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ythimna separate
杀粘虫活性
1.
3D-QSAR study on insecticidal novel oxime-ether pyrethroids against mythimna separate;
新型肟醚拟除虫菊酯化合物杀粘虫活性3D-QSAR研究
2) insecticidal activity
杀虫活性
1.
Synthesis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new bis-benzoylphenylurea compounds(Ⅱ);
双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Ⅱ)
2.
Study on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extrac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 from several nature plants;
几种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杀虫活性研究
3.
Synthesis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2- (p-chlorophenyl) pyrrole-3-carbonitriles;
2-(对氯苯基)吡咯-3-腈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3) pesticidal activity
杀虫活性
1.
The(developments) of its pesticidal bioactivities such a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fungicidal activity,pesticidal activity were presented.
主要评述了壳寡糖在植物生长调节(诱导抗性)、杀菌作用以及杀虫活性方面的应用,表明壳寡糖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良好的生物源农药。
2.
It was revealed that its pesticidal activity had strong lethal effects on several harmful insects, such as some species of Abraxas, Setora and .
从江苏茅山地区竹林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杀虫活性的放线菌F401号菌株。
4) insecticide activity
杀虫活性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secticide activity of Avermectin and diflubenzuron is higher than kurarinon to this insect,and the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the mixture of Avermectin and kurarinon is 168.
883 5×10-6,单剂杀虫活性的高低次序为阿维菌素>灭幼脲>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68。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secticide activity of Avermectin and Imidacloprid was higher than kurarinon to this insect, and the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the mixture of Avermectin and Imidacloprid were 244.
2439·10-6,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10。
5)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杀虫活性
1.
Studies on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13 species of Celastraceae;
13种卫矛科植物杀虫活性研究
2.
Steroselectivity in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isomers of phoxim has been studied.
辛硫磷具有几何异构体,本文研究了辛硫磷异构体杀虫活性的立体选择性。
3.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ed that the synthetic compounds exhibited remarkable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合成了17个,含1,2,4-三唑的有机磷酰胺化合物,经元素分析、IR、1NMR、MS确定了新化合物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新化合物有很好杀虫活性。
6) biological activity
杀虫活性
1.
