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ological receptor theory
生物反应理论
2) biological reaction
生物反应
1.
As the key par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the biological reaction filler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生物反应填料作为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关键,对污水生物处理的效率有着重大影响。
4) physiological response
生理反应
1.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Bruguiera gymnorrhiza seedlings to waterlogging stress;
木榄幼苗对淹水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反应
2.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salt-tolerance of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under salt stress injury;
向日葵对盐逆境伤害的生理反应及耐盐性研究
3.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seedlings on NaCl stress and mitigation effect of external ABA on it;
NaCl胁迫下羊草幼苗的生理反应及外源ABA的缓解效应
5)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生理反应
1.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rice leaves to simulated acid rain;
水稻叶片对模拟酸雨伤害的生理反应
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Leymus chinensis seeded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pH;
直播羊草在不同pH土壤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反应
3.
And we studie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etcreasea purpurea Boom.
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在不同CuSO4浓度条件下培养紫鸭跖草,研究紫鸭跖草在Cu胁迫下的生理反应。
6) physiological reaction
生理反应
1.
The main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turf grass to shading stress;
草坪草对遮荫胁迫的生理反应
2.
Preliminary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Citrus in Protected Cultivate Conditions;
设施条件下柑橘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反应的初步研究
3.
We observe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six poplar varieties by using cuttage seedling.
本文利用扦插苗对6个杨树品种进行抗旱指标与生理反应研究,确定了各品种的土壤含水率范围,对各树种抗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为杨树新品种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补充资料:生物学派人口理论
一种从生物学观点来解释人口现象的学说或流派。特点是把人口现象看成是生物现象,认为人口发展从来就是由生物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生物学派的观点产生较早,但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为学派,并流传开来。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H.斯宾塞。他系统地运用生物学观点来分析人口现象,是生物学派的奠基人。还有美国生物学家R.珀尔、意大利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C.吉尼等。斯宾塞的《人口理论》(1852)、《生物学原理》(1864~1867),珀尔的《人类生物学研究》(1924)、《人口生物学研究》(1925),吉尼的《新有机体物》(1927)等,是生物学派人口理论的代表作。
斯宾塞提出了人口增长自我调节原理。他认为,按照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低等生物生存力弱、生殖力强,必须通过大量繁殖来保存其族类的生存;高级生物生存能力强,在生存竞争中不易被淘汰,生殖力小,从而认为生物生存能力和它的生殖力成反比例。人类是高级生物,生殖力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智力高度发达,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生殖能力还将进一步减退。1883年F.高尔顿提出优生问题,主张用改进遗传质的方法改良和提高人口素质。
20世纪20年代,珀尔继承并发挥了生物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繁殖和一般动物的繁殖相同,都是按照生物繁殖规律进行的。他在实验室利用关在封闭器皿中的果蝇作实验,发现其增殖开始缓慢,后来加快,最后又趋于缓慢,直到停止。他据此断言人口增长也是如此,在达到一个饱和点后,便会趋于静止。他打比喻,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当吸收达到饱和点之后,就不再吸入了。因此,人们称珀尔的理论为"人口海绵说"。吉尼也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说明人口现象,认为生物因素是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他把民族、人口等同于生物个体,认为人口也会经历幼年、青年、壮年以至老年期,而归于衰老、死亡。人口增殖率的变化并不反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是反映"胚胎细胞"素质的变化。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类摄取食物的差异来说明人口变动。英国人口学家T.德布代1841年在《人口的真正规律》一书中认为,饮食的优越会使生育率降低,饮食的低劣会使生育率升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学者J.de卡斯特罗于1952年在《食欲与分配》一书中指出,蛋白质的缺乏,使低营养的人们高生育率,反之,营养丰富的人们则低生育率。他认为生育率和蛋白质的消费成反比例变化。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发展、变化要受社会的制约。生物学派人口理论把人口现象看成是一种纯生物现象,忽视人口过程的社会性,显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口变动的真正原因。
斯宾塞提出了人口增长自我调节原理。他认为,按照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低等生物生存力弱、生殖力强,必须通过大量繁殖来保存其族类的生存;高级生物生存能力强,在生存竞争中不易被淘汰,生殖力小,从而认为生物生存能力和它的生殖力成反比例。人类是高级生物,生殖力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智力高度发达,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生殖能力还将进一步减退。1883年F.高尔顿提出优生问题,主张用改进遗传质的方法改良和提高人口素质。
20世纪20年代,珀尔继承并发挥了生物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繁殖和一般动物的繁殖相同,都是按照生物繁殖规律进行的。他在实验室利用关在封闭器皿中的果蝇作实验,发现其增殖开始缓慢,后来加快,最后又趋于缓慢,直到停止。他据此断言人口增长也是如此,在达到一个饱和点后,便会趋于静止。他打比喻,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就象海绵吸水一样,当吸收达到饱和点之后,就不再吸入了。因此,人们称珀尔的理论为"人口海绵说"。吉尼也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说明人口现象,认为生物因素是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他把民族、人口等同于生物个体,认为人口也会经历幼年、青年、壮年以至老年期,而归于衰老、死亡。人口增殖率的变化并不反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是反映"胚胎细胞"素质的变化。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类摄取食物的差异来说明人口变动。英国人口学家T.德布代1841年在《人口的真正规律》一书中认为,饮食的优越会使生育率降低,饮食的低劣会使生育率升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学者J.de卡斯特罗于1952年在《食欲与分配》一书中指出,蛋白质的缺乏,使低营养的人们高生育率,反之,营养丰富的人们则低生育率。他认为生育率和蛋白质的消费成反比例变化。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发展、变化要受社会的制约。生物学派人口理论把人口现象看成是一种纯生物现象,忽视人口过程的社会性,显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口变动的真正原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