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袁河宜春段
1)  River Yuan Yichun Reach
袁河宜春段
2)  Yuanzhou county of Yichun city
宜春市袁州区
3)  Yichang reach
宜昌河段
1.
Evolution of Yichang reach after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三峡蓄水后宜昌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4)  Yuanhe river
袁河
5)  Yichang-Shashi reach
宜昌~沙市河段
1.
Effect of channel degradation on lower level in Yichang-Shashi reach in the Yangtze River;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系统分析,讨论了荆江裁弯、葛洲坝运行、三峡水库蓄水等事件引起的宜昌~沙市河段沿程河床冲淤、水位变化等现象,并结合数值试验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6)  Yichun city
宜春
1.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drought control work of Yichun city in 2007,the new mechanism of drought control is discussed and the suggestion of drought control work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ord.
通过对江西省宜春市2007年抗旱总结分析,探索抗旱新机制,对今后抗旱工作提出思路与建议。
补充资料:袁牧之(1909~1978)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编剧、导演,中国电影事业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09年3月3日生于浙江宁波。13岁到上海读中学,即开始业余演剧活动,成为洪深主持的戏剧协社的一名小演员。通过洪深的正规排演和演出实践,为他的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А.П.契诃夫的《文舅舅》(即《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0年,袁牧之放弃大学学习,投身于左翼戏剧事业,曾主演洪深编剧的《五奎桥》、苏联剧作家С.М.特列季亚科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等剧目。他在实践中重视艺术总结,著有《牧之随笔》、《戏剧化装术》、《两个角色的戏》和《演剧漫谈》等书。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编辑过《中华日报》的《戏》周刊36期。他主张演员表演时应"脱了自己而变成剧中的角色"。他提倡通过外形技术来摹拟角色精神生活,并尝试过许多钻研角色和体现角色的方法,为当时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电通影片公司。后编写、主演了《桃李劫》,主演了《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了《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等影片,都获得了成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袁牧之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