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镇原-泾川地区
1)  Zhenyuan-Jingchuan area
镇原-泾川地区
2)  Zhenjing area
镇泾地区
1.
Optimizing the drilling & completion fluid systems to protect reservoir in Zhenjing area;
镇泾地区保护储层钻井完井液体系优选
2.
Research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Zhenjing Area;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3)  Zhenyuan-Jingchuan region
镇-泾地区
1.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coal accumulat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Yan an Formation in the Zhenyuan-Jingchuan region,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特征
4)  Zhenyuan-Jingchuan Block
镇泾区块
5)  Jingchuan
泾川
1.
Sex Determination of the Human Fossil Cranium from Jingchuan;
甘肃泾川化石人类头骨性别鉴定
6)  Zhenjing
镇泾
1.
The base-level cycles in the 8th oil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Zhenjing region,Ordos Basin: Its bearings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补充资料:朱泾镇

朱泾在元、明时代已成镇。镇以河道朱径(因东汉时朱冶俸邑而名)得名。18世纪末金山县治移朱径镇,遂成为县治所在地。解放后,朱径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今朱泾镇辖9个居民委员会,6444户,23395人。

地理位置朱泾镇在县境北部偏西,东北距市人民广场75公里。东临掘石港,西濒秀州塘,南沿松枫公路(1989年改称亭枫公路),北至临源街,东西长2.4公里,南北最宽处1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大盈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置申明亭及课务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县署由金山卫移治朱泾镇,筑城未果,于乾隆三十三年还治金山卫。嘉庆元年(1796年),台风毁县署,再次移治朱径。县署设于青龙里;儒学训导署和文庙设于文明里;典史署设于西亭桥西;把总署设于西林寺。朱径镇成为县治,将近200年。

清代,朱泾镇地区分别属于枫泾乡三保和胥浦乡四保。民国元年(1912年)称朱径市。民国18年分为东林、西林、公续三镇,隶朱径区。民国24—25年间,一度称金山镇,仍隶朱泾区。1951年5月,改为县属镇。现辖东林、西林、新汇、广福、东风、罗星、胜利、大桥、万安9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

交通朱泾镇外围有掘石港、秀州塘、胥浦塘,是北上松、沪,西下嘉、杭的水上交通枢纽,但陆上交通闭塞。民国26年(1937年)建成松枫公路,陆上交通有所改善,后又被日军毁坏。解放前夕,国民党溃军炸毁金山大桥,朱泾镇对外陆上交通受阻。解放后,修通松枫、金张公路,成为沪、浙交通要道。设于朱泾镇的金山公交中心站有7条公交线路:西通枫径、嘉兴、杭州;北抵松江、青浦;东北越浦江直达上海;东经南桥至闵行和川沙、南汇;东南达上海石化总厂、平湖、海盐等地。

邮电事业,解放前只有三等邮局,仅机关和部分商号安装电话机,与上海、松江通话;现邮电局在镇上设4个营业所,全镇有自动电话1361架。1972年建邮政大楼,1982年建电讯大楼,成为全县邮电中心。

街道里弄清代只有东西并行的两条主街,以市河为界,北称上塘,南称下塘,上下塘又各分为东市和西市。据清嘉庆《朱泾志》载,当年市河以北有翰中里、凤翔里、惠民里、龙渊里、济众里、归源里和程家阁、永昌巷;市河以南有三元里、广福西里、广福东里、环照里、文明里、南汇、西汇、驳岸、王家村、蟠隐里、文殊浜、顾家湾、太平巷。

民国期间,里巷名称大多消失,出现了三官弄、苏家弄、西杨家弄、东杨家弄、戚家(财神)弄、观音弄、道院弄、小弄(口)、大弄(口)和永昌巷等一批新的弄名。

解放后,街道变化较大,原来的上塘街分为东林街、西林街;下塘街分为仓桥街、新汇街、广福街和南横街。从50—60年代,疏浚市河、拓宽主街、翻建部分铺面,使市容初步改观。70年代后期,按照城镇规划,进行有计划的扩建,在旧市区北侧,新建了横贯全镇的万安街、新安街,延伸了东林东街,又新建和翻建了南北向道路,计有:幸福路、罗星路、人民路、东风路、城中路、塘西路、卫生路、公园路、文化路、健康路、秀州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有人行道、绿化带、街心绿地。镇西北横跨秀州塘上的万安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清两代,九次建桥,屡建屡圮。1979年11月起,依靠本县设计和施工力量,兴建全县最大的钢筋混凝土衍架拱桥,1981年落成。

朱泾镇住房面积,解放以来扩大11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