紊乱
1.
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Different Fatty Acids Diet on Dyslipidemic-diabetic Hamster Model;
有氧运动和脂肪酸构成对糖脂代谢紊乱动物模型的影响
5) Metabolic disorder
代谢紊乱
1.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c disorder in 66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besity;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66例代谢紊乱临床分析
2.
Characters of metabolic disorder in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 analysis of its related factors;
急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紊乱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Effects of Nanometer Propolis on Metabolic Disorder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2DM Rats;
纳米蜂胶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6) Metabolism disorder
代谢紊乱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the changes of serum homocysteine(tHcy) level in patients with obe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特征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补充资料:糖代谢紊乱
调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代谢的激素或酶的结构、功能、浓度异常或组织、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造成的疾病。
正常糖代谢 食物中的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一部分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余者进入血循环。其他单糖如甘露糖、果糖和半乳糖从肠道吸收后,必须经肝脏转换为葡萄糖才能加以利用。
葡萄糖以游离形式在血液中运行,正常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为3.4~5.6mmol/L(60~100mg/dL)。葡萄糖多通过弥散方式进入体内细胞,但进入脂肪及肌肉组织,则需要胰岛素的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由三磷酸腺苷(ATP)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进入糖代谢,或最终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或转化为结构多糖以及核糖等功能物质。健康人血循环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球滤过,全部能从肾小管回吸收,故尿中无糖。
体内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包括以下几种:①糖酵解,为葡萄糖或糖原的无氧代谢途径,最后生成丙酮酸和乳酸。当机体缺氧(如剧烈运动)时,能供应大量能量的有氧过程──三羧酸循环不能顺利进行,糖酵解作用加强,以释放能量,应付需要。糖酵解的最后产物为乳酸,若乳酸产生过多,又不能及时处理,则可发生乳酸酸中毒。②磷酸己糖旁路,此代谢途径是需氧的,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糖的必要原料。体内核糖的分解代谢也通过此代谢途径,代谢所生成的 NADPH (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Ⅱ)及氢离子供各种生物合成所需。③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机体各组织都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糖原最多,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脑组织消耗能量大,但糖原储存很少,必须靠血液不断供应葡萄糖。肝脏具有丰富的6-磷酸葡萄糖酶,以分解来自糖原的分解产物──6-磷酸葡萄糖成为葡萄糖,用以调节血糖水平。肌肉缺乏此酶,故肌糖原不能转变为葡萄糖,肌肉不能调节血糖水平,肌糖原氧化供能仅为肌肉本身活动所用。④糖醛酸途径,最后生成5-磷酸戊酮糖。中间产物葡萄糖醛酸是粘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为肝脏解毒功能所必需。⑤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使糖完全氧化,并以ATP形式将能量储存起来,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连接点。⑥糖原异生作用,从非糖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形成葡萄糖或糖原。
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 包括:①降血糖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它促使葡萄糖通过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细胞膜,增加肝和横纹肌中糖原的储存,促使脂肪的生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促使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抑制糖原异生作用和糖原分解。②升血糖激素,有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升糖素等。生长激素刺激细胞摄入氨基酸,促使脂肪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还可提高胰岛组织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可导致胰岛组织的衰竭(如肢端肥大症)。糖皮质激素通过促进糖原异生,有升血糖的作用。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胰升糖素使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肾上腺素还有抑制胰腺释放胰岛素的作用。
糖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糖原、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代谢紊乱均可引起临床疾病。
糖尿病 胰岛素绝对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而造成的血糖升高等代谢紊乱以及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见糖尿病)。
