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二次加热组织
1)  reheated microstructure
二次加热组织
2)  secondary structure
二次组织
3)  reheating [英][ri:'hi:t]  [美][ri'hit]
二次加热
1.
Reheating Process for the Semi-solid A356 Alloy;
半固态A356合金的二次加热工艺研究
2.
Detection of the Reheating State of Semisolid Hypoeutectic Al-Si Alloy;
半固态亚共晶铝硅合金二次加热状态检测
3.
Effect of In-situ Al_2O_3 Particles on Reheating Microstructure of Near-liquidus Casting Al-Cu Alloy
原位Al_2O_3颗粒对近液相线铸造Al-Cu合金二次加热组织的影响
4)  Reheat [英][,ri:'hi:t]  [美][ri'hit]
二次加热
1.
Relationship of Microstructure and Toughness Index of Reheated High Grade Pipeline Steels;
高钢级管线钢二次加热后韧性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与组织关系探讨
2.
Study of reheated microstructures of semi-solid ingots of SiC_p/2024 composites;
SiC_p/2024复合材料半固态坯二次加热组织的研究
3.
Effect of reheating on toughness index and microstructure of high grade pipeline steels;
二次加热对高钢级管线钢韧性及其组织的影响
5)  remelting
二次加热
1.
Using resistance furnace, the structure of A356 aluminum alloy casted by nearby liquidus semi-continuous was studied during remelting by means of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image analysis apparatus.
利用电阻炉加热,采用电子显微镜及图象分析仪,研究了近液相线铸造A356铝合金在二次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2.
The remelting temperature field of semi-solid A356 alloy was simulated using ANSYS software.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计算了半固态A356铝合金的二次加热温度场·结果表明:在给定铝合金二次加热温度的前提下,线圈电流密度与加热时间成反比,与试样内、外温差大小成正比·当用总截面为40mm×130mm的宽线圈加热时,合适的线圈的电流密度为0 5×107A/m2和0 6×107A/m2,此时铝合金内外温差分别为8 6℃和9 8℃,加热时间分别为31min和21min;当用总截面为20mm×130mm的窄线圈加热时,合适的电流密度分别为0 8×107A/m2和0 85×107A/m2,此时铝合金内外温差分别为8 6℃和8 9℃,加热时间分别为33min和30min·本研究为A356合金半固态生产工业化提供理论指导
3.
The casting microstructures are gradually turned into equiaxed grains by remelting.
为了研究半固态金属的成型规律,采用电子显微镜及图像分析仪,研究了近液相线半连续铸造ZL201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在二次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6)  secondary air heating
二次风加热
补充资料: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垄断组织
      1939年以前控制德国经济、政治生活的各种垄断性集团。主要是在德国煤、钢、化学、电气、汽车、电力、银行等部门中一批最大的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
  
  德国垄断组织形式早期以卡特尔为主,1911年达到550~600个。从20世纪初起,不少卡特尔逐渐具有辛迪加性质,并在一些主要部门中,相继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或康采恩。有些部门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
  
  重工业中的最大垄断集团 联合钢铁股份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 AG)1926年 1月由蒂森康采恩所属企业、莱茵钢铁股份公司、莱茵-易北联合公司、范·德尔·齐彭公司等联合组成,1933年改组后,蒂森集团在托拉斯中取得完全控制地位。1871年 4月,A.蒂森(1842~1926)创立蒂森联合公司,同年又在鲁尔开设蒂森轧钢公司,它们后来成为蒂森康采恩。蒂森轧钢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冶金联合企业之一。老蒂森死后,其子 F.蒂森(1873~1951)继承父业,与其他集团联合组成联合钢铁股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它是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工人和职员约40万人。
  