Objection:To study extraction proces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otal alkal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结果:乙醇回流提取效果较好,液料比、乙醇浓度、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均有影响,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2?1,乙醇浓度为60%,提取次数3次;苦参总生物碱对蚕豆蚜虫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氯仿直接提取物对蚜虫杀虫活性最好,随着总生物碱浓度降低,杀虫活性有下降。
2.
Aim at 10 kinds of poisonous plants process the identify of biological activity to extract.
针对其中对草地生态形成较大危害的10种毒草,采用乙醇浸提法进行植物成分的提取,以菜青虫和粘虫为试虫对其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进行筛选。
补充资料:粘虫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又名虸蚄、剃枝虫、行军虫、东方粘虫、夜盗虫、五色虫等。禾本科作物和牧草的大害虫。中国除西藏、新疆自治区未见报道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此外,还分布于亚洲各国和澳大利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中就已有粘虫为害的记载。清代蒲松龄的《农蚕经》和陈崇砥的《治蝗书》等著作中均有有关粘虫大发生的环境条件、防治的关键时期和方法等的详细描述。但大面积的防治则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有组织地进行,并取得能防治及时、基本控制为害的效果。
特征和食性 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36~45毫米,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前翅中部有2个不规则的淡黄色圆斑和1个小白点;顶角有向后缘方向斜伸的黑色斑纹。雌蛾翅缰3根较尖细,雄蛾1根较粗壮。卵约0.5毫米,半球形,孵化前呈铅黑色。幼虫共有6龄,老熟幼虫体长约38毫米。体色多变。蛹长约20毫米,红褐色,近羽化时变黑。食性杂,以幼虫取食,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粟、玉米、高粱、黍稷等粮食作食及禾本科牧草。大发生时也取食棉花、豆类、白菜、甜菜等作物。 4龄以上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全部吃光。饥饿时群集迁移,所遇植物多被掠食一空。
生活史和习性
无滞育,条件适合时可终年繁殖。全年发生世代数及发生时期因地因时而异。发生世代数由南向北和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递减,发生时期也逐步延迟。各地主要为害世代不同。 如在中国东半部(东经110°以东)、北纬27°以南地区年生6~8代,秋、冬季各有 1代分别为害晚稻和冬麦;北纬27°~33°地区年生 5~6 代,秋季 9、10月间有 1世代为害晚稻;北纬33°~36°地区年生4~5代,春季有1世代为害麦类;北纬36°~39°地区,年生3~4代,以秋季世代为害粟、玉米、高粱等;北纬39°以北地区年生2~3代,夏季有1世代为害麦、粟、玉米、高粱等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中国西半部地区如西北、西南,粘虫全年发生世代主要于夏季 6、7月间为害玉米,也为害麦、粟和水稻。各虫态历期和完成1世代所需时间,因气候、营养等因素影响而异。一般卵3~6天,幼虫18~29天,蛹12~17天,成虫寿命11~14天。(见彩图) 粘虫不耐低温,在中国越冬地区北界大致为 1月份0℃等温线(接近北纬33°线)。北纬27°(1月份8℃等温线)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冬季世代为害麦作,并能造成灾害。在北纬27°~33°( 1月份0~8℃等温线)地区南半部,冬季也在麦田栖居,但种群数量较少,不致为害成灾;在北半部地区多以幼虫及蛹在稻桩、田埂、稻草堆、杂草地、茭白丛和莲台中越冬。南方越冬也受海拔高度限制。成虫白天潜伏在阴暗环境处,夜晚飞出活动。吸食花蜜及蚜虫等昆虫的分泌物,以及大葱、小蓟、油菜等30余种蜜源植物。对糖、酒、醋液的趋性很强,也趋光。雌蛾多在禾谷类作物的干叶、枯心苗上产卵。环境条件不适时,产卵极少或不产。成虫具迁飞习性,能顺风作远距离飞行。 迁飞距离可达1 400公里以上。在中国每年有 4次大的迁飞为害活动:3~4月间迁至江淮一带,5~6月间迁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迁至华北、东北、华东、中南等地,8月下旬到 9月间又迁至华中、中南、华南等地。成虫迁飞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群体仍留在原发生区或迁飞过境地区进行繁殖,一般因虫量较少,环境条件也多不适,不致造成危害。
低龄幼虫多栖于作物心叶、穗部及干叶缝隙间或中、下部茎叶丛间, 4龄以上幼虫多栖于中、下部茎叶丛间以及玉米心叶、穗头、叶腋等部位。有时潜伏在寄主根际附近的松土中或土块下。1、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条纹形为害状,是虫情的重要标志。当受到惊动或感不适时,可吐丝下垂而飘移。3龄以上幼虫有假死习性。平均1头幼虫一生取食粟或麦叶120余平方厘米,其中90%左右为5、6龄幼虫所食。6龄幼虫老熟,钻入松土中作土茧化蛹。
