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埃塞俄比亚Calub气田
1)  Calub Gasfield in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Calub气田
1.
Lease Test of Plant Gel Type Frac Fluid in Calub Gasfield in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Calub气田植物胶压裂液的矿场试验
2)  Ethiopia [英][,i:θi'əupiə]  [美][,iθɪ'opɪə]
埃塞俄比亚
1.
Population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the endangered Swayne s hartebeest 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 in Senkele Swayne s Hartebeest Sanctuary,Ethiopia;
埃塞俄比亚Senkele Swayne保护区斯韦恩麋羚的种群现状与结构(英文)
2.
Ecology of mole rats Tachyoryctes splendens and its impact on farmlands at Angacha, central Ethiopia;
长毛速掘鼠的生态学以及对埃塞俄比亚中部Angacha地区农田的影响(英文)
3.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association of large mammals of Alatish, North Gonder,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Alatish国家公园大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及其与栖息地的联系(英文)
3)  birr [英][bə:]  [美][bɝ]
比尔(埃塞俄比亚)
4)  Ethiopian [英][,i:θi'əupiən]  [美][,iθɪ'opɪən]
埃塞俄比亚人
5)  Gum Olibanum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乳香
6)  Enset
埃塞俄比亚蕉
补充资料:埃塞俄比亚历史
      埃塞俄比亚全名为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原名阿比西尼亚,系由古代南阿拉伯哈巴沙部落而得名。位于非洲东北部,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领土面积为122.36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1984),奥罗莫人和阿姆哈拉人占人口的75%,其他有提格雷人、索马里人等。国语为阿姆哈拉语,通用英语。居民中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各占35%。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境内河谷甚多,东非大裂谷纵贯中央,交通十分不便,故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有利于抵御外来的入侵,但同时也易于形成闭塞和政治割据的局面。
  
  上古时代  远在史前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活动、生息。公元前第1千纪,这里居住着操闪米特-含米特语及其他语言的各族人民。其中,北部和中部居住着库施人,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则居住着操尼洛特语和苏丹语的部落。有关古代埃塞俄比亚的文字记载不多。"埃塞俄比亚人"一词,最初是古希腊人对当时所知的世界南端居民的泛称,意为"晒黑的面庞"。在埃塞俄比亚的古代传说和记载中,把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之子孟尼利克一世定为开国君主,这表明在公元前第 1千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原来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示巴部落等曾陆续渡过红海,移居埃塞俄比亚。他们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给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历史上有关埃塞俄比亚的第一次准确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 1世纪亚历山大港一名佚名水手用希腊文写的《红海回航记》。它记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首都阿克苏姆及其对外贸易中心阿都利斯。古代地中海地区经红海同印度进行的东西方贸易,促进了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阿克苏姆王国进入极盛时代,疆域包括今埃塞俄比亚北部和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350年埃扎纳西渡尼罗河灭库施王国。同时,基督教一性论教派成为阿克苏姆的国教,获得广泛传播。阿克苏姆国家存在着奴隶制,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红海商路的过境贸易衰落。阿克苏姆国力日衰,国家中心逐渐南移。
  
  割据纷争的中世纪  由于经济、政治重心的不断南移,属库施人的阿高族地区逐渐成为国家的中心,大批阿高人进入军队和宫廷。阿高人首领与王室通婚,地位日渐显要,控制了国家权力,并在12世纪左右建立了新的王朝--扎格维王朝(意为阿高人的王朝)。扎格维王朝大约延续了 150年。它继续向西方和南方扩张。13世纪初,国王拉利贝拉当政期间,在首都罗哈及其他地方修筑了一些有名的独石教堂,因此扎格维王朝的首都即以拉利贝拉命名。
  
  1270年,扎格维王朝被所罗门王朝取代。所罗门王朝的开国君主耶库诺·阿姆拉克竭力迎合阿姆哈拉贵族以及教会的需要,将大量土地分给修道院,并继续向南扩张。13世纪,埃塞俄比亚已是一个封建国家,但奴隶制在社会经济中仍占一定地位。土地集中在世俗和教会封建主手中,农民除负担沉重的徭役、贡赋以外,还有为封建主出征打仗的义务。
  
  埃及法蒂玛王朝建立后,红海商路复兴,伊斯兰教沿红海至埃塞俄比亚内地的商路逐渐传播。南部沿海及绍阿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割据的伊斯兰教小苏丹国。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王国同伊斯兰教苏丹国之间的摩擦和斗争,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不仅出兵占领了马萨瓦等沿海港口,还支持绰号为"格兰"(意为左撇子)的伊曼·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加齐教长对所罗门王朝发动大规模战争。战争期间,格兰率领大军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阿克苏姆等许多古老城市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1541年,葡萄牙人应埃塞俄比亚皇帝之请,派遣克里斯托弗·达·伽马率葡军前来助战。格兰被击败,不久卷土重来,击败葡军,达·伽马被俘并被杀。格兰取胜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最后被所罗门王朝的南北方军队击败,中弹而死。伊斯兰教势力被逐后,罗马天主教的耶稣会乘机进入埃塞俄比亚,耶稣会传教士的贪婪、横暴行径,激起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义愤。1633年,皇帝法西利德斯驱逐耶稣会势力,受到举国上下的支持。
  