  克虏伯康采恩(Krupp)  1811年由F.克虏伯(1787~1826) 创立,专门从事铸钢生产。1826年老克虏伯死后,公司由其子孙世代继承。1842年公司采用坩埚钢制造大炮,从此成为普鲁士和以后德国军队的主要军火供应商。19世纪末以来,该公司是鲁尔最大的军事冶金垄断组织。1903年,公司转为股份公司。1943年12月,按照希特勒命令,公司改为由克虏伯家族独掌,定名为弗里德里希·克虏伯第一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拥有150多家企业,职工25万人,其中9.3万人是从国外掳来的工人和战俘。
  
  克勒克纳康采恩(Kloeckner-Konzern) 主体企业之一是克勒克纳-洪堡-多伊茨股份公司,创建于1864年,是德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公司。这个康采恩是鲁尔钢铁巨头之一,又是一个主要机器制造业垄断组织。
  
  汉尼尔康采恩(Haniel) 它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几家重要的煤钢和机器制造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是1810年组成的古特霍夫农冶炼公司。19世纪下半叶,该公司开办煤矿和冶金厂,到1905年职工增至二万人。此后,汉尼尔康采恩自己以及通过上述公司,又收购参与了一系列冶金、电气、采煤和造船企业,包括德国造船公司。1921年又吞并了奥格斯堡 -纽伦堡机器制造公司。从此,汉尼尔康采恩成为鲁尔的煤钢和机器制造巨头之一。
  
  "赫施公司"康采恩(Hoesch AG)  主要企业为威斯特法伦冶金公司,还拥有几家重要的轧钢和锻压企业,并参与了一些铁矿。
  
  曼内斯曼康采恩(Mannesmann-Konzern)  1890年其主体企业在德意志银行支持下成立。1896年原创办人曼内斯曼兄弟脱离这家企业后,该企业一直由德意志银行直接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该康采恩在德国拥有14个矿山,14个生铁、铸钢、钢管和铁板工厂,以及6个全面加工联合企业,同时还加强了对外国企业的股份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述6家鲁尔煤钢垄断组织在全国总生产能力中的比重是:钢占60%,煤占44%。
  
  弗利克康采恩(Flick) 为中德意志最大的家族工业康采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夏劳顿冶金股份公司,后来把活动范围扩大到采煤、钢铁、电气、化学和机器制造等部门。1934年建立康采恩核心机构弗利克有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积极参与对犹太人资本和被占领地区的掠夺,直接握有 132家大型企业,加上女儿公司和孙女公司,共达 300家,资产额超过30亿马克。
  
  赫尔曼·戈林康采恩(Hermann Gring-Konzern) 德国最大的国家垄断组织,以纳粹党头目戈林名字为名。其最初主体企业创建于1937年 7月,名为萨尔茨吉特国营冶金联合公司,是由开采贫铁矿和生产生铁的一些国家企业合并组成的。此后在剥夺德国犹太人资本、占用国家资金和猖狂掠夺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大批企业的基础上急剧膨胀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在德国本土和占领地区共拥有177个工厂,69个采矿和冶金企业,156个贸易公司,46个运输企业,15个建筑企业和几十个其他企业。1941年它进行改组,把所有企业划分为 3个康采恩:冶金康采恩、军火和机器制造康采恩以及内河航运业康采恩,它们统归整个康采恩集团的首脑公司──帝国企业总公司管辖。整个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资本战时高达25~60亿马克,成为当时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康采恩之一。
  
  化学和石油工业中的大垄断组织  法本化学工业股 份公司(I.G.Farbenindustrie) 1925年成立,其前身为1904年创立的法本化学公司。法本康采恩包括拜耳颜料公司、赫希斯特染料公司和巴登苯胺苏打股份公司,是德国较早的巨型康采恩和巨大国际垄断组织。1926年,法本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和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等订立了瓜分世界炸药销售市场的协定。1930年,法本康采恩在德国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是:颜料100%,炸药近100%,矿物酸90%,合成氨75%,制药40%和人造丝3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积极支持希特勒对外侵略,垄断了德国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的生产,并制造全国炸药的80%和毒气的 95%。它在国内外控制的企业分别为380家和500家,并与外国公司订立了约2000个卡特尔协定,资产总额达80~100亿马克。
  