发生 粘虫的发生为害受气候影响。温湿度可影响其发育和种群数量。在发育适温范围内,发育随着温度增高而加快。全年发生的代数和发生的时期也因气候不同而有差异。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1℃。产卵量随湿度增高而增加,但饱和湿度不利产卵,高温低湿环境可使产卵受抑制。幼虫喜湿,相对湿度低于50%时低龄幼虫因发育不良而死亡。相对湿度增高时,幼虫成活率也高。在雨水协调、气候湿润年份粘虫发生严重,干热年份发生较轻。暴风雨可使低龄幼虫数量明显下降。作物栽培制度和水肥等条件,也是影响粘虫发生与为害的重要因素。如麦与玉米(高粱、粟等)套种,可使 2代粘虫的为害加重。水肥条件改善、作物长势茂密和农田相对湿度增高,可导致粘虫发生范围扩大。
防治方法 粘虫的天敌如蛙、鸟、蜘蛛、蝙蝠、寄生和捕食性昆虫、螨类、线虫和寄生菌等,对粘虫发生有抑制作用。此外应重视预测预报,在幼虫低龄时期施用灭幼脲等农药。在华北地区秋季玉米地中耕除草可抑制3代粘虫。人工采卵和用草把诱卵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特征和食性 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36~45毫米,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前翅中部有2个不规则的淡黄色圆斑和1个小白点;顶角有向后缘方向斜伸的黑色斑纹。雌蛾翅缰3根较尖细,雄蛾1根较粗壮。卵约0.5毫米,半球形,孵化前呈铅黑色。幼虫共有6龄,老熟幼虫体长约38毫米。体色多变。蛹长约20毫米,红褐色,近羽化时变黑。食性杂,以幼虫取食,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粟、玉米、高粱、黍稷等粮食作食及禾本科牧草。大发生时也取食棉花、豆类、白菜、甜菜等作物。 4龄以上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全部吃光。饥饿时群集迁移,所遇植物多被掠食一空。
生活史和习性
无滞育,条件适合时可终年繁殖。全年发生世代数及发生时期因地因时而异。发生世代数由南向北和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递减,发生时期也逐步延迟。各地主要为害世代不同。 如在中国东半部(东经110°以东)、北纬27°以南地区年生6~8代,秋、冬季各有 1代分别为害晚稻和冬麦;北纬27°~33°地区年生 5~6 代,秋季 9、10月间有 1世代为害晚稻;北纬33°~36°地区年生4~5代,春季有1世代为害麦类;北纬36°~39°地区,年生3~4代,以秋季世代为害粟、玉米、高粱等;北纬39°以北地区年生2~3代,夏季有1世代为害麦、粟、玉米、高粱等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中国西半部地区如西北、西南,粘虫全年发生世代主要于夏季 6、7月间为害玉米,也为害麦、粟和水稻。各虫态历期和完成1世代所需时间,因气候、营养等因素影响而异。一般卵3~6天,幼虫18~29天,蛹12~17天,成虫寿命11~14天。(见彩图) 粘虫不耐低温,在中国越冬地区北界大致为 1月份0℃等温线(接近北纬33°线)。北纬27°(1月份8℃等温线)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冬季世代为害麦作,并能造成灾害。在北纬27°~33°( 1月份0~8℃等温线)地区南半部,冬季也在麦田栖居,但种群数量较少,不致为害成灾;在北半部地区多以幼虫及蛹在稻桩、田埂、稻草堆、杂草地、茭白丛和莲台中越冬。南方越冬也受海拔高度限制。成虫白天潜伏在阴暗环境处,夜晚飞出活动。吸食花蜜及蚜虫等昆虫的分泌物,以及大葱、小蓟、油菜等30余种蜜源植物。对糖、酒、醋液的趋性很强,也趋光。雌蛾多在禾谷类作物的干叶、枯心苗上产卵。环境条件不适时,产卵极少或不产。成虫具迁飞习性,能顺风作远距离飞行。 迁飞距离可达1 400公里以上。在中国每年有 4次大的迁飞为害活动:3~4月间迁至江淮一带,5~6月间迁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迁至华北、东北、华东、中南等地,8月下旬到 9月间又迁至华中、中南、华南等地。成虫迁飞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群体仍留在原发生区或迁飞过境地区进行繁殖,一般因虫量较少,环境条件也多不适,不致造成危害。
低龄幼虫多栖于作物心叶、穗部及干叶缝隙间或中、下部茎叶丛间, 4龄以上幼虫多栖于中、下部茎叶丛间以及玉米心叶、穗头、叶腋等部位。有时潜伏在寄主根际附近的松土中或土块下。1、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条纹形为害状,是虫情的重要标志。当受到惊动或感不适时,可吐丝下垂而飘移。3龄以上幼虫有假死习性。平均1头幼虫一生取食粟或麦叶120余平方厘米,其中90%左右为5、6龄幼虫所食。6龄幼虫老熟,钻入松土中作土茧化蛹。
发生 粘虫的发生为害受气候影响。温湿度可影响其发育和种群数量。在发育适温范围内,发育随着温度增高而加快。全年发生的代数和发生的时期也因气候不同而有差异。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1℃。产卵量随湿度增高而增加,但饱和湿度不利产卵,高温低湿环境可使产卵受抑制。幼虫喜湿,相对湿度低于50%时低龄幼虫因发育不良而死亡。相对湿度增高时,幼虫成活率也高。在雨水协调、气候湿润年份粘虫发生严重,干热年份发生较轻。暴风雨可使低龄幼虫数量明显下降。作物栽培制度和水肥等条件,也是影响粘虫发生与为害的重要因素。如麦与玉米(高粱、粟等)套种,可使 2代粘虫的为害加重。水肥条件改善、作物长势茂密和农田相对湿度增高,可导致粘虫发生范围扩大。
防治方法 粘虫的天敌如蛙、鸟、蜘蛛、蝙蝠、寄生和捕食性昆虫、螨类、线虫和寄生菌等,对粘虫发生有抑制作用。此外应重视预测预报,在幼虫低龄时期施用灭幼脲等农药。在华北地区秋季玉米地中耕除草可抑制3代粘虫。人工采卵和用草把诱卵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