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uan Dynasty bronze mirror
元代铜镜
1.
Here Raman microscopy and electro probe technique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corrosion products and their locations on and within of ancient Yuan Dynasty bronze mirror from Lufeng of Yunnan province.
应用显微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技术 ,对云南禄丰出土的元代铜镜腐蚀情形进行研究 ,确定了铜镜本体及其表面腐蚀产物的成分 ,并初步分析了元代青铜镜采用的防腐技术。
2) the bronze mirror of the Tang Dynasty
唐代铜镜
3) Han Mirror
汉代铜镜
1.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origin of Bronze Mirror, and make us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rch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 s appraisal to classify the Han Mirror.
通过大量的考古学、文献及图片资料,以汉镜纹饰为切入点,透视出汉代铜镜的文化内涵。
4) Jin Mirror
金代铜镜
5) Bronze Bobweight of Yuan Dynasty
元代铜权
1.
A study on the Uighur-Mongulian inscription “BATMAN” on the Bronze Bobweight of Yuan Dynasty;
元代铜权上的回鹘式蒙古文铭文■考
6) Bronze mirror
铜镜
1.
Consulting the materials for bronze mirror manufacturing,the bronze mirror manufacture in Jin Dynasty was made little account of.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 of the idea that a bronze mirror can cast out devils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铜镜驱邪观念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铜镜能使鬼魅现形和鬼魅害怕现形两个环节。
3.
The Wuhan Cultural Relic Store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archaic bronze mirrors including around ten pieces of Japanese bronze mirrors.
武汉市文物商店集藏着大量的古代青铜镜,其中有日本铜镜十数枚,形制有圆形和圆形带柄,也有异形镜。
补充资料:元代雕塑
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两都的各种宫殿坛庙建筑组群都有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
宗教雕塑 西藏化的密宗佛教──喇嘛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尊崇。于是喇嘛教样式的寺宇、白塔、金银铜铸、木石雕刻以及泥塑脱胎等喇嘛教造像,在通晓西土梵像规格样式的雕塑匠师指导影响下,在两都和全国各地兴造起来。造像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天王等过去习见的佛教显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陌生的形形色色救度佛母、马哈哥剌(麻哈葛剌)等神像。曾见于史籍记载的喇嘛教样式的寺宇造像,均早已毁灭或不知下落,但元代佛教造像实物,尚有不少遗存。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的铜铸佛涅槃像(至治元年,即1321),北京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券洞的四天王等浮雕(至正二~六年,即1342~1346),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大德九年~至大二年,即1305~1309),山西襄汾普净寺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多为元代作品),山西灵石资寿寺(泰定三年,即1326)中的79尊塑像(其中不少为元代作品),山西五台广济寺大雄宝殿的塑像组群(至正年间即1341~1370),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延祐二年,1315)的三世佛、罗汉、天王塑像,四川阆中永安寺大殿(壁间有"至正戊子",即1348题记)的三佛、十地菩萨、六臂观音等塑像,云南昆明圆通寺(大德五年~延祐七年间)的泥塑佛像,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等处也保存有不少元代雕铸的佛像,山西霍县千佛崖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萨摩崖造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8、95等窟的塑像,浙江杭州飞来峰的摩崖龛像,浙江普陀太子塔的佛与四天王像,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的浮雕天王像,江苏吴县寂鉴寺石屋的弥陀、弥勒及二十四诸天造像(至正十八年),此外,江苏吴县万佛石塔(大德十年),广东南雄珠玑古巷石塔(至正十年)上面作为装饰的砖雕、石雕佛、菩萨、天王、力士、伎乐等形象,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铜、瓷菩萨、罗汉像,以及散存于各地的元代佛教造像,都展现出元代佛教雕塑风格面貌的丰富性和多方面艺术成就。