低血糖症 许多原因可使血浆中葡萄糖降低,低于3.4mmol/L(60mg/dL),如胰岛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使用过量?目诜笛且┘耙鹊核亍⒋固澹錾舷倨ぶ使δ芗醯汀⒊て诩⒍觥⒋罅拷忱笾Α⒊て诖罅恳啤⒀现馗卧嗉膊。ㄈ?肝癌、肝硬变)、糖原贮积病以及邻近胰腺的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低血糖症。
果糖代谢障碍 果糖是饮食中糖的一种重要来源,肝、肾和小肠是果糖代谢的主要部位,脂肪组织也参与它的代谢。静脉注入大量果糖是有毒的,可引起高乳酸血症以及肝、肠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果糖代谢障碍主要有下列类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原发性果糖尿。一种无症状的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营养性的血和尿中果糖浓度增高。这是由于肝、肠道和肾脏皮质中果糖激酶的先天性缺乏,果糖转为1-磷酸果糖受阻,果糖利用较正常人慢所致。
②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为隐性遗传,患者多为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特点是婴儿摄取果糖后引起厌食、呕吐和低血糖,长期摄入果糖则出现肝大、黄疸、出血、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发病机理是肝、肾脏皮质和小肠的1-磷酸果糖醛缩酶缺乏,在不断摄入果糖后,1-磷酸果糖在血中堆积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作用而致低血糖。若能及时诊断,坚持治疗,不吃含果糖和蔗糖的食物,婴儿可长大成人。
③遗传性 1,6-二磷酸果糖酶缺乏。一般于婴儿期发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换气过度、呼气暂停、低血糖、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可迅速死亡。较大儿童常因饥饿、感染诱发本病。发病机理是缺乏1,6-二磷酸果糖酶,1,6-二磷酸果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受阻,阻碍了糖的异生作用,糖异生的前驱物──氨基酸、乳酸和酮体堆积。本病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不同。这种病人在服果糖后不呕吐、不厌甜食。患者对饥饿的耐受性随年龄而增加。急性发作时,应纠正低血糖和酸中毒,避免饥饿,不吃含果糖和蔗糖的食物。若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糖原贮积病 糖原分解过程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在肝、肌肉和肾等脏器中大量堆积,造成这些器官的肥大及功能障碍,引起有关的疾病(见糖原贮积病)。
半乳糖代谢障碍 一般见于初生儿。目前已知有两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别由1-磷酸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和半乳糖激酶的缺乏所致。这两种酶是1-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所必需。若这两种酶缺乏,则摄入的半乳糖在血循环中堆积,产生半乳糖血症。1-磷酸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缺乏时,过多的半乳糖进入肝、脑、肾、心及晶状体等组织,引起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肝病、白内障、智力障碍;患儿血葡萄糖降低,常表现有低血糖的症状,如心慌、出汗、心率增加、神志障碍等。半乳糖激酶缺乏时,主要表现为白内障。血和尿中发现半乳糖有助于诊断;若能证明周围血细胞中上述酶的缺乏,则可确诊。此病患者应主食无半乳糖的食物,否则,可导致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
丙酮酸代谢障碍 丙酮酸代谢是糖代谢的重要环节。丙酮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 A,丙酮酸羧化酶促使二氧化碳与丙酮酸形成草酰乙酸盐,此两种酶中任何一种先天性缺乏,皆可使丙酮酸代谢受阻,血中丙酮酸及其衍生物(乳酸等)堆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如共济失调、动作幼稚、智力减退、痴呆以及乳酸性酸中毒。感染也可减少此两酶活性。丙酮酸代谢障碍可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休克等。
由于许多疾病能影响丙酮酸代谢,故不能仅根据血和尿中存在过量的丙酮酸或其衍生物──乳酸、丙氨酸作出诊断,而需靠酶学方法检查确诊,但目前临床开展这种检查尚有困难,也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书目
J.B.Stanbury,et al.,The Metabolic Basis of Inherited Disease,5th ed.,McGraw-Hill Co.,New York,1983.
正常糖代谢 食物中的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一部分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余者进入血循环。其他单糖如甘露糖、果糖和半乳糖从肠道吸收后,必须经肝脏转换为葡萄糖才能加以利用。
葡萄糖以游离形式在血液中运行,正常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为3.4~5.6mmol/L(60~100mg/dL)。葡萄糖多通过弥散方式进入体内细胞,但进入脂肪及肌肉组织,则需要胰岛素的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由三磷酸腺苷(ATP)磷酸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G-6-P)进入糖代谢,或最终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或转化为结构多糖以及核糖等功能物质。健康人血循环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球滤过,全部能从肾小管回吸收,故尿中无糖。
体内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包括以下几种:①糖酵解,为葡萄糖或糖原的无氧代谢途径,最后生成丙酮酸和乳酸。当机体缺氧(如剧烈运动)时,能供应大量能量的有氧过程──三羧酸循环不能顺利进行,糖酵解作用加强,以释放能量,应付需要。糖酵解的最后产物为乳酸,若乳酸产生过多,又不能及时处理,则可发生乳酸酸中毒。②磷酸己糖旁路,此代谢途径是需氧的,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糖的必要原料。体内核糖的分解代谢也通过此代谢途径,代谢所生成的 NADPH (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Ⅱ)及氢离子供各种生物合成所需。③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机体各组织都能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糖原最多,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脑组织消耗能量大,但糖原储存很少,必须靠血液不断供应葡萄糖。肝脏具有丰富的6-磷酸葡萄糖酶,以分解来自糖原的分解产物──6-磷酸葡萄糖成为葡萄糖,用以调节血糖水平。肌肉缺乏此酶,故肌糖原不能转变为葡萄糖,肌肉不能调节血糖水平,肌糖原氧化供能仅为肌肉本身活动所用。④糖醛酸途径,最后生成5-磷酸戊酮糖。中间产物葡萄糖醛酸是粘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为肝脏解毒功能所必需。⑤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使糖完全氧化,并以ATP形式将能量储存起来,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连接点。⑥糖原异生作用,从非糖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形成葡萄糖或糖原。
