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yeastRNA polymerase
酵母RNA聚合酶
4) yeast
[英][ji:st] [美][jist]
酵母
1.
Research the process of autolysis-alkaline process extracting beer yeast β-(1,3)-D dextran;
自溶-碱法提取啤酒酵母β-(1,3)-D葡聚糖工艺研究
2.
Screening of yeasts for single-cell-protein production by soybean whey fermentation;
利用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酵母筛选
5) yeasts
酵母
1.
Recent progress of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lignocellulose by yeasts;
利用酵母生物转化植物纤维为乙醇的研究进展
2.
Studies on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benzaldehyde with immobilized yeasts in organic solvents;
有机介质中固定化酵母催化苯甲醛加氢反应
3.
Reduction of ripening period of Pixian bean chili pastes by coculturing of salt-tolerance Lactobacillus and yeasts
乳酸菌和酵母共培养技术缩短郫县豆瓣酱陈酿期的应用研究
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酵母
1.
Study on the enzymatic-hydrolysis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the β -1,3-D-glucan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酵母β-1,3-D-葡聚糖提取酶解工艺的研究
2.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tech in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现代生物技术在酵母菌种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3.
Glucose Signal Transduc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菌葡萄糖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