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 L-丙氨酸羧酸酐
1) N-carboxyanhydride of L-alanine
L-丙氨酸羧酸酐
1.
BLG and L -alanine were used to react with phosgene in tetrahydrofuran solution, respectively , to synthesize N -carboxyanhydride of γ -benzyl- L -glutamate ( BLG-NCA) and N -carboxyanhydride of L -alanine ( Ala-NCA ) which were copolymerized with triethylamine as an initiator to produce the copolymer of BLG-NCA and Ala-NCA.
以L-谷氨酸、L-丙氨酸为原料,利用硫酸催化-真空脱水制备了L-谷氨酸γ-苄酯(BLG);BLG和L -丙氨酸在四氢呋喃中分别与光气反应合成了L-谷氨酸γ-苄酯羧酸酐(BLG-NCA)和L-丙氨酸羧酸酐(Ala- NCA);BLG-NCA与ALa-NCA在三乙胺的引发下,共聚反应制得了BLG-NCA与ALa-NCA的共聚物。
2) L-alanine-N-carboxyanhydride
L-丙氨酸-N-羧基-环内酸酐
3) N-carboxyanhydride of γ-benzyl-L-glutamate
L-谷氨酸γ-苄酯羧酸酐
4) γ-benzyl-L-glutamate-N-carboxyanhydrides
L-谷氨酸-N-羧酸酐
1.
Poly(benzyl acrylate)-b-poly(γ-benzyl-L-glutamic acid) block copolymer was obtained by vary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γ-benzyl-L-glutamate-N-carboxyanhydrides(BLG-NCA) with PBzA-NH_2 as the macroinitiator.
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氨基封端的聚丙烯酸苄基酯(PBzA-NH2);用PBzA-NH2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L-谷氨酸-N-羧酸酐(BLG-NCA)开环聚合,得到聚丙烯酸苄基酯/聚L-谷氨酸苄基酯两嵌段共聚物。
5) Nepa-nca
N-[1-(S)-乙氧甲酰基-3-苯丙基]-L-丙氨酸-羧酸酐
6) Ethyl (S)-2-[(S)-4-methyl-2,5-dioxo-1,3-oxazolidin-3-yl]-4-phenylbutyrate
N-[1-(S)-乙氧羰基-3-苯丙基]-L-丙氨酸-N-羧基酸酐
补充资料:丙酐
国标编号 81614 CAS号 123-62-6 分子式 C6H10O2;CH3CH2COOCOCH2CH3 分子量 130.14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液体;蒸汽压 0.13kPa/20.6℃;闪点63℃;熔点-45℃;沸点167℃;溶解性: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碱液;密度:相对密度(水=1)1.01;相对密度(空气=1)4.49;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20(酸性腐蚀品);主要用途:用作酯化剂、脱水剂及用于染料和药品、香水的制造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大鼠吸入本品饱和蒸气,1小时后死亡。其蒸气对眼睛、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360mg/kg(大鼠经口);500mg/kg(兔经皮)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有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抗溶性泡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