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nsile plastic deformation
拉伸塑性变形
1.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no compressive plastic deformation,but tensile plastic deformation for the weld undergoing melting solidification process.
拉伸塑性变形区的范围要比拉达伊D的原理图上给出的大得多 ,对拉达伊D的原理图进行全面修改 ,提出新的焊接热应力应变原理图。
2) deep drawing plastic deformation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
1.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ep drawing plastic deformation refined microstructure and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
结果表明,深度拉伸塑性变形使得0。
2.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transform in the course of deep drawing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anneal treatment of 0.
本文利用FESEM、SEM等测试技术,通过对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及耐磨性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1)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对70钢机械性能的影响;(2)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对70钢显微组织的影响;(3) 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强化机制;(4)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70钢磨料磨损性能;(5)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70钢耐磨机理。
3) heavily drawn plastic deformation
强烈拉伸塑性变形
1.
Under heavily drawn plastic deformation, we made nano-structured high strength pearlitic steel reinforced polymer urethanes composites, and investigated the composites' three-body abrasive wear mechanism.
用强烈拉伸塑性变形法制备纳米结构高强度珠光体钢丝,将其与聚氨酯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三体磨料磨损性能。
4) tensile plastic strain
拉伸塑性应变
5) Tensile Plasticity
拉伸塑性
1.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ensile Plasticity of GH188 at 650℃;
热处理对GH188合金650℃拉伸塑性的影响
6) tensile ductility
拉伸塑性
1.
Fracture mechanics of tensile ductility of TiAl alloy with duplex structure;
双态组织TiAl基合金拉伸塑性的断裂力学
2.
Alloy with low Fe content has high tensile ductility and the fracture emerges entirely transgranular behavior.
常规Fe含量的合金获得了高的拉伸塑性,断口呈现韧性穿晶断裂。
3.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racture toughness is controlled by microplastisity in the small local region (1 to 2 times the crack tip opening displacements c at critical) ahead of the crack tip, whereas blunt notch toughness, tensile ductility is controlled by austenite grain size (dγ) or martensite packet diamiter (dp).
研究了超高强度板条马氏体钢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与缺口韧性、拉伸塑性之间的关系。
补充资料:金属塑性变形
固体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非断裂的永久变形的现象,又称金属范性形变。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因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分为两类:①根据宏观测定的力学参数,从均质连续体的假定出发,研究塑性变形体内的应力和应变,以解决材料的强度设计和塑性加工的变量的问题。这类理论常称为塑性力学或塑性理论(见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②研究金属晶体的塑性变形与晶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的机理。这类理论常称为晶体范性学。
人类很早就利用塑性变形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但只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开始建立塑性变形理论。1864~1868年,法国人特雷斯卡(H.Tresca)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大切应力条件。1911年德国卡门(T.von Karman)在三向流体静压力的条件下,对大理石和砂石进行了轴向抗压试验;1914年德国人伯克尔(R.Bker)对铸锌作了同样的试验。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塑性指标)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条件(如成分、组织),而且同外部条件(如应力状态条件)有关。1913年德国冯·米泽斯(R.von Kises)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形变能条件;1926年德国人洛德(W.Lode)、1931年英国人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 分别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
金属晶体塑性的研究开始于金属单晶的制造和 X射线衍射的运用。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英国伊拉姆(C.F.Elam)(1935年)、德国施密特(E.Schmidt)(1935年)、美国巴雷特(C.S.Barrett)(1943年)等人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金属晶体内塑性变形的主要形式──滑移以及孪晶变形。以后的工作是运用晶体缺陷理论和高放大倍数的观测方法研究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两个领域:①解决金属的强度问题,包括基础性的研究和使用设计等;②探讨塑性加工,解决施加的力和变形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性质变化等(见形变和断裂)。
参考书目
G.E. Dieter, Mechanical Metallurgy, 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New York,1950.
人类很早就利用塑性变形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但只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开始建立塑性变形理论。1864~1868年,法国人特雷斯卡(H.Tresca)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大切应力条件。1911年德国卡门(T.von Karman)在三向流体静压力的条件下,对大理石和砂石进行了轴向抗压试验;1914年德国人伯克尔(R.Bker)对铸锌作了同样的试验。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塑性指标)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条件(如成分、组织),而且同外部条件(如应力状态条件)有关。1913年德国冯·米泽斯(R.von Kises)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形变能条件;1926年德国人洛德(W.Lode)、1931年英国人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 分别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
金属晶体塑性的研究开始于金属单晶的制造和 X射线衍射的运用。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英国伊拉姆(C.F.Elam)(1935年)、德国施密特(E.Schmidt)(1935年)、美国巴雷特(C.S.Barrett)(1943年)等人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金属晶体内塑性变形的主要形式──滑移以及孪晶变形。以后的工作是运用晶体缺陷理论和高放大倍数的观测方法研究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两个领域:①解决金属的强度问题,包括基础性的研究和使用设计等;②探讨塑性加工,解决施加的力和变形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性质变化等(见形变和断裂)。
参考书目
G.E. Dieter, Mechanical Metallurgy, 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New York,195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