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ymnastics Technology
竞技体操技术
1.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Training Strategies as Seen From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urrent Gymnastics Technology
从竞技体操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训练对策
2) Rhythmic Sportive Gymnastics
竞技性艺术体操
1.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hythmic Sportive Gymnastics is credi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 in which the composition of complete sets is most critical a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victory and a yardstick to measure the artistic level of a team or a country.
竞技性艺术体操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是多元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而成套动作的编排质量与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比赛的运动成绩,是奠定比赛胜利的基础,它已成为衡量一个队和一个国家竞技性艺术体操水平的标志。
2.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rough skill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rhythmic sportive gymnastics.
基于此,本人对竞技性艺术体操技术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其动作技术的风格特征,为我国竞技性艺术体操的训练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3) gymnastics
[英][dʒɪm'næstɪks] [美][dʒɪm'næstɪks]
竞技体操
1.
orecast on China Man Gymnastic Participation in 2008 Beijing Olympics——Take the 39th Edition of World Gymnastics Championship as the Example;
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展望——以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表现为例
2.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Gymnastics;
对我国竞技体操科研状况的分析
3.
Knowledge,ability and training of creative gymnastics coaches;
试论竞技体操创新型教练员的知识、能力及培养
4) competitive gymnastics
竞技体操
1.
Consider Scientific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Gymnastics;
竞技体操科学化训练的思考
2.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agement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in China and USA;
中国、美国竞技体操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3.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goals and supportive teams of China woman competitive gymnastics in 2008 Olympics;
2008年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体操目标定位及后备队伍的建设
5) athletics gymnastics
竞技体操
1.
Study on the regularity of technique and rules developing of world men s athletics gymnastics;
男子竞技体操规则演变与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2.
This paper has studied 392 theses of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sports durning 1996—2005,which reveal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analysed the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athletics gymnastics by biblio-metrology,carri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such as publishing articles amount,the author and quoted passage situation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ing of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对1996—2005年间体育类核心期刊中与竞技体操相关的392篇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载文量、作者及引文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其主要特征与规律,客观评析了竞技体操领域学术研究的现状,为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3.
Athletics gymnastics in our country athletics sports the actor strong character, has since always been our country Olympic Games seizes the golden project with emphasis.
一直以来竞技体操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奥运会重点夺金项目。