  与此同时,原住在朱巴河流域的加拉人也在16世纪从南方向埃塞俄比亚腹地迁徙,迫使所罗门王朝将首都北移,从而开始了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的贡德尔时期(1632~1855)。长期战乱使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王国严重削弱,贡德尔后期,王国的经济和政治均已衰败不堪。地方封建势力纷纷坐大、割据一方,号称"万王之王"的皇帝则沦为傀儡。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埃塞俄比亚内部纷乱,混战不休,史称"王子纷争的年代"。此时英、法等西方列强乘机与地方割据势力签订协定,企图利用混乱局面从中渔利。埃塞俄比亚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近代统一国家的形成  在外部殖民主义入侵、内部战乱不止的情况下,1855年,卡萨征服贡德尔、阿姆哈拉和提格雷后加冕称帝,号提奥多尔二世(见彩图)。提奥多尔二世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和进步。但他的改革遭到殖民主义者、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及教会的敌视和反抗。1867年英国派远征军入侵埃塞俄比亚,1868年4月13日,提奥多尔二世兵败自杀。
  
  提奥多尔二世死后,提格雷的封建主卡萨、瓦格的戈巴兹与绍阿的孟尼利克二世三足鼎立,互争雄长。1872年,卡萨击败戈巴兹后称帝,号约翰四世,在他统治时期,平定了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并在1875~1876年粉碎了受英国支持的埃及军队的进犯。1885年,意大利殖民者侵占马萨瓦并向内地蚕食,约翰四世坚持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率兵前往抵抗。其部将阿卢拉公爵在1887年初于多加利歼灭一支意大利侵略军,打击了殖民强盗的气焰。1889年约翰四世在同马赫迪起义军队的战斗中受伤身亡。
  
  1889年11月6日,孟尼利克二世称帝。即位不久,意大利殖民主义者施展诡计,利用同孟尼利克二世签订的《乌查利条约》意文本,单方面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实行殖民"保护",遭到埃塞俄比亚的拒绝。1895年,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孟尼利克二世领导全国军民英勇抵抗,1896年 3月阿杜瓦战役告捷,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独立。埃塞俄比亚遂成为非洲大陆唯一能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保持独立的国家(见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战争)。孟尼利克二世实行了一系列推动国家进步的改革。但他晚年多病,失去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英、法、意、俄等帝国主义乘机加紧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渗透、扩张,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海尔·塞拉西一世统治时期  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去世。其外孙埃雅苏即位后,采取亲伊斯兰教和亲德政策,遭到广泛反对。1916年的宫廷政变废黜了埃雅苏,孟尼利克二世之女佐迪图公主于次年 2月11日即位,塔法里·马康南公爵出任摄政。
  
  塔法里·马康南摄政后,主张继续进行改革,同以佐迪图为首的守旧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30年4月,佐迪图病死,11月塔法里·马康南加冕为皇帝,称海尔·塞拉西一世。他即位后,立即全面推行其改革政策。
  
  1935年10月 3日,意大利法西斯为了吞并埃塞俄比亚,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海尔·塞拉西一世领导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见彩图)。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以及英、法、美等国政府对法西斯侵略者实行妥协、纵容政策,埃塞俄比亚战败。1936年 5月,意大利侵略军攻陷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同年6月,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同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合并为"意属东非"。然而,埃塞俄比亚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封建主并未屈服,他们以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海外的埃塞俄比亚爱国者积极进行恢复祖国独立的斗争。1941年 1月,海尔·塞拉西一世率领爱国武装力量同英军一道打回埃塞俄比亚本土,4月,收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海尔·塞拉西一世在首都举行了凯旋式。埃塞俄比亚恢复了民族独立。(见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民主潮流的推动下,海尔·塞拉西一世积极支持非洲和第三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在内政方面,封建统治集团日趋腐败,皇室和教会占有全国耕地的90%,而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占有10%。1950年在戈贾姆、1969年在南部省份出现反封建的农民暴动。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成长起来,它们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在海尔·塞拉西一世统治的最后十多年间,国内矛盾迅速激化。1960年12月以门格斯图·纽威准将为首的一批要求变革的军官和官吏,乘海尔·塞拉西一世出访之机,发动政变。政变虽遭镇压,却留下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厄立特里亚问题也尖锐起来。根据1950年2月联合国大会投票结果,厄立特里亚于1952年9月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11月,厄立特里亚议会通过决议完全并入埃塞俄比亚。然而,厄立特里亚的民族主义组织──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却要求厄立特里亚完全独立。并于1961年9月开始进行武装斗争,日益扩大对厄立特里亚的控制。
  
  1974年革命  1973年提格雷和瓦洛省发生严重旱灾,统治集团对民众封锁消息。当人民获知真相后,十分愤慨,加之食品和石油产品价格暴涨,激起全国普遍不满。1974年 2月,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发生罢工。各行各业纷纷响应,士兵也哗变转向人民,迫使内阁倒台。9月12日,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成立,监禁海尔·塞拉西一世,并宣布废除君主制,开始了军政府执政时期。1974年11月特费里·本蒂任军委会主席,1977年2月3日,临时军委会发表声明,处决本蒂。2月11日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中校就任军委会主席。
  
  

参考书目
   R.格林菲尔德著,钟槐译: 《埃塞俄比亚新政治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74。(R.Greenfield,Ethiopia,a New Political History, Dall Mall Press, London, 1963.)
   Colin Legum, Ethiopia; the Fall of Haile Selassie's Empire,Africana Pub.,New York, 1975.
   A. Mockler , Haile Selassie's War , Oxford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