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桥--赵州大石桥
我国是一个古桥众多的国家,建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开始筑桥以渡河川,至晚在西晋时期已开始建造石拱桥。但因历史久远,隋以前的石桥大都不存。石家庄一带,古代既是交通发达的“燕晋通衢”,又是河渠纵横、水利成就辉煌的富庶之区。古代劳动人民在凿渠溉田、引水通漕的同时,曾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建筑许多不同结构、不同形式的桥梁。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本地区内最早见著记载的大型桥梁是北魏以前的“成郎桥”。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漳水注》中记载:太白渠“东经关县故城(今架城北十里铺)北,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今栾城县城郎桥村即由此得名。郦道元既然称此为“大梁”,说明必然有一定规模,而且说明在北魏以前就已有之。隋代以来,以赵州安济桥为代表的石拱桥逐渐增多,其中有俗称小石桥的永通桥,垂虹桥,永安桥都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
位于赵县城南的狡河上。俗称大石桥。始建于隋代。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的《赵州石桥铭序》记载:“赵郡狡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安济桥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敞肩式大型石拱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桥全部用石料砌成。全长64.4米。主拱跨径37.02米,拱券矢高7.23米,拱顶宽9米。在主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大者跨度3.8米;小者跨度2.85米。整体结构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用3道相对独立的拱券并排组成桥拱主体。既便于施工,可分段分块依次建造;又方便日后修缮,不致因修补其中一道而影响全桥。为防止两侧拱券向外倾斜,加强大桥整体的横向拉力,采用帽石、铁梁横穿拱肩,锁住全部拱券;以双银锭形腰铁嵌入拱石,卡住各个相邻的拱石,辅之以钩石、护拱石,进一步提高横拉强度,并且采用上窄下宽的“收分”形式,使28道拱券固为一体,坚实牢固。古人所谓“奇巧固护,甲于天下”,正是其真实写照。敞肩式石拱桥较之实肩拱不仅造型精巧,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辅助演泻洪水、减少水流阻力。所谓“两岩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正是敞肩拱发挥作用。不仅如此,这种结构还科学地利用小拱对大拱所产生的“被动压力”,增加桥身的稳定性。安济桥开启了也界“敞肩拱桥”的先河,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欧洲,这种桥梁直到19世纪才开始流行,晚于我国1100多年;安济桥桥身虽为单拱,但由于跨度大,弧形平缓,桥面坡度小,车辆通行方便。
安济桥不仅以高度的科学水平名闻遐迩,同时还以优美的造型艺术著称于世。它的体型轮廓雄奇壮观,寓秀逸于雄伟之中;它的雕刻绚丽多彩,桥面两侧栏板、望柱上的各种蚊龙、兽面、竹节、花卉等浮雕图案,无不精致俊秀。其中的蚊龙各具不同的形态神情,或二龙相互缠绕,嘴里吐出各式各样的水花;或二龙前爪相抵,各自回首遥望;或二龙作观珠状,无不维妙维肖,这些石刻构思奇巧,造型苍劲;动态生动,实属隋代石刻艺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