6) athletic gymnastics
竞技体操
1.
A feasible analysis o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thletic gymnastics in China;
中国竞技体操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研究
2.
Practicability of professionalism of athletic gymnastic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我国竞技体操职业化的可行性与对策
3.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nge features of world athletic gymnastics pattern
世界竞技体操格局变化特点及趋势
补充资料:竞技体操
以竞技为直接目的的体操。男子有自由体操,鞍马,吊环,纵跳马,双杠,单杠 6项。女子有横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 4项(图1)。
发展概况 随着体操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已将竞技体操改称为 artistic gymnastics,直译为"艺术体操"。为了区别于女子持轻器械做的体操(国际上称为韵律体操 rhythmic gymnasti-cs,中国旧译为艺术体操),中国仍用"竞技体操"这一习惯名称,简称体操。竞技体操对人的体态和意志的锻炼有很大价值,有较强的艺术性,动作优美,难度大,变化多,深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所喜爱。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 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竞技体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包括男子双杠、单杠、鞍马、吊环和爬绳等项。1903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了第 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1928年在荷兰举行的第 9届奥运会和1934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1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开始有女子竞技体操比赛。男子竞技体操的 6个项目是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确定的。女子竞技体操的 4个项目到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上才确定。竞技体操在中国的开展比较晚。在1948年的全国运动会上,虽将体操列为表演性项目,但也只有单杠、双杠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体操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届运动会上首次举行了体操比赛。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是第 1次全国性竞技体操比赛。比赛项目,男子有单杠、双杠、自由体操和纵跳箱;女子有双杠、自由体操和横跳箱。1954年,全国性体操比赛开始按国际上通行的竞技体操比赛项目进行。从1955年起,中国每年都有1~2次全国性体操比赛。由于竞技体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体操运动健将从1956年的16名,发展到1981年的477名;国家级裁判员由1957 年的20名,发展到1981年 6月份的 177名,其中15名通过考试获得了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发的国际裁判证书;到1981年底止,又有51名体操教练员被授予国家级教练员称号。
1958年,中国体操队第 1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11名,女队获团体第 7名。1962年,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第1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 4名,女队获团体第 6名;在单项决赛中,中国运动员于烈烽以他独创的"单环全旋"技术和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鞍马比赛第3名。1963年,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男女队都获得团体亚军;在男、女全能和10个单项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 7个项目的冠军;16岁的王维俭取得了女子全能和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等4项冠军。1974年9月在德黑兰举行的第 7届亚洲运动会上,中国体操队获得男、女团体冠军;在男、女全能和10个单项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共获 6枚金牌、8枚银牌和2枚铜牌;28岁的蒋绍毅获得女子全能和3个单项的冠军。1978年12月第8届亚洲运动会在曼谷举行,中国男、女体操队再次蝉联团体冠军,并囊括了男、女个人全能的前 3名,共获得10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
1979年12月,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美国沃斯堡举行。33个国家的 330名强手参加了比赛,中国运动员获得男子团体第5名和女子团体第4名。15岁的马燕红以19.825分的优异成绩,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选手M.格瑙克并列高低杠世界冠军。
1980年 8月,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美国哈特福德举行的国际体操邀请赛。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男、女队均获团体冠军,李翠玲获女子全能冠军;全队共获得 9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
1980年世界杯体操比赛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中国派出李月久、黄玉斌、朱政等优秀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李月久获男子双杠冠军、自由体操第 2名和全能第 5名。黄玉斌与苏联选手Б.马库茨并列吊环冠军,并获双杠第3名,朱政获女子高低杠第3名。
