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拦截缓冲带
1)  Conservation buffer strips
拦截缓冲带
2)  Transparent Cache
拦截代理缓存
3)  buffer zone
缓冲带
1.
Primarily discussion on structuring technology of buffer zone in eco-stream;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2.
A gradi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buffer zone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onstructed area in Guigang City,Guangxi,China;
基于缓冲带的贵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3.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buffer zone from the vegetation point.;
河流缓冲带的功能与基本恢复原则
4)  Buffer strips
缓冲带
1.
Effects of pollutant loads and vegetation biomass of buffer strips on runoff purification;
污染负荷及植被生物量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2.
Buffer strips could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loss of soil and nutriment, while it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as essential in eco\|enivronment construction.
论述了缓冲带防治非点源污染的机理和效果 ,分析了影响缓冲带功能的各个因素。
5)  buffer [英]['bʌfə(r)]  [美]['bʌfɚ]
缓冲带
1.
Removal of Runoff Pollution by Different Grass-buffers
不同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2.
Through building five buffers from inner to outer parts around Beij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tern of built-up areas of Beijing, and explains the pattern from 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外,建立5个宽度为10km的缓冲带,分析了北京2005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
6)  Buffer strip
缓冲带
1.
Multi unit ownership, bigger pasture and grassland, dispersed system of land use plann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biological buffer strips were advanced.
提出了美国多元土地所有制、牧草地面积大、分散性规划体系、公民参与和生物缓冲带保护等 5个特
2.
Then,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s and major functions of buffers, the buffer strip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 ,全面论述了美国土地利用的独特方式缓冲带 ,并依照其分布位置与主要作用将其分为 5大类型 ,进一步说明了每类缓冲带的直接效益和外部效益 ,扼要对比了我国某些研究 ,提出借鉴建议。
补充资料:赤道缓冲带
      南半球或北半球的低空气流越过赤道时方向发生转变的过渡带,又称赤道低空气流转换带。它是赤道附近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之一,一般在离赤道10个纬度的范围内活动,以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缓冲带最为活跃。
  
  一般认为,赤道缓冲带内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是赤道反气旋。它于夏季出现在南海和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上空,中心经常位于赤道附近,是北半球的一种低空天气系统,其强度以850百帕等压面为最强。上界可达500百帕等压面,往下常达地面。水平尺度为1000~3000公里,个别可达6000~7000公里,生命期一般约 5天,最长可达16天。赤道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好。
  
  赤道反气旋有不同的形成过程:①当南半球的气流加强时,越过赤道,转成西南风,然后受北半球气流或气压场影响又折回南半球,形成尺度较大的反气旋环流,此时,北半球常有热带辐合带的活动。②副热带高压南伸,和缓冲带连通,在赤道附近被切断形成反气旋。③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由于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增加,其轨迹发生折向(见大气波动),在摩擦力影响下于北纬5°附近形成尺度小于1000公里的反气旋环流。这种反气旋环流的强弱和越过赤道气流的强弱有关。大尺度的赤道反气旋对热带辐合带的维持起很大作用,因而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移动路径都有明显的影响。有时,缓冲带及其反气旋可以一起北移达北纬20°以北,它经过的地区,都出现大范围的晴好天气。
  
  也有人认为,赤道气旋也是缓冲带中重要的天气系统。它于冬季出现于北半球的南海地区,其形成与中国大陆冷空气向南爆发、东北季风加强进入南海地区使缓冲带活动加强有关。赤道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在南海赤道附近形成之后,一般向西移动,造成大量降水,可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洪水泛滥成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