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omberg condensation
冈伯格联芳基反应
2) Gomberg reaction
冈伯格反应
3) Gomberg free radical reaction
冈伯格自由基反应
4) Gomberg-Bachmann-Heyreaction
冈伯格-巴赫曼-埃反应
5) Birch aromatization
伯奇芳构化反应
6) biaryl coupling reaction
不对称二芳基偶联反应
补充资料: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 Schnberg,Arnold 奥地利裔美国作曲家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洛杉矶。幼学小提琴和大提琴,9岁曾作小提琴二重奏等小曲。1891~1895年任银行职员以维持家计,其间从A.von采姆林斯基学和声、对位和作曲 ,但主要是靠自学成名。1901年后在柏林和维也纳从事教学活动,1915~1917年服兵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新音乐。1925年任教于普鲁士艺术学院。1933年因纳粹排犹而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波士顿马尔金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1941年入美国籍。他的早期创作基本上属于晚期浪漫派风格,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康塔塔《古雷之歌》和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等。1908年后开始探索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他受表现主义画家影响,不仅自己作画,还写了几部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如单人剧《期待》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等。这些作品表现绝望、恐惧、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这阶段重要的无调性作品还有5首管弦乐小品《预感》、《 往昔》、《色彩》、《突变》 、《必不可少的朗诵调》和戏剧配乐《幸运的手》等。1923年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十二音体系作曲技法。他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构成一个音列,用原形、转位、逆行、倒置等方法安排,然后编织成曲。他后期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和歌剧《摩西与亚伦》等。他的作品大多难于被人理解,经常受到冷遇,他死后才日益被人重视。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与他的学生贝格和韦贝恩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著作有《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作曲基础》、《风格和思想》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