1981年 7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18岁的广西选手李宁,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 3枚金牌,李月久获得跳马金牌,李小平并列鞍马第 1名。
1981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男队获团体第3名,女队获团体第2名。童非和马燕红分别获男女全能第 4名。在单项比赛中,李月久与苏联Ю.科罗廖夫并列自由体操冠军,李小平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M.尼古拉并列鞍马冠军,马燕红获高低杠亚军,陈永妍获平衡木亚军,黄玉斌获吊环亚军,吴佳妮获平衡木第3名。
技术 竞技体操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50~60年代大多是在单一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的难度,如空翻一周、两周,空翻转体360°、720°。进入70年代,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突飞猛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日本运动员塚原光男在单杠比赛时做了一个"团身后空翻转体 180°接团身前空翻转体180 °下"。这种将围绕身体纵轴转体巧妙地融合于沿身体横轴翻转两周的"复合类空翻"动作,为体操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此后,又从团身姿势发展为屈体甚至直体姿势,不仅向后做而且向前做,增加翻转周数和转体度数,并将此类动作移植到自由体操、双杠、吊环、高低杠、平衡木等项目中,从而把体操项目的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体操联合会规定,凡第1次在世界性比赛中出现的创新动作,都冠以创造该动作的运动员或国家的名字。如"托马斯全旋"、"塚原跳"、"沙金扬下"、"德式摆越"、"N.科马内奇下"、"科尔布特空翻"等。这种命名方式鼓励了运动员大胆创新的精神,促进了新技术、新动作的发展。
比赛 竞技体操在奥运会和世界体操锦标赛等大型比赛中,按团体赛、个人全能决赛和个人单项决赛 3种比赛进行。其中包括规定动作比赛和自选动作比赛。
第Ⅰ种比赛──团体赛,包括规定动作比赛(Ⅰa)和自选动作比赛(Ⅰb),以各队在各单项竞赛中规定动作较优的前5名与自选动作较优的前5名得分总和确定团体成绩和名次。另外选出全能(Ⅰa加Ⅰb的分数)的前36名运动员参加第Ⅱ种比赛(个人全能决赛),各单项的前 8名参加第Ⅲ种比赛(个人单项决赛)。
第Ⅱ种比赛──个人全能决赛。只比自选动作。成绩是以第Ⅱ种比赛的得分与第Ⅰ种比赛全能得分一半之和来确定个人全能成绩和名次。每个国家参加第Ⅱ种比赛的人数不能超过 3名。
第Ⅲ种比赛──个人单项决赛。只比自选动作。成绩的确定是以第Ⅲ种比赛的得分与第Ⅰ种比赛该项得分的一半之和,确定个人单项成绩和名次。每个国家参加第Ⅲ种比赛的人数,每项不能超过 2名。
比赛可以男、女分场进行,也可以同场进行。世界体操运动比赛的规定动作由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制订,其他不同水平比赛的规定动作也可由相应的竞赛组织机构负责制订。规定动作满分是10分,其中包括熟练性加分因素。自选动作是由运动员根据规则对一套动作的难度和组织编排的具体要求,结合个人的特点、风格自己编制的;满分是10分,其中包括惊险性、独特性、熟练性的加分。
为了推动和适应体操运动的发展,体操竞赛的评分方法也不断发展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评分方法比较简单。1938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决定:在评分中设置 4名裁判员,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以两个中间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还规定了在不同得分区限内两个中间分差额的限制,超出范围即为无效分。这种评定最后得分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即第14届奥运会),举行了裁判员宣誓仪式,并在每个裁判组中增加 1名裁判长,负责监督和帮助4名裁判员进行工作。1949年,第1次制订出版了国际体操评分规则。此后,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评分规则和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充实,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难度动作分类表(将常见的各个项目的动作, 从易到难分成A、B、C三个难度组,运动员根据规则中对 3种难度动作数量的要求和组织编排中对各项目特定技术的具体规定,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1964年又制定了新的评分规则,取消了规定动作比赛中允许重做的规定,并举办第 1届洲际裁判员训练班(此后每4年举办一次),以便研究技术,统一评分标准。
规则规定,在多数体操项目的比赛中,允许教练员在器械旁对运动员进行保护,但帮助(包括用语言帮助)运动员完成动作,则要扣分。男子自由体操、女子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一套动作,有完成时间的规定。女子自由体操必须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可由钢琴师到现场伴奏;也可用管弦乐的录音磁带伴奏,但不准用乐队伴奏或伴唱)。体操比赛可以在体操馆(场)中高 1~1.20米的比赛台上进行。 运动员在台上完成各项比赛。 裁判员、工作人员、教练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均在台下进行工作(图2)。
体操护掌 体操运动员在单杠、 吊环、 高低杠等项比赛中用以保护手掌的护具。护掌用坚韧的皮革制成,一端有孔洞,套在中指和无名指上;另一端用皮带固定在手腕上。用护掌可以减轻手与器械的直接摩擦,防止手掌起泡和揭皮,也可帮助运动员更牢靠地握紧器械,完成高难度的、大幅度的摆动动作。这种护具的进一步改革,对促进体操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图3、图4)。
镁粉 即碳酸镁(MgCO3)。有粉状、块状两种。是在体操或其他一些需要握牢器械的运动项目中,为了防滑,运动员在手上涂擦的一种防滑剂。碳酸镁与手上的汗液混合,可以增加手掌与器械间的摩擦力,便于紧握器械,顺利完成练习或竞赛动作。
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
马燕红 (见马燕红)
