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iaojiang watershed
小江流域
1.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groundwater quality in karst watershed-A case study in Xiaojiang watershed of Yunnan province;
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2.
On the basis of TM image of Xiaojiang watershed and field investigation,as well a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landform growth,the paper divided the types of watershed landform into two landscapes.
利用2003年小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再根据流域地质分布和地貌发育情况,将流域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个一级类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貌发育程度结合高程情况,将岩溶区又划分为6个岩溶景观,非岩溶地貌分为两个二级类型景观。
3.
Xiaojiang watershed of Yunnan Province, a typical karst watershed with medium size in scale, was chosen as basement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land use and the soil quality, and the mechanisms of land use and the soil quality change.
通过解译航片和野外实地调查、填图分别获得小江流域1982和2003年土地利用图,在GIS的支持下,通过空间分析,并利用土地利。
2) Xiaojiang Valley
小江流域
1.
Desertifi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n Xiaojiang Valley of Yunnan;
云南小江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2.
Study on the key landslide factor by means of GIS in Xiaojiang Valley,Yunnan;
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3.
Xiaojiang valley,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Yunnan province, belongs to dry & hot valley of Jinshajiang River.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金沙江水系的干热河谷区。
3) Xiaojiang River basin
小江流域
1.
Study on Soil Anti-collapse Ability in Xiaojiang River Basin;
小江流域土壤抗崩性实验研究
2.
The Mann-Kendall(M-K) statistica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ainfall data of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 of Yangtze River from 1950 s to 1990s in this article.
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分析降水趋势,研究了1950 s~1990 s长江上游小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3.
Through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of Xiaojiang River basin,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and with the mechanical model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s carried out.
通过对长江上游小江流域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象背景分析,并结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
4) Xiaojiang Basin
小江流域
1.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Changing Trend in Xiaojiang Basin;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2.
In this paper,Xiaojiang basin was taken as the study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of weathered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rocks.
以中国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流域上、中、下游5个流域,9种类型岩石的19个风化物样品及5个典型泥石流沟的泥石流堆积样品,通过液塑限及渗透实验获取水理特征参数。
5) Chengjiang small watershed
澄江小流域
1.
Taking Chengjiang small watershed in Du\'an County of Guangxi was chosen as an example,four stages of the reversal succession process abou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chosen,including the typical plots of the arbor,shrub,bushes and short grass.
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选取4个植物演替阶段,即乔木、灌丛、灌草丛、草丛的典型样地,对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特征的影响。
6) Jiangning small watershed
江宁小流域
1.
Studies on the canopy precipitation interception,litter layer water-holding capacity,soil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main forests types in Jiangning small watershed.
对江宁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
补充资料:松花江流域规划
松花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江河,流经哈尔滨、佳木斯,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干流全长939km(见图)。
流域概况 流域面积54.6万km3,分属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自治区,其中山区占61%,丘陵占15%,平原占24%。流域东西分布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肥沃,草原连片。全流域耕地约2亿亩,并有3000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大小兴安岭山区森林茂密,为中国著名的林业基地;三江平原煤炭资源丰富,1985年原煤产量6000万t;松嫩平原为中国的主要石油基地,建有大庆油田,1985年原油产量占中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流域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3~5℃,最高达40℃,最低达-50℃。年降水量一般为500mm,东南部山区达800mm,西南部平原只有400mm,其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丰枯交替变化规律。河川径流量约 780亿m3,地下水资源约370亿m3,扣除重复水量后,水资源总量约950亿m3。流域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和干旱,东涝西旱。涝灾以东部三江平原最重,平均两年发生一次;旱灾以西部松嫩平原较重,以春旱为主。
