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nventional rice
常规水稻
1.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responses of hybrid rice “Weiyou 1126” and conventional rice “Zhefu 802” in plant growth,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cadmium (Cd) uptak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under Cd exposure in various growth stages through a water culture pot experiment with split addition of Cd reagent.
采用分阶段加镉水培试验,对杂交水稻“威优1126”和常规水稻“浙辐802”不同生育期对Cd胁迫的生长反应及其对Cd吸收、积累与分配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2.
, hybrid rice "Weiyou 1126" and conventional rice "Zhefu 802")under water culture experiment.
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对Cd有更强的吸收及向其茎叶和籽粒转达的能力。
3.
Forty-four conventional rice varieties and 54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China were assayed with a set of 12 microsatellite markers.
利用12个DNA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浙江省近年来主要的44个常规水稻品种和54个杂交水稻组合,共检测到等位基因68个,每个标记2~10个;带型数共127种,每个标记3~18种;平均多态性频率0。
2) conventional rice
常规稻
1.
Effect of no-tillage direct seeding on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yield 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rice and hybridize rice;
免耕直播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s and potassium levels on growth and nutrient content of hybrid, its parent and conventional rice;
不同氮源与钾水平对杂交组合及常规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3.
5 mg L-1)could enhance the growth of conventional rice.
5mg/L)促进常规稻的生长。
3)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常规粳稻
1.
The new double cropping second season and single cropping varieties of hybrid japonica rice and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03 were chosen to compare in their major agronomic and economic characters.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4) Conventional rice paddies
常规稻作
5)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常规籼稻
1.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source-sink components in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s(PW)and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genetic improvements of lager PW cultivars.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