李月久(1957~ ) 上中学时曾参加1974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男子个人全能冠军。他在竞技体操的几个项目中,创造了一些新的高难动作。在1980年美国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获得自由体操冠军;在1980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的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双杠冠军。1981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跳马第 1名;同年,以19.775 分的优异成绩与苏联选手Ю.科罗廖夫并列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自由体操冠军。
黄玉斌(1958~ ) 12岁时开始练习体操。1976年进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黄玉斌体型匀称,动作幅度大、线条美。1978、1979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曾两次获得全能冠军。1980年在世界杯体操比赛中,以翻上成水平支撑等用力动作、精确的大回环和稳健的下法,获得了19.55分,与苏联选手Б.马库茨并列吊环冠军。在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夺得吊环第2名。
李小平(1962~ ) 197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得鞍马冠军。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以19.900分的成绩,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选手M.尼古拉并列鞍马第1名;同时以116.925分的成绩获得个人全能第7名。李小平的鞍马动作难度大、质量高、动作舒展,他在这次世界比赛中独创了纵向后移的高难动作。(见彩图)
发展概况 随着体操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已将竞技体操改称为 artistic gymnastics,直译为"艺术体操"。为了区别于女子持轻器械做的体操(国际上称为韵律体操 rhythmic gymnasti-cs,中国旧译为艺术体操),中国仍用"竞技体操"这一习惯名称,简称体操。竞技体操对人的体态和意志的锻炼有很大价值,有较强的艺术性,动作优美,难度大,变化多,深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所喜爱。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 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竞技体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包括男子双杠、单杠、鞍马、吊环和爬绳等项。1903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了第 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1928年在荷兰举行的第 9届奥运会和1934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1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开始有女子竞技体操比赛。男子竞技体操的 6个项目是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确定的。女子竞技体操的 4个项目到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上才确定。竞技体操在中国的开展比较晚。在1948年的全国运动会上,虽将体操列为表演性项目,但也只有单杠、双杠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体操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届运动会上首次举行了体操比赛。195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是第 1次全国性竞技体操比赛。比赛项目,男子有单杠、双杠、自由体操和纵跳箱;女子有双杠、自由体操和横跳箱。1954年,全国性体操比赛开始按国际上通行的竞技体操比赛项目进行。从1955年起,中国每年都有1~2次全国性体操比赛。由于竞技体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体操运动健将从1956年的16名,发展到1981年的477名;国家级裁判员由1957 年的20名,发展到1981年 6月份的 177名,其中15名通过考试获得了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发的国际裁判证书;到1981年底止,又有51名体操教练员被授予国家级教练员称号。
1958年,中国体操队第 1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11名,女队获团体第 7名。1962年,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第1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队获团体第 4名,女队获团体第 6名;在单项决赛中,中国运动员于烈烽以他独创的"单环全旋"技术和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鞍马比赛第3名。1963年,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男女队都获得团体亚军;在男、女全能和10个单项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 7个项目的冠军;16岁的王维俭取得了女子全能和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等4项冠军。1974年9月在德黑兰举行的第 7届亚洲运动会上,中国体操队获得男、女团体冠军;在男、女全能和10个单项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共获 6枚金牌、8枚银牌和2枚铜牌;28岁的蒋绍毅获得女子全能和3个单项的冠军。1978年12月第8届亚洲运动会在曼谷举行,中国男、女体操队再次蝉联团体冠军,并囊括了男、女个人全能的前 3名,共获得10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
1979年12月,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美国沃斯堡举行。33个国家的 330名强手参加了比赛,中国运动员获得男子团体第5名和女子团体第4名。15岁的马燕红以19.825分的优异成绩,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选手M.格瑙克并列高低杠世界冠军。
1980年 8月,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美国哈特福德举行的国际体操邀请赛。在这次比赛中,中国男、女队均获团体冠军,李翠玲获女子全能冠军;全队共获得 9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