  温特谢尔康采恩(Wintershall) 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制钾垄断企业,1943年钾盐产量达175万吨,占德国总产量的44%。它在德国当时石油开采及冶炼工业中举足轻重,并与法本公司共同拥有一个开采和炼制镁的垄断企业。
  
  电气和电机工业中的垄断组织 西门子康采恩(Sie- mens)  即西门子-哈尔斯克和西门子-舒克特公司。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的前身是1847年由 W.von西门子(1816~1896)与J.哈尔斯克创立的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公司。它于1890年改组为两合公司,1897年又变成股份公司,成为经营电气工业为主的垄断组织。1903年西门子在德意志银行支持下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
  
  电气总公司(Allgemeine Elektrizitts-Gesell- schaft,缩写AEG) 即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于1883年,20世纪初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电气托拉斯。1907年,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达成了在世界市场上共同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它控制了 200多家企业,资本总额达15亿马克。长期以来它与西门子康采恩一起垄断着德国电机和电气工业。两家在1941年达成瓜分国内市场协议后,电气总公司取得了对无线电讯公司的完全控制,由此进而全面垄断了德国无线电和电话事业,并广泛地发展了在国外的业务。
  
  莱茵-威斯特法伦电力公司(Rheinisch-Westflis- ches Elektrizitts-Werk AG , 缩写RWE) 德国最大的电力垄断组织,其发电设备能力达150万千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固定资本超过11亿马克,年产电力100亿度左右,占全国发电量的1/6。
  
  汽车工业部门的主要垄断组织  戴姆勒-本茨(奔驰)汽车股份公司 (Daimler-Benz AG),著名的私人垄断企业,其前身是1882年成立的戴姆勒工厂和1883年成立的本茨汽油发动机制造厂,1899年本茨工厂改为股份公司,1926年两厂合并组成戴姆勒-本茨(奔驰)公司,重点生产重型卡车和高级轿车。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werk),是国家垄断企业,1937年建立,其资本来自希特勒政府以订购廉价的"大众化汽车"为幌子向居民征集的 1.1亿马克,1939年建成后,立即转为为希特勒侵略军生产军用车辆。
  
  柏林大银行垄断组织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870年成立,代表着德国最大的银行垄断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它参与了87家银行和许多大工矿企业,控制了20~30亿马克的资本。战后,其金融实力继续膨胀,势力范围遍及金融、电气、冶金、机器制造、化工和一系列轻工部门及其他领域。同它联系密切的有法本、西门子、曼内斯曼、克勒克纳、汉尼尔、赫施、沃尔夫、博施等康采恩和戴姆勒-本茨(奔驰)公司等。
  
  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 创立于1872年,是德国第二位银行垄断集团。其前身是萨克森王国德累斯顿的米歇尔银行,早期活动范围主要在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地区,后来扩展到全国。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钢铁、煤炭、电气、机器制造、军火和交通运输部门,与克虏伯和弗利克康采恩、钢托拉斯、电气总公司、莱茵-威斯特法伦电气公司等有密切联系,对克勒克纳、法本、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等也有一定影响。
  
  商业银行(Commerzbank)  原名商业贴现银行,1870年创立,在德国银行垄断集团中位列第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其力量和影响有一定发展,势力范围主要是轻工业和商业部门,也插足于金属冶炼等部门。同它有联系的有汉尼尔和赫尔曼·戈林康采恩,莱茵-威斯特法伦电气公司和商业、轻工业中一些大垄断公司。
  
  1939年,德国6大工业垄断组织(赫尔曼·戈林康采恩、克虏伯康采恩、联合钢铁股份公司、法本公司、西门子康采恩和电气总公司)所属企业共拥有职工 230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700万人的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700亿马克。希特勒法西斯准备和发动侵略战争,正是为德国垄断资本及其代表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