2.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Oryza sativa L.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量(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了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
6) conventional ricecrab agroecosystem
常规稻蟹
补充资料: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
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培育水稻秧苗的机械和设备。与秧田育秧相比,工厂化水稻育秧具有省秧田、省种、省工、育秧周期短、秧苗生长整齐、不烂秧、易于实现机械化等优点,并可免去拔秧工序,避免在拔秧过程中造成的秧苗损伤。
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是在发展水稻插秧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机插拔取苗转向机插带土苗的研究,1966年研制成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研制。
类型 主要有下述几种类型。
盘式育秧 将稻种播在带土的规格化育秧盘内,发芽、出苗和育苗过程全部在育秧盘内进行。育秧盘的长宽尺寸与水稻插秧机秧箱的尺寸一致,育成的毯状带土秧苗直接装到水稻插秧机上。盘式育秧便于实现铺土、播种作业的机械化,所需面积较小,管理简便,能保证育成秧苗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为机械插秧创造良好条件。根据育秧盘内土层的厚薄,盘式育秧又可分为厚土育秧(土层厚20~33毫米)和薄土育秧(土层厚3~10毫米)两种。盘式薄土育秧可节省用土量,减少设备数量和用工量,育成秧苗根层薄而平整,插秧时分秧阻力小,勾伤秧少,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但在育秧过程中由于秧苗营养体积小,需增加补肥和浇水次数。
框式条状育秧 是采用具有成排条状通孔的栅格状秧盘,填土播种后置放在平整的土床上,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育成的条状带土秧苗连同秧盘放到专用的带土苗插秧机上,可简化水稻插秧机的分秧工序,并具有苗齐、苗壮,插秧时勾伤秧和漏秧率低等优点。但育秧所需面积大,必须与专用水稻插秧机配套。
无土育秧 是在无土的育秧盘内播种浇水,出苗后用肥水育秧,秧苗靠根系结盘成块。无土育秧工序简单,所需设备少,秧盘搬动和秧苗运输轻便,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但要求播种密度高、用种量大,所育秧苗素质和保水保肥性差,秧根纠结,在插秧时漏插率和勾伤秧率较高。
育秧程序 盘式厚土育秧的程序如下表。
盘式薄土育秧的程序除播种前没有铺床土工序外,其余工序同盘式厚土育秧的程序相同。
育秧成套设备 盘式带土育秧工厂的主要设备包括下述几种。
土壤处理设备 盘式育秧用的土壤应细碎肥沃,酸碱度适当,并经消毒处理。常用的设备有碎土筛土机和土肥混合机。碎土筛土机的碎土部分包括碎土滚筒和栅状凹板,筛土部分为往复振动筛。碎土滚筒的结构类似旋耕机的旋耕刀滚,土壤在碎土滚筒上的刀片打击和凹板的挤压、搓碾作用下破碎,落到往复振动筛上,碎土通过筛孔落到滑土板上排出,较大的土块则由筛面送出机外。土肥混合机用于将土粒同化肥均匀混合,通常使用间歇作业的立轴式土肥混合机,由圆形土肥混合筒和绕立轴旋转的搅拌器组成,搅拌器有铲式、螺旋叶片式等类型,每批土肥的混合时间约2~3分。
种子处理设备 育秧用的水稻种子需经精选、脱芒、盐水浸种、清水漂洗和催芽等处理过程,常用的设备有种子清洗机械、脱芒机、催芽设备和种子消毒设备等。
育秧盘播种联合作业机 由机架、自动送盘机构、秧盘输送带、铺床土装置、播种装置、覆土装置、喷水装置、传动装置和控制台等构成。作业时,将一定数量的秧盘放到自动送盘机构上,使之逐个地被连续推送到秧盘输送带上,依次地通过铺床土、播种、覆土和喷水等装置,完成各项作业后由末端排出。各工作装置由各自的电动机通过三角胶带传动,并由控制台控制其运转或停歇。铺床土、播种和覆土 3种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均采用外槽轮排播机构,只是排播量大小不同。有的机型在铺床土装置后面增设一个长条毛刷或旋转毛刷轮,用以刷平秧盘内的床土。一台育秧盘播种联合作业机的生产率通常为每小时300~600盘。
育苗设备 在育秧盘内培育健壮秧苗的设备。为此需将育秧盘置于能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常用的设备有育秧架、发芽台车、塑料大棚、供水设备和加温控温设备等。
物料运送设备 包括床土、种子、肥料、育秧盘等物料的输送机。育秧盘在整个育秧过程中都需使用,插1亩水稻约需30个育秧盘,按每套育秧设备负担面积500亩计算,共需育秧盘1.5万个,其投资额(以塑料育秧盘为例)约占全部设备总投资的40%。中国有些地区在育秧盘内加装钙塑纸或塑料薄膜衬套,待发芽后脱盘育秧,育秧盘数量可减少约80%。
