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1)  Land ocean interaction
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2)  land-ocean interactions
陆地海洋相互作用 LOI
3)  sea-land interaction
海陆相互作用
4)  land-ocean interaction
陆海相互作用
5)  Air-sea-land interaction
海-陆-气相互作用
6)  Atmosphere/ocean/land interaction
海(陆)-气相互作用
补充资料:海洋陆地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149,600,000千米
(离太阳1.00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12,756.3千米
质量:5.9736e24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图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40地壳2700-2890D''layer-D"层
 40-400Uppermantle-上地幔2890-5150Outercore-外核
 400-650Transitionregion-过渡区域5150-6378Innercore-内核
 650-2700Lowermantle-下地幔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界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0.0000051
  海洋=0.0014
  地壳=0.026
  地幔=4.043
  外地核=1.835
  内地核=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这些都是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所谓地震技术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之类的,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的方法);我们只能在岩浆中获得上地幔的采样,对于其它层则无能为力。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34.6铁29.5氧15.2硅12.7镁2.4镍1.9硫0.05钛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对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