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 包括:①降血糖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它促使葡萄糖通过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细胞膜,增加肝和横纹肌中糖原的储存,促使脂肪的生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促使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抑制糖原异生作用和糖原分解。②升血糖激素,有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升糖素等。生长激素刺激细胞摄入氨基酸,促使脂肪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还可提高胰岛组织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可导致胰岛组织的衰竭(如肢端肥大症)。糖皮质激素通过促进糖原异生,有升血糖的作用。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和胰升糖素使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肾上腺素还有抑制胰腺释放胰岛素的作用。
糖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糖原、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代谢紊乱均可引起临床疾病。
糖尿病 胰岛素绝对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而造成的血糖升高等代谢紊乱以及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见糖尿病)。
低血糖症 许多原因可使血浆中葡萄糖降低,低于3.4mmol/L(60mg/dL),如胰岛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使用过量?目诜笛且┘耙鹊核亍⒋固澹錾舷倨ぶ使δ芗醯汀⒊て诩⒍觥⒋罅拷忱笾Α⒊て诖罅恳啤⒀现馗卧嗉膊。ㄈ?肝癌、肝硬变)、糖原贮积病以及邻近胰腺的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低血糖症。
果糖代谢障碍 果糖是饮食中糖的一种重要来源,肝、肾和小肠是果糖代谢的主要部位,脂肪组织也参与它的代谢。静脉注入大量果糖是有毒的,可引起高乳酸血症以及肝、肠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果糖代谢障碍主要有下列类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原发性果糖尿。一种无症状的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营养性的血和尿中果糖浓度增高。这是由于肝、肠道和肾脏皮质中果糖激酶的先天性缺乏,果糖转为1-磷酸果糖受阻,果糖利用较正常人慢所致。
②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为隐性遗传,患者多为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特点是婴儿摄取果糖后引起厌食、呕吐和低血糖,长期摄入果糖则出现肝大、黄疸、出血、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发病机理是肝、肾脏皮质和小肠的1-磷酸果糖醛缩酶缺乏,在不断摄入果糖后,1-磷酸果糖在血中堆积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作用而致低血糖。若能及时诊断,坚持治疗,不吃含果糖和蔗糖的食物,婴儿可长大成人。
③遗传性 1,6-二磷酸果糖酶缺乏。一般于婴儿期发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换气过度、呼气暂停、低血糖、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可迅速死亡。较大儿童常因饥饿、感染诱发本病。发病机理是缺乏1,6-二磷酸果糖酶,1,6-二磷酸果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受阻,阻碍了糖的异生作用,糖异生的前驱物──氨基酸、乳酸和酮体堆积。本病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不同。这种病人在服果糖后不呕吐、不厌甜食。患者对饥饿的耐受性随年龄而增加。急性发作时,应纠正低血糖和酸中毒,避免饥饿,不吃含果糖和蔗糖的食物。若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糖原贮积病 糖原分解过程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在肝、肌肉和肾等脏器中大量堆积,造成这些器官的肥大及功能障碍,引起有关的疾病(见糖原贮积病)。
半乳糖代谢障碍 一般见于初生儿。目前已知有两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别由1-磷酸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和半乳糖激酶的缺乏所致。这两种酶是1-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所必需。若这两种酶缺乏,则摄入的半乳糖在血循环中堆积,产生半乳糖血症。1-磷酸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缺乏时,过多的半乳糖进入肝、脑、肾、心及晶状体等组织,引起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肝病、白内障、智力障碍;患儿血葡萄糖降低,常表现有低血糖的症状,如心慌、出汗、心率增加、神志障碍等。半乳糖激酶缺乏时,主要表现为白内障。血和尿中发现半乳糖有助于诊断;若能证明周围血细胞中上述酶的缺乏,则可确诊。此病患者应主食无半乳糖的食物,否则,可导致进行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
丙酮酸代谢障碍 丙酮酸代谢是糖代谢的重要环节。丙酮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 A,丙酮酸羧化酶促使二氧化碳与丙酮酸形成草酰乙酸盐,此两种酶中任何一种先天性缺乏,皆可使丙酮酸代谢受阻,血中丙酮酸及其衍生物(乳酸等)堆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如共济失调、动作幼稚、智力减退、痴呆以及乳酸性酸中毒。感染也可减少此两酶活性。丙酮酸代谢障碍可继发于维生素B1缺乏、休克等。
由于许多疾病能影响丙酮酸代谢,故不能仅根据血和尿中存在过量的丙酮酸或其衍生物──乳酸、丙氨酸作出诊断,而需靠酶学方法检查确诊,但目前临床开展这种检查尚有困难,也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书目
J.B.Stanbury,et al.,The Metabolic Basis of Inherited Disease,5th ed.,McGraw-Hill Co.,New York,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