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erogen evolution
干酪根演化
2) keronigritite
干酪根煤化沥青
3) transformation ratio of kerogen
干酪根转化率
4) kerogen
[英]['kerədʒən] [美]['kɛrədʒən]
干酪根
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erogen in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Xifeng area,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干酪根地球化学特征
2.
Th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behavior of phenanthrene on different matured kerogens.;
菲在不同成熟度干酪根上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3.
Kinetic simulating experiment on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Comparison of source rocks with isolated kerogens;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全岩和干酪根的对比
5) algal kerogen
藻干酪根
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X-ray diffraction data of algal kerogen obtained by hydrous pyrolysis and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algal kerogen and the evolution of oil and gas.
通过对加水热模拟实验中藻干酪根X射线衍射(XRD)特征的分析。
6) kerogen-like material
类干酪根
1.
Gas, oil and kerogen-like material generated by pyrolysis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本文对比研究了枯草杆菌降解作用前后小球藻热模拟生成的气、油和类干酪根的特征。
补充资料:干酪根成油说
石油有机成因的一种学说,也称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这一学说认为,石油主要是由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无机酸、碱及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也译酐酪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野外观察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已就干酪根生油的地球化学依据、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干酪根的类型、干酪根的演化等有关干酪根成油机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石油地质学家确信,石油的生成,不仅仅是有机质中原有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在有机质埋藏过程中新生成烃类,只有当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时,有机物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70年代,法国的B.P.蒂索等以巴黎盆地下托尔页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干酪根转化成油的机理。其结论可以大致概括为:①页岩中烃类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缓慢,而埋深大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页岩中的干酪根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变化很不显著,而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含量明显减少。这表明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干酪根转化成烃类。②甲醇-丙酮- 苯的混合溶剂(缩写MAB)抽提物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减少,但当埋深为1500米上下时,其含量基本稳定。MAB 抽提物是干酪根向烃类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③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随埋深增加的变化趋势与烃类基本一致,但不如烃类增长显著。它们是干酪根成烃过程的副产物。④烃类含量与干酪根含量随埋深的变化曲线的转折点的一致性(都在埋深为1500米处)表明,干酪根大量成油需要一定的埋藏深度,或者说干酪根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大量成油。
除温度因素外,在干酪根的热降解中,时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居于次要地位。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母质产生石油的数量和时间呈线性关系,而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基于上述思想,N.V.洛帕京于1971年提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即用时间-温度指数(TTI)表示成熟度,该方法经D.韦普尔斯(1980)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运用。
干酪根的数量,是根据地壳的有关参数、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及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估算的。地壳(岩石圈)表面积为5.10×108平方公里,地壳平均厚度为17公里,沉积岩在岩石圈中只占岩石总量的5%,这样就可以算得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体积为 4.3×108立方公里。假设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为2.3,则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重量大致为 1018吨。若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为0.3%,那么,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为,3×1015吨。世界油气资源总量(天然气是按1000立方米相当原油1吨折算)的粗略估计为1012吨。可见,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是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3000倍,为形成众多的油气田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证。
干酪根成油说已经从一种假说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并成为指导石油勘探工作和科学评价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书目
B.P.蒂索、D.H.威尔特著,郝石生等译:《石油形成和分布》,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B.P.Tissot,D. H. Welte,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Springer-Verlog,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1978.)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野外观察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已就干酪根生油的地球化学依据、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干酪根的类型、干酪根的演化等有关干酪根成油机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石油地质学家确信,石油的生成,不仅仅是有机质中原有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在有机质埋藏过程中新生成烃类,只有当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时,有机物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70年代,法国的B.P.蒂索等以巴黎盆地下托尔页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干酪根转化成油的机理。其结论可以大致概括为:①页岩中烃类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缓慢,而埋深大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页岩中的干酪根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变化很不显著,而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含量明显减少。这表明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干酪根转化成烃类。②甲醇-丙酮- 苯的混合溶剂(缩写MAB)抽提物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减少,但当埋深为1500米上下时,其含量基本稳定。MAB 抽提物是干酪根向烃类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③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随埋深增加的变化趋势与烃类基本一致,但不如烃类增长显著。它们是干酪根成烃过程的副产物。④烃类含量与干酪根含量随埋深的变化曲线的转折点的一致性(都在埋深为1500米处)表明,干酪根大量成油需要一定的埋藏深度,或者说干酪根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大量成油。
除温度因素外,在干酪根的热降解中,时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居于次要地位。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母质产生石油的数量和时间呈线性关系,而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基于上述思想,N.V.洛帕京于1971年提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即用时间-温度指数(TTI)表示成熟度,该方法经D.韦普尔斯(1980)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运用。
干酪根的数量,是根据地壳的有关参数、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及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估算的。地壳(岩石圈)表面积为5.10×108平方公里,地壳平均厚度为17公里,沉积岩在岩石圈中只占岩石总量的5%,这样就可以算得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体积为 4.3×108立方公里。假设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为2.3,则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重量大致为 1018吨。若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为0.3%,那么,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为,3×1015吨。世界油气资源总量(天然气是按1000立方米相当原油1吨折算)的粗略估计为1012吨。可见,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是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3000倍,为形成众多的油气田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证。
干酪根成油说已经从一种假说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并成为指导石油勘探工作和科学评价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书目
B.P.蒂索、D.H.威尔特著,郝石生等译:《石油形成和分布》,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B.P.Tissot,D. H. Welte,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Springer-Verlog,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