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lock
[英][blɔk] [美][blɑk]
块体
1.
Discussion of block losing stability acted by surge;
断波作用下块体失稳探讨
2.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ability of large associated blocks for an underground powerhouse in the Three Gorges,Yangtze Riv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loading;
卸荷条件下三峡地下厂房大型联合块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3.
Analysis of velocity admittance properties of block on saturated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ingle pile;
饱和土中单桩复合地基上块体的速度导纳特性分析
2) bulk
[英][bʌlk] [美][bʌlk]
块体
1.
The Synthesis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Bulk Nanocrystalline Copper;
纳米晶铜块体材料的制备和腐蚀行为研究
2.
Progress on Preparation Method of Bulk Amorphous Alloy
块体非晶合金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3.
5B_3 nanocrystalline bulks.
3nm)块体合金,且随着Pw和t的增加,样品相对密度和α-Fe相晶粒尺寸均略有增加,样品典型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s和矫顽力Hc分别为119。
3) blocks
['blɔks]
块体
1.
Therefore,geometrical conditions of the structural planes and blocks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sec.
因此,在研究滑坡和塌方的方式、规模和防治方法的同时,应重点考虑地质结构面及其与临空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块体的几何条件。
5) block volume
块体体积
1.
A new probability formula of block volume considering randomness of spacing and extension of joint planes i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block theory and probability analysis.
利用块体理论和概率分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节理面间距和延展性随机特性的情况下构成块体体积的理论公式,据此分析了节理间距、延展性随机特性与构成块体体积的关系,进而得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结合可动块体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赤平投影难以计算小型结构面构成块体体积的问题。
6) composite bulk material
复合块体
1.
Ni-Co nanocomposite bulk materials were obtained by adopting high frequency pulse electroforming.
采用高频脉冲电铸工艺制备出了镍钴纳米复合块体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复合块体沉积层的表面形貌、相结构和结晶取向。
补充资料:块体运动
地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等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向下运动。多发生在斜坡地区,其最主要的自然营力是重力,故形成的地貌称为重力地貌。
研究简况 块体运动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因而早为人们所关注。古罗马史书上记有阿尔卑斯山区的块体运动。16世纪时,人们已对块体运动作单独的描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开始研究块体运动。但对块体运动进行系统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块体运动的记载,但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块体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类型 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 4类(图1)。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运动开始时总是整体起动的,但亦具有各自的特征(见表)。在自然界还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各类型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崩塌转化为泥石流。蠕动转化为滑坡等。
崩塌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图2)。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坡 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 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难以觉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见彩图)
泥石馏 见泥石流。
蠕动 土层、岩层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顺坡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从每年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由坡体物质的流变特性按蠕动体性质分两类:土质斜坡的碎屑物蠕动,规模较小;岩质斜坡的岩层蠕动,规模较大。在宏观上,蠕动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斜坡体物质的转动,自上而下。在山区或因坡脚被掏蚀、失去支持,或因强震作用,蠕动可转化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自然界中,蠕动有时与初期发育的滑坡难以分清,统称为蠕滑体。在海底,海相沉积物极易发生大规模蠕动式蠕滑、并常转化为海底泥石流。
分布 块体运动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分布于山区,其上界为山地冰川带、寒冻风化带,这一地带的块体运动类型主要为崩塌。往下为多年冻土所覆盖的山地,在冻融作用下,形成了融冻滑坡。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有海底滑坡,在海沟沟坡靠大陆一侧海底滑坡则大量密集。
世界上块体运动发育的国家有中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波兰、瑞士、瑞典、奥地利、挪威、英国、新西兰、印度和朝鲜等。在中国分布很广,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当山-雪峰山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中国地貌上的第二、三阶梯上,块体运动分布密集;东部块体运动明显减少。沿秦岭-淮河一线(年平均雨量800毫米等值线)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块体运动稀疏,南部块体运动密集。其中,西南地区是中国块体运动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灾害类型 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极为严重,其危害方式可归纳为 3类:①原生灾害。包括块体运动直接造成的灾害,如人身伤亡,毁坏生产、生活设施,严重破坏地表结构。②次生灾害。块体运动后出现的与其活动过程有关的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还要严重。包括块体运动堵断江河、壅塞成湖,使上游泛滥成灾,溃决后又冲蚀下游沿江地带;引起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涌浪、诱发重力型地震等,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块体运动之间的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蠕动向滑坡转化等)也是一种次生灾害的表现形式。③伴生灾害。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洪涝灾害、飓风和台风等所伴生的块体运动造成的灾害,这种伴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等本身的灾害。
