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煤半焦
1)  char [英][tʃɑ:(r)]  [美][tʃɑr]
煤半焦
1.
Coal chars were prepared at various conditions including pyrolysis temperatures, heating rates, residence time, pre oxidation and acid washing.
在石英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龙口褐煤半焦制备条件与其还原NO反应性的关系 。
2)  semicoke coal
半焦煤
1.
It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hich coke is partly replaced by semicoke coal as reductant in ferroalloy production.
介绍了铁合金生产以半焦煤代替部分冶金筛下焦炭作还原剂的生产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3)  lignite semi-coke
褐煤半焦
1.
We obtained humic acid sodium which moulded lignite semi-coke used in ferroalloy plan from brown coal riching in Yunnan province.
利用云南丰富的褐煤资源制备了腐植酸钠作黏结剂,并用来成型铁合金厂应用的褐煤半焦
4)  semi coke briquette
半焦型煤
5)  coal and char
煤及半焦
6)  carbonization of coal
煤半焦化
补充资料:煤的成焦机理


煤的成焦机理
mechanism of coke formation

  mei de ehengjiao Jill煤的成焦机理(meehanism of coke formation) 煤在变成焦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煤转变焦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制约。从煤化学开创时期起,各国学者就对煤的成焦机理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各个方面来阐明煤成焦过程的规律。比较有影响的有溶剂抽提理论、物理粘结理论、塑性成焦机理、中间相成焦机理和传氢机理。 溶剂抽提理论用溶剂把煤抽提成不同的组分是一种历史久、应用广的研究煤的方法。如法国弗雷米(E.Fremy)和马锡利(e.De Mareilley)分别于1 861年和1862年就开始用苯、乙醇、醚、氯仿、二硫化碳和毗睫来抽提煤。进入20世纪,很多学者就煤中抽提出的各组分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研究,进而阐明成焦的规律。1911年英国惠勒(R .v.wheeler)用毗陡、氯仿抽提煤,把煤的抽提后产物分为a、日、丫组分。他认为丫组分是煤中的粘结组分,这种组分决定了煤的软化熔融程度。1916年德国费舍尔(F .FISCher)用苯和石油醚对煤进行抽提,认为炼焦煤(见炼燕用煤)中抽提出来的沥青质为粘结物质,而抽提留下的残渣为不熔融和不结焦的物质。溶剂抽提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又被重新讨论。日本城博等人用毗咤作溶剂抽提煤,并认为抽提出来的低分子组分属于粘结组分,而残留的物质则属于纤维质组分。粘结组分的数量表示煤的粘结能力的强弱,纤维质组分的强度则影响了焦炭基质的强度。(见焦炭显微强度)粘结组分和纤维质组分的相互作用,对胶质体的流动性和焦炭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物理粘结理论物理粘结论者认为粘结性煤中存在着粘结成分或称沥青质,当加热时这些成分熔化。煤的粘结是一种胶结过程。其粘结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粘结成分的量及其对煤中不熔的固体残留物的浸润能力,并与液相的表面张力和固相的表面性质有关。物理粘结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苏联萨保什尼柯夫(几M.cano‘HooB)认为粘结是软化了的煤粒与分布在其间的胶质体相互作用而结合的过程。20世纪60一70年代,苏联格列亚兹诺夫(H .c.rP二Ho的等人用偏光显微镜和放射线摄象技术研究煤粒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时发现,受热分解后的煤粒沿着其接触表面产生界面结合。这种界面结合发生在煤粒的可熔部分与不熔固体之间。煤粒热解后生成液相,它们的相互渗透只限于煤粒表面。煤粒间的粘结只发生在煤粒表面的分子层中。 塑性成焦机理在塑性成焦机理产生之前,有一些理论作为它的前驱。1948年,荷兰克劳伦(D.J.W.Kreulen)提出了分散的胶粒理论。他认为,煤是一个油性分散剂(油相)和一个分散相(胶粒相)的有机溶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