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药
1)  Chinese medicine
中药
1.
Study on key techniques of purificati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using molecular distillation;
分子蒸馏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精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2.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ine by submerged ferm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fungi;
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
3.
Influenc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the Biomass of Soil Microbes in Chinese Medicine Base;
模拟酸雨对中药基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中药
1.
Determination of 9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Zhu Sha Lian by ICP-AES with Microware Digestion;
微波消解ICP-AES测定中药朱砂莲中多种元素
2.
Study of multiple filtr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up-to-date p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中药现代化生产中复合过滤技术的研究
3.
Analytical progress of trace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sin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原子吸收光谱在中药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药
1.
The review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iqu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工艺概述
2.
Research on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nterprise;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研究
3.
Effec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Ligustrazin,in combination with He-Ne Laser on NO level and its efficac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loasma;
中药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评价及对一氧化氮影响
4)  Chinese native medicine medicated thread
中药药线
5)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中药新药
1.
Therapeutic efficacy is the point of starting and end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of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clinical trials could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its efficacy evaluation.
中药新药的疗效是其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临床试验则为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6)  New Chinese medicine
中药新药
1.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oxicology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Yi Tang Kang Capsule on Anti-DNA Damage;
中药新药益糖康胶囊毒理学实验研究
补充资料:中药
中药

    中国传统医学用以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古称本草。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起源和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作用和毒理作用,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根据文献记载  西周时已有专业医生 “聚毒药以供医事”,并且有了汤液、药酒等剂型。先秦的《山海经》中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 、效用和治疗性能 。到了西汉 ,中药学已初具雏形。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成书于这一时期。书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名 、功效、主治等内容,并创按药物功 效及  性不同而分类的三品分类法。此外,还简要记述了药物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生所习用的药物已有大量增加。梁代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载药达 730 味,并创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药物分为玉石  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同时由于交通、贸易的发达,国外药物大量输入,也丰富了中药学内容。唐政府率先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药典性本草专著,即《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载药 850 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为本草书籍的整理编纂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证类本草》、《嘉祐本草》、《开宝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等,大大充实了中药学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对宋《证类本草》刊行以后的中药学,作了全面整理  总结  并吸取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了200多万字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 ,附方11096首,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清代,在《本草纲目》影响下,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大量本草专著问世,如《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泛开展中药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及制剂等技术,编制国家药典,建立中药教学、科研、生产机构等,使中药学发展迅速,并有着广阔的前途。
    命名和分类   中药材的命名依据多种多样,有以产地命名的,如川贝母、云茯苓等;有以药物形态命名的,如乌头、八角茴香等;有以药物颜色命名的,如黄连、赭石等;有以药物气味命名的,如麝香、丁香等;有以药物生长季节命名的,如夏枯草、冬虫夏草等;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如白茅根、桑叶等;有以药物功效命名的,如益母草、防风等;有以国外进口或译音命名的,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中药按其自身特性和应用需要可划分为不同类别。最常见的是功能分类法。现代中药学中功能分类大同小异,多数采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涌吐药等19类。
    采集和炮制  中药大多是植物,而植物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所含有效成分的量各不相同,药性的强弱有很大差异。所以,生药的采集,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进行。如人参中的皂甙以 8月份含量最高,麻黄中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 。一般来说,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如柴胡;叶类药材多在花将开放或正在开放时采摘,如枇杷叶等;花类药材多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如金银花等;果实种子药材除少数采用未成熟果实或果皮如枳实等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如槟榔等;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在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或早春植物开始生长抽苗以前采收,如天麻等;树皮类药材多在春夏植物生长旺盛,浆液丰富时采剥,如黄柏等;根皮类药材以春秋采剥为宜,如苦楝根皮等。
   中药材采收后,需经炮制方可使用(见炮制)。
    应用  中药具有独特的应用形式。中药之所以能祛除病邪,补虚扶弱,消除病因,是由于药物的性能所决定的,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由于药物不同的性能,以及药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药物作用的千差万别。为了安全有效地应用中药  除了掌握药物性能外  还应了解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中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剧烈的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避免配合应用。前人总结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以致堕胎的副作用,如巴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孕妇应慎用或禁用。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一般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腥膻和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还应根据病情不同,禁食某些食物,如热性病  忌食辛辣 、煎炸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份量。包括每一味药的用量和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份量  剂量与药物性质 、剂型、配伍、年龄、体质、季节变化及病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老人和小儿用量适当低于成年人;体弱患者也适于较小剂量;质重而性味淡薄的药物,可用较大剂量;质轻而性味浓厚的药物,可用较小剂量;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中药的服法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补药可以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至 1 小时服。其他药一般宜饭后服。每剂中药通常分早、晚 2次服用。病重、病急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1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