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orthwest by west/northwest by north structural belt
北西西、北北西构造带
1.
The early phase of it took place in the belt of concealed explosive breccia presenting ringlike distribution while the later phase of it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by west/northwest by north structural belt.
斑岩体内有两期矿化;早期发生在隐爆角砾岩带内,呈环形分布;晚期发生在北西西、北北西构造带内。
2) NW-structure belts
北西向构造带
3) northwest trending structures
北西向构造
1.
Re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northwest trending structur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elan Mountains;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4) NNW seismic belt in Yunnan
北北西条带
6) northern West Kunlun belt
西昆北带
1.
The basin-range junction belt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Kunlun-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West Kunlun belt and the southern Tarim depression belt.
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
补充资料:北庭故城遗址
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护堡子村。据史籍载,旧址为汉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满城。后为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的驻节之所,称"可汗浮图"。唐代为庭州,长安二年(702)在此设北庭大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后改后庭)、西海4县。后改北庭节度史,所辖瀚海军驻此。为唐代北疆重镇。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9世纪后属高昌回鹘,为其夏都,又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13世纪初,隶属蒙古,元代在此设"行尚书省"和"别失八里元帅府",城约废弃于元末明初。清乾隆四十年 (1775)在此曾经出土唐碑,嘉庆二十五年 (1820)徐松曾调查城址,发现金满县残碑。19世纪以后,英、日等国先后派探险队在此调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故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门曾多次调查。1979~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分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外城始建于唐代初年,后经两次修补,周长4596米,东墙长1686米,南墙长 850米,西墙长1575米,北墙长485米。墙基残宽 5~8米,残高3~5米,均系夯土筑成。夯层平整坚实,厚约 7厘米。北城城门保存尚好,门宽8 米,有瓮城。其余三面城门无存。现存马面34个,间距约60米。西墙中部偏南,存敌台 1座,长22米,宽16米,高 6米,顶部存房址残迹。外城四角原有角楼,西北角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残高约11.5米。护城壕宽30~40米,深2~3米。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周长约3003米,南墙长610米,北墙长818米,东墙长560米,西墙长1015米。基宽3~4米,残高约2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北、西墙城门遗迹尚存。北门宽5.5~6米,左右台基有对称排叉桩槽。原为过梁式木构门洞。城墙外现存马面14个,间距50~70米。东、西墙中部各有敌台一座,东南、西北、西南角楼残基尚存。城壕宽10~30米,深1~3米。
城内残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有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城内散布有残砖断瓦及陶片。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双耳罐、瓮、盆、盘、碟、盂等。砖有莲瓣纹方砖、素面方砖及素面长方砖 3种。瓦有筒瓦、板瓦,瓦当为圆形,饰莲花纹。此外还有少量钧瓷、影青瓷残片,并采集到石狮、铜狮、刻花石球、葡萄纹镜、蒲类州印及大量唐代铜币等。
在城西2公里处有高昌回鹘时期的王室寺院1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东、西三面有洞窟环绕。南部为庭院,东西有配殿、僧房、库房。洞窟和配殿内塑有佛像。配殿和东面洞窟绘有壁画。用淡墨起稿,以铁线描为主,色调以红、赭、黄等色为主。位置配列、构图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为经变、供养、故事画和供养比丘、供养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图保存较好,北侧是王者出行图,南侧为攻城图。壁画和塑像旁有回鹘文和汉文题名、题记。寺院遗址现已盖房保护,并设有文物保管所。
故城分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外城始建于唐代初年,后经两次修补,周长4596米,东墙长1686米,南墙长 850米,西墙长1575米,北墙长485米。墙基残宽 5~8米,残高3~5米,均系夯土筑成。夯层平整坚实,厚约 7厘米。北城城门保存尚好,门宽8 米,有瓮城。其余三面城门无存。现存马面34个,间距约60米。西墙中部偏南,存敌台 1座,长22米,宽16米,高 6米,顶部存房址残迹。外城四角原有角楼,西北角台基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残高约11.5米。护城壕宽30~40米,深2~3米。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周长约3003米,南墙长610米,北墙长818米,东墙长560米,西墙长1015米。基宽3~4米,残高约2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北、西墙城门遗迹尚存。北门宽5.5~6米,左右台基有对称排叉桩槽。原为过梁式木构门洞。城墙外现存马面14个,间距50~70米。东、西墙中部各有敌台一座,东南、西北、西南角楼残基尚存。城壕宽10~30米,深1~3米。
城内残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有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城内散布有残砖断瓦及陶片。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双耳罐、瓮、盆、盘、碟、盂等。砖有莲瓣纹方砖、素面方砖及素面长方砖 3种。瓦有筒瓦、板瓦,瓦当为圆形,饰莲花纹。此外还有少量钧瓷、影青瓷残片,并采集到石狮、铜狮、刻花石球、葡萄纹镜、蒲类州印及大量唐代铜币等。
在城西2公里处有高昌回鹘时期的王室寺院1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东、西三面有洞窟环绕。南部为庭院,东西有配殿、僧房、库房。洞窟和配殿内塑有佛像。配殿和东面洞窟绘有壁画。用淡墨起稿,以铁线描为主,色调以红、赭、黄等色为主。位置配列、构图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为经变、供养、故事画和供养比丘、供养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图保存较好,北侧是王者出行图,南侧为攻城图。壁画和塑像旁有回鹘文和汉文题名、题记。寺院遗址现已盖房保护,并设有文物保管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