其中尤以杭州飞来峰摩崖造像和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券洞浮雕具有代表性。从上述元代佛教雕塑遗物可以看到,喇嘛教雕塑样式虽广泛流行,但汉式佛教造像还是占大多数。一些即使以喇嘛教特色著称的雕塑作品,也很少是道地的喇嘛教雕塑样式,而是经过内地雕塑匠师的再创造,不同程度地与汉式佛教雕塑相融合,使内地广大群众感到比较亲切,易于接受。
元朝道教是仅次于喇嘛教的另一大宗教,也甚得统治者的尊崇。它的两大教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分别流行于黄河南北与长江以南。仅在当时的上都、大都,按照皇帝、皇后的旨意便修建了许多道教宫观,其中道像多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刘元、那怀等所塑。现存元代道教雕塑不多,所知有山西洪洞龙王庙明应王殿的明应王、四近侍、四官员塑像(延祐六年至泰定元年),山西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等塑像,太原龙山石窟(造于元朝统一以前的1234~1239年间),湖北均县武当山华阳崖、玉虚岩的真武帝君、雷部诸神雕像等。其中以龙山石窟(有洞窟8个)和晋城玉皇庙较重要。
另在福建泉州一带发现有一些元代基督教(元代称里可温教)、印度教以及摩尼教(旧译为明教)的雕刻遗物。
随葬墓俑 元代典章中没有俑葬制度的规定。居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本无用俑随葬的习俗;其次,宋代以来流行以焚烧纸扎人马代替用俑殉葬的风气,至元代更为广泛流行;此外,受释迦牟尼火葬之说的影响,也促进了纸扎人马取代不能随尸体焚化的陶俑的广泛应用。故在元代只有少数汉族(个别为契丹族)官僚还沿袭俑葬旧习。出土陶俑较多的有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西村的元京兆总管府奏差提领经历段继荣夫妇合葬墓,出土陶男女俑、陶马共32件;长安市曲村的耶律世昌(仕于元的契丹人)夫妇合葬墓,出土包括各式陶俑在内的陶制明器95件;户县秦渡的元左丞相上柱国秦国公贺胜墓出土陶俑92件。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无论男女文武,面目服饰均呈蒙古族特征,神情喜悦开朗,异常劲健而富有朝气,然容貌多有雷同,罕见刻画较有深度的作品;陶马形象则又远逊于人物。
元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镶嵌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壁的杂剧、散乐以及民间社火节目的雕砖(有的是模印)人物。此种杂剧、散乐雕砖,在中原一带,始于北宋,盛行于金,元代仍颇流行。
其他 工艺装饰和小型观赏性雕刻,元代继宋、金之后,又有所发展。其中一类是由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属的出蜡局提举司、铸泻、 铜局、银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及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下属的某些司局匠师制作的,专供皇室奢侈豪华生活之所需;一类为民间作坊或个体专业、业余艺人所制作,其中有适应士大夫文人燕闲清赏的案头摆设、文房用品,也有作为儿童玩物的小雕塑。使用的材料既有贵重的金、银、玉、玛瑙,也有普通的铜、陶、瓷、竹、木、石、泥等。题材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代表着一部分雕塑艺术脱离宗教礼拜偶像性质而转向世俗的以审美为主的发展趋势。
元代雕塑家之被载入"正史"者有阿尼哥、刘元;隶属于元朝政府有关机构的雕塑匠师的姓名,则见于《元代画塑记》;其他活动于各地的民间雕塑能手,则偶然见于地方志或金石著录等书。
宗教雕塑 西藏化的密宗佛教──喇嘛教,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尊崇。于是喇嘛教样式的寺宇、白塔、金银铜铸、木石雕刻以及泥塑脱胎等喇嘛教造像,在通晓西土梵像规格样式的雕塑匠师指导影响下,在两都和全国各地兴造起来。造像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天王等过去习见的佛教显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陌生的形形色色救度佛母、马哈哥剌(麻哈葛剌)等神像。曾见于史籍记载的喇嘛教样式的寺宇造像,均早已毁灭或不知下落,但元代佛教造像实物,尚有不少遗存。