展望 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只能培育秧龄不超过30天的带土中、小苗,不能满足无霜期较短地区双季连作晚稻对秧苗的要求;设备的总投资较高,而利用时间较短。因此,发展育秧设备的综合利用,如在非育秧季节培育食用菌类或瓜、菜、果苗和甘蔗苗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对发展工厂化水稻育秧将具有重大意义。
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是在发展水稻插秧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机插拔取苗转向机插带土苗的研究,1966年研制成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研制。
类型 主要有下述几种类型。
盘式育秧 将稻种播在带土的规格化育秧盘内,发芽、出苗和育苗过程全部在育秧盘内进行。育秧盘的长宽尺寸与水稻插秧机秧箱的尺寸一致,育成的毯状带土秧苗直接装到水稻插秧机上。盘式育秧便于实现铺土、播种作业的机械化,所需面积较小,管理简便,能保证育成秧苗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为机械插秧创造良好条件。根据育秧盘内土层的厚薄,盘式育秧又可分为厚土育秧(土层厚20~33毫米)和薄土育秧(土层厚3~10毫米)两种。盘式薄土育秧可节省用土量,减少设备数量和用工量,育成秧苗根层薄而平整,插秧时分秧阻力小,勾伤秧少,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但在育秧过程中由于秧苗营养体积小,需增加补肥和浇水次数。
框式条状育秧 是采用具有成排条状通孔的栅格状秧盘,填土播种后置放在平整的土床上,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育成的条状带土秧苗连同秧盘放到专用的带土苗插秧机上,可简化水稻插秧机的分秧工序,并具有苗齐、苗壮,插秧时勾伤秧和漏秧率低等优点。但育秧所需面积大,必须与专用水稻插秧机配套。
无土育秧 是在无土的育秧盘内播种浇水,出苗后用肥水育秧,秧苗靠根系结盘成块。无土育秧工序简单,所需设备少,秧盘搬动和秧苗运输轻便,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但要求播种密度高、用种量大,所育秧苗素质和保水保肥性差,秧根纠结,在插秧时漏插率和勾伤秧率较高。
育秧程序 盘式厚土育秧的程序如下表。
盘式薄土育秧的程序除播种前没有铺床土工序外,其余工序同盘式厚土育秧的程序相同。
育秧成套设备 盘式带土育秧工厂的主要设备包括下述几种。
土壤处理设备 盘式育秧用的土壤应细碎肥沃,酸碱度适当,并经消毒处理。常用的设备有碎土筛土机和土肥混合机。碎土筛土机的碎土部分包括碎土滚筒和栅状凹板,筛土部分为往复振动筛。碎土滚筒的结构类似旋耕机的旋耕刀滚,土壤在碎土滚筒上的刀片打击和凹板的挤压、搓碾作用下破碎,落到往复振动筛上,碎土通过筛孔落到滑土板上排出,较大的土块则由筛面送出机外。土肥混合机用于将土粒同化肥均匀混合,通常使用间歇作业的立轴式土肥混合机,由圆形土肥混合筒和绕立轴旋转的搅拌器组成,搅拌器有铲式、螺旋叶片式等类型,每批土肥的混合时间约2~3分。
种子处理设备 育秧用的水稻种子需经精选、脱芒、盐水浸种、清水漂洗和催芽等处理过程,常用的设备有种子清洗机械、脱芒机、催芽设备和种子消毒设备等。
育秧盘播种联合作业机 由机架、自动送盘机构、秧盘输送带、铺床土装置、播种装置、覆土装置、喷水装置、传动装置和控制台等构成。作业时,将一定数量的秧盘放到自动送盘机构上,使之逐个地被连续推送到秧盘输送带上,依次地通过铺床土、播种、覆土和喷水等装置,完成各项作业后由末端排出。各工作装置由各自的电动机通过三角胶带传动,并由控制台控制其运转或停歇。铺床土、播种和覆土 3种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均采用外槽轮排播机构,只是排播量大小不同。有的机型在铺床土装置后面增设一个长条毛刷或旋转毛刷轮,用以刷平秧盘内的床土。一台育秧盘播种联合作业机的生产率通常为每小时300~600盘。
育苗设备 在育秧盘内培育健壮秧苗的设备。为此需将育秧盘置于能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常用的设备有育秧架、发芽台车、塑料大棚、供水设备和加温控温设备等。
物料运送设备 包括床土、种子、肥料、育秧盘等物料的输送机。育秧盘在整个育秧过程中都需使用,插1亩水稻约需30个育秧盘,按每套育秧设备负担面积500亩计算,共需育秧盘1.5万个,其投资额(以塑料育秧盘为例)约占全部设备总投资的40%。中国有些地区在育秧盘内加装钙塑纸或塑料薄膜衬套,待发芽后脱盘育秧,育秧盘数量可减少约80%。
展望 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只能培育秧龄不超过30天的带土中、小苗,不能满足无霜期较短地区双季连作晚稻对秧苗的要求;设备的总投资较高,而利用时间较短。因此,发展育秧设备的综合利用,如在非育秧季节培育食用菌类或瓜、菜、果苗和甘蔗苗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对发展工厂化水稻育秧将具有重大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