治理成就 1949年前只有丰满水电站和镜泊湖水电站、查哈阳灌区和哈尔滨市堤防等少数工程,1949年后才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到1985年,共修建江河堤防1.3万km,各类水库1480座,其中大型水库18座,并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00多处,配套机电井9万眼等。这些水利工程在除害兴利上发挥了显著作用。①防洪:现有堤防可保护3000万亩农田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及长春等城市一般洪水的防洪安全。②治涝:全流域易涝面积5066万亩,到1987年已初步治理3418万亩,其中达到5年一遇标准的有1900万亩。③灌溉: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占耕地的10%,其中水稻为1000万亩。④水力发电: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500kW以上水电站46座,总装机186万kW,占可开发容量的29%。⑤航运:通航里程2600km,丰水年航道可由松花江上溯至嫩江和嫩江河口以上松花江,下游可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联运。⑥水土保持:1987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8.82万km3,已有30%的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存在问题 ①洪涝灾害仍是流域的主要矛盾。多数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只能防10年一遇洪水,哈尔滨等沿江重要城市也只能防20~30年一遇洪水;在三江平原等易涝地区,土地已大量开垦,但治涝工程很少,生产很不稳定。②已建工程配套差,灌区基本配套的只有30%,不能充分发挥效益。③嫩江干流和许多支流没有大型水库,径流调节能力很低,干旱年份工农业用水得不到保证。④不少山林采伐过度,毁林开荒,垦建失调,有的地区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⑤工业废水逐年增加,直接排入河道,干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规划 松花江流域治理的主要任务为提高松花江和嫩江的防洪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到除害兴利,综合治理,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求得整体的最佳效益。①防洪:整修加固现有堤防,有计划地在嫩江和松花江上修建布西、哈达山和大来等综合利用枢纽,并在支流上修建一批水库。结合非工程措施,使农田和乡镇逐步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标准。②除涝:工程措施和农、林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治理涝区。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涝区一般采用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东部三江平原涝区,易涝面积3000万亩,另有许多可开垦荒地,工程基础差,近期先采用3年一遇低标准治理。③兴利: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正确处理上下游和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开源节流,综合平衡,完善现有灌区的配套工程,有计划地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灌溉事业。继续在松花江上游、嫩江和牡丹江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电在东北电网中的调峰作用。合理利用河道和水域,发展航运和水产事业。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力求在节约用水、合理安排流域各项用水的基础上,能调出一部分水量接济邻近流域。④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区和丘陵区,大力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污水处理,保护水源,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流域概况 流域面积54.6万km3,分属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自治区,其中山区占61%,丘陵占15%,平原占24%。流域东西分布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肥沃,草原连片。全流域耕地约2亿亩,并有3000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大小兴安岭山区森林茂密,为中国著名的林业基地;三江平原煤炭资源丰富,1985年原煤产量6000万t;松嫩平原为中国的主要石油基地,建有大庆油田,1985年原油产量占中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流域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3~5℃,最高达40℃,最低达-50℃。年降水量一般为500mm,东南部山区达800mm,西南部平原只有400mm,其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丰枯交替变化规律。河川径流量约 780亿m3,地下水资源约370亿m3,扣除重复水量后,水资源总量约950亿m3。流域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和干旱,东涝西旱。涝灾以东部三江平原最重,平均两年发生一次;旱灾以西部松嫩平原较重,以春旱为主。
治理成就 1949年前只有丰满水电站和镜泊湖水电站、查哈阳灌区和哈尔滨市堤防等少数工程,1949年后才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到1985年,共修建江河堤防1.3万km,各类水库1480座,其中大型水库18座,并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00多处,配套机电井9万眼等。这些水利工程在除害兴利上发挥了显著作用。①防洪:现有堤防可保护3000万亩农田和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及长春等城市一般洪水的防洪安全。②治涝:全流域易涝面积5066万亩,到1987年已初步治理3418万亩,其中达到5年一遇标准的有1900万亩。③灌溉: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占耕地的10%,其中水稻为1000万亩。④水力发电: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500kW以上水电站46座,总装机186万kW,占可开发容量的29%。⑤航运:通航里程2600km,丰水年航道可由松花江上溯至嫩江和嫩江河口以上松花江,下游可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联运。⑥水土保持:1987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8.82万km3,已有30%的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存在问题 ①洪涝灾害仍是流域的主要矛盾。多数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只能防10年一遇洪水,哈尔滨等沿江重要城市也只能防20~30年一遇洪水;在三江平原等易涝地区,土地已大量开垦,但治涝工程很少,生产很不稳定。②已建工程配套差,灌区基本配套的只有30%,不能充分发挥效益。③嫩江干流和许多支流没有大型水库,径流调节能力很低,干旱年份工农业用水得不到保证。④不少山林采伐过度,毁林开荒,垦建失调,有的地区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⑤工业废水逐年增加,直接排入河道,干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规划 松花江流域治理的主要任务为提高松花江和嫩江的防洪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到除害兴利,综合治理,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求得整体的最佳效益。①防洪:整修加固现有堤防,有计划地在嫩江和松花江上修建布西、哈达山和大来等综合利用枢纽,并在支流上修建一批水库。结合非工程措施,使农田和乡镇逐步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标准。②除涝:工程措施和农、林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治理涝区。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涝区一般采用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东部三江平原涝区,易涝面积3000万亩,另有许多可开垦荒地,工程基础差,近期先采用3年一遇低标准治理。③兴利: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正确处理上下游和各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开源节流,综合平衡,完善现有灌区的配套工程,有计划地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灌溉事业。继续在松花江上游、嫩江和牡丹江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电在东北电网中的调峰作用。合理利用河道和水域,发展航运和水产事业。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力求在节约用水、合理安排流域各项用水的基础上,能调出一部分水量接济邻近流域。④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区和丘陵区,大力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污水处理,保护水源,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