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的铜铸佛涅槃像(至治元年,即1321),北京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券洞的四天王等浮雕(至正二~六年,即1342~1346),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大德九年~至大二年,即1305~1309),山西襄汾普净寺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多为元代作品),山西灵石资寿寺(泰定三年,即1326)中的79尊塑像(其中不少为元代作品),山西五台广济寺大雄宝殿的塑像组群(至正年间即1341~1370),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延祐二年,1315)的三世佛、罗汉、天王塑像,四川阆中永安寺大殿(壁间有"至正戊子",即1348题记)的三佛、十地菩萨、六臂观音等塑像,云南昆明圆通寺(大德五年~延祐七年间)的泥塑佛像,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等处也保存有不少元代雕铸的佛像,山西霍县千佛崖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萨摩崖造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8、95等窟的塑像,浙江杭州飞来峰的摩崖龛像,浙江普陀太子塔的佛与四天王像,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的浮雕天王像,江苏吴县寂鉴寺石屋的弥陀、弥勒及二十四诸天造像(至正十八年),此外,江苏吴县万佛石塔(大德十年),广东南雄珠玑古巷石塔(至正十年)上面作为装饰的砖雕、石雕佛、菩萨、天王、力士、伎乐等形象,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铜、瓷菩萨、罗汉像,以及散存于各地的元代佛教造像,都展现出元代佛教雕塑风格面貌的丰富性和多方面艺术成就。其中尤以杭州飞来峰摩崖造像和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券洞浮雕具有代表性。从上述元代佛教雕塑遗物可以看到,喇嘛教雕塑样式虽广泛流行,但汉式佛教造像还是占大多数。一些即使以喇嘛教特色著称的雕塑作品,也很少是道地的喇嘛教雕塑样式,而是经过内地雕塑匠师的再创造,不同程度地与汉式佛教雕塑相融合,使内地广大群众感到比较亲切,易于接受。
元朝道教是仅次于喇嘛教的另一大宗教,也甚得统治者的尊崇。它的两大教派:全真道和正一道,分别流行于黄河南北与长江以南。仅在当时的上都、大都,按照皇帝、皇后的旨意便修建了许多道教宫观,其中道像多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刘元、那怀等所塑。现存元代道教雕塑不多,所知有山西洪洞龙王庙明应王殿的明应王、四近侍、四官员塑像(延祐六年至泰定元年),山西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等塑像,太原龙山石窟(造于元朝统一以前的1234~1239年间),湖北均县武当山华阳崖、玉虚岩的真武帝君、雷部诸神雕像等。其中以龙山石窟(有洞窟8个)和晋城玉皇庙较重要。
另在福建泉州一带发现有一些元代基督教(元代称里可温教)、印度教以及摩尼教(旧译为明教)的雕刻遗物。
随葬墓俑 元代典章中没有俑葬制度的规定。居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本无用俑随葬的习俗;其次,宋代以来流行以焚烧纸扎人马代替用俑殉葬的风气,至元代更为广泛流行;此外,受释迦牟尼火葬之说的影响,也促进了纸扎人马取代不能随尸体焚化的陶俑的广泛应用。故在元代只有少数汉族(个别为契丹族)官僚还沿袭俑葬旧习。出土陶俑较多的有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西村的元京兆总管府奏差提领经历段继荣夫妇合葬墓,出土陶男女俑、陶马共32件;长安市曲村的耶律世昌(仕于元的契丹人)夫妇合葬墓,出土包括各式陶俑在内的陶制明器95件;户县秦渡的元左丞相上柱国秦国公贺胜墓出土陶俑92件。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无论男女文武,面目服饰均呈蒙古族特征,神情喜悦开朗,异常劲健而富有朝气,然容貌多有雷同,罕见刻画较有深度的作品;陶马形象则又远逊于人物。
元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镶嵌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壁的杂剧、散乐以及民间社火节目的雕砖(有的是模印)人物。此种杂剧、散乐雕砖,在中原一带,始于北宋,盛行于金,元代仍颇流行。
其他 工艺装饰和小型观赏性雕刻,元代继宋、金之后,又有所发展。其中一类是由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属的出蜡局提举司、铸泻、 铜局、银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及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下属的某些司局匠师制作的,专供皇室奢侈豪华生活之所需;一类为民间作坊或个体专业、业余艺人所制作,其中有适应士大夫文人燕闲清赏的案头摆设、文房用品,也有作为儿童玩物的小雕塑。使用的材料既有贵重的金、银、玉、玛瑙,也有普通的铜、陶、瓷、竹、木、石、泥等。题材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代表着一部分雕塑艺术脱离宗教礼拜偶像性质而转向世俗的以审美为主的发展趋势。
元代雕塑家之被载入"正史"者有阿尼哥、刘元;隶属于元朝政府有关机构的雕塑匠师的姓名,则见于《元代画塑记》;其他活动于各地的民间雕塑能手,则偶然见于地方志或金石著录等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