防治 防治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危害,是当今世界各国山区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危及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块体运动,各国多采用综合措施、一次根治的原则。对于间接危害人类的块体运动,则采用有节制地控制危害的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的实质是改变块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当前主要针对块体运动的外部诱发条件提出防治措施:①对因坡脚淘蚀引起的块体运动,采取丁坝挑流、岸边抛石、设置石竹笼、筑防波堤等措施。②对地表水诱发的块体运动,采用地表截流沟、排水沟、地表封闭、沟地翻修等措施。③对地下水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排水、垂直钻孔渗水、电渗、化学液堵水等疏干坡体的办法。④对因失去支撑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堤、墙、桩支顶等措施。近几年,正在研究改变块体运动内部形成条件的措施,如培烧法、投放化学粘结剂等。
参考书目
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编著:《滑坡》,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编:《滑坡防治》,人民铁道出版社,北京,1977。
研究简况 块体运动常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因而早为人们所关注。古罗马史书上记有阿尔卑斯山区的块体运动。16世纪时,人们已对块体运动作单独的描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开始研究块体运动。但对块体运动进行系统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块体运动的记载,但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块体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类型 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 4类(图1)。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运动开始时总是整体起动的,但亦具有各自的特征(见表)。在自然界还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各类型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崩塌转化为泥石流。蠕动转化为滑坡等。
崩塌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图2)。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坡 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 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难以觉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见彩图)
泥石馏 见泥石流。
蠕动 土层、岩层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顺坡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从每年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由坡体物质的流变特性按蠕动体性质分两类:土质斜坡的碎屑物蠕动,规模较小;岩质斜坡的岩层蠕动,规模较大。在宏观上,蠕动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斜坡体物质的转动,自上而下。在山区或因坡脚被掏蚀、失去支持,或因强震作用,蠕动可转化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自然界中,蠕动有时与初期发育的滑坡难以分清,统称为蠕滑体。在海底,海相沉积物极易发生大规模蠕动式蠕滑、并常转化为海底泥石流。
分布 块体运动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分布于山区,其上界为山地冰川带、寒冻风化带,这一地带的块体运动类型主要为崩塌。往下为多年冻土所覆盖的山地,在冻融作用下,形成了融冻滑坡。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有海底滑坡,在海沟沟坡靠大陆一侧海底滑坡则大量密集。
世界上块体运动发育的国家有中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波兰、瑞士、瑞典、奥地利、挪威、英国、新西兰、印度和朝鲜等。在中国分布很广,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当山-雪峰山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中国地貌上的第二、三阶梯上,块体运动分布密集;东部块体运动明显减少。沿秦岭-淮河一线(年平均雨量800毫米等值线)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块体运动稀疏,南部块体运动密集。其中,西南地区是中国块体运动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灾害类型 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极为严重,其危害方式可归纳为 3类:①原生灾害。包括块体运动直接造成的灾害,如人身伤亡,毁坏生产、生活设施,严重破坏地表结构。②次生灾害。块体运动后出现的与其活动过程有关的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还要严重。包括块体运动堵断江河、壅塞成湖,使上游泛滥成灾,溃决后又冲蚀下游沿江地带;引起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涌浪、诱发重力型地震等,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块体运动之间的转化(如滑坡向崩塌转化、蠕动向滑坡转化等)也是一种次生灾害的表现形式。③伴生灾害。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洪涝灾害、飓风和台风等所伴生的块体运动造成的灾害,这种伴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等本身的灾害。
防治 防治块体运动对人类的危害,是当今世界各国山区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危及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块体运动,各国多采用综合措施、一次根治的原则。对于间接危害人类的块体运动,则采用有节制地控制危害的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的实质是改变块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当前主要针对块体运动的外部诱发条件提出防治措施:①对因坡脚淘蚀引起的块体运动,采取丁坝挑流、岸边抛石、设置石竹笼、筑防波堤等措施。②对地表水诱发的块体运动,采用地表截流沟、排水沟、地表封闭、沟地翻修等措施。③对地下水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排水、垂直钻孔渗水、电渗、化学液堵水等疏干坡体的办法。④对因失去支撑引起的块体运动,采用堤、墙、桩支顶等措施。近几年,正在研究改变块体运动内部形成条件的措施,如培烧法、投放化学粘结剂等。
参考书目
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编著:《滑坡》,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编:《滑坡防治》,人民铁道出版社,北京,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