1980年世界杯体操比赛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中国派出李月久、黄玉斌、朱政等优秀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李月久获男子双杠冠军、自由体操第 2名和全能第 5名。黄玉斌与苏联选手Б.马库茨并列吊环冠军,并获双杠第3名,朱政获女子高低杠第3名。
1981年 7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18岁的广西选手李宁,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 3枚金牌,李月久获得跳马金牌,李小平并列鞍马第 1名。
1981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男队获团体第3名,女队获团体第2名。童非和马燕红分别获男女全能第 4名。在单项比赛中,李月久与苏联Ю.科罗廖夫并列自由体操冠军,李小平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M.尼古拉并列鞍马冠军,马燕红获高低杠亚军,陈永妍获平衡木亚军,黄玉斌获吊环亚军,吴佳妮获平衡木第3名。
技术 竞技体操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50~60年代大多是在单一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的难度,如空翻一周、两周,空翻转体360°、720°。进入70年代,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突飞猛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日本运动员塚原光男在单杠比赛时做了一个"团身后空翻转体 180°接团身前空翻转体180 °下"。这种将围绕身体纵轴转体巧妙地融合于沿身体横轴翻转两周的"复合类空翻"动作,为体操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此后,又从团身姿势发展为屈体甚至直体姿势,不仅向后做而且向前做,增加翻转周数和转体度数,并将此类动作移植到自由体操、双杠、吊环、高低杠、平衡木等项目中,从而把体操项目的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体操联合会规定,凡第1次在世界性比赛中出现的创新动作,都冠以创造该动作的运动员或国家的名字。如"托马斯全旋"、"塚原跳"、"沙金扬下"、"德式摆越"、"N.科马内奇下"、"科尔布特空翻"等。这种命名方式鼓励了运动员大胆创新的精神,促进了新技术、新动作的发展。
比赛 竞技体操在奥运会和世界体操锦标赛等大型比赛中,按团体赛、个人全能决赛和个人单项决赛 3种比赛进行。其中包括规定动作比赛和自选动作比赛。
第Ⅰ种比赛──团体赛,包括规定动作比赛(Ⅰa)和自选动作比赛(Ⅰb),以各队在各单项竞赛中规定动作较优的前5名与自选动作较优的前5名得分总和确定团体成绩和名次。另外选出全能(Ⅰa加Ⅰb的分数)的前36名运动员参加第Ⅱ种比赛(个人全能决赛),各单项的前 8名参加第Ⅲ种比赛(个人单项决赛)。
第Ⅱ种比赛──个人全能决赛。只比自选动作。成绩是以第Ⅱ种比赛的得分与第Ⅰ种比赛全能得分一半之和来确定个人全能成绩和名次。每个国家参加第Ⅱ种比赛的人数不能超过 3名。
第Ⅲ种比赛──个人单项决赛。只比自选动作。成绩的确定是以第Ⅲ种比赛的得分与第Ⅰ种比赛该项得分的一半之和,确定个人单项成绩和名次。每个国家参加第Ⅲ种比赛的人数,每项不能超过 2名。
比赛可以男、女分场进行,也可以同场进行。世界体操运动比赛的规定动作由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制订,其他不同水平比赛的规定动作也可由相应的竞赛组织机构负责制订。规定动作满分是10分,其中包括熟练性加分因素。自选动作是由运动员根据规则对一套动作的难度和组织编排的具体要求,结合个人的特点、风格自己编制的;满分是10分,其中包括惊险性、独特性、熟练性的加分。
为了推动和适应体操运动的发展,体操竞赛的评分方法也不断发展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评分方法比较简单。1938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决定:在评分中设置 4名裁判员,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以两个中间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还规定了在不同得分区限内两个中间分差额的限制,超出范围即为无效分。这种评定最后得分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即第14届奥运会),举行了裁判员宣誓仪式,并在每个裁判组中增加 1名裁判长,负责监督和帮助4名裁判员进行工作。1949年,第1次制订出版了国际体操评分规则。此后,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评分规则和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充实,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难度动作分类表(将常见的各个项目的动作, 从易到难分成A、B、C三个难度组,运动员根据规则中对 3种难度动作数量的要求和组织编排中对各项目特定技术的具体规定,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1964年又制定了新的评分规则,取消了规定动作比赛中允许重做的规定,并举办第 1届洲际裁判员训练班(此后每4年举办一次),以便研究技术,统一评分标准。
规则规定,在多数体操项目的比赛中,允许教练员在器械旁对运动员进行保护,但帮助(包括用语言帮助)运动员完成动作,则要扣分。男子自由体操、女子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一套动作,有完成时间的规定。女子自由体操必须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可由钢琴师到现场伴奏;也可用管弦乐的录音磁带伴奏,但不准用乐队伴奏或伴唱)。体操比赛可以在体操馆(场)中高 1~1.20米的比赛台上进行。 运动员在台上完成各项比赛。 裁判员、工作人员、教练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均在台下进行工作(图2)。
体操护掌 体操运动员在单杠、 吊环、 高低杠等项比赛中用以保护手掌的护具。护掌用坚韧的皮革制成,一端有孔洞,套在中指和无名指上;另一端用皮带固定在手腕上。用护掌可以减轻手与器械的直接摩擦,防止手掌起泡和揭皮,也可帮助运动员更牢靠地握紧器械,完成高难度的、大幅度的摆动动作。这种护具的进一步改革,对促进体操技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图3、图4)。
镁粉 即碳酸镁(MgCO3)。有粉状、块状两种。是在体操或其他一些需要握牢器械的运动项目中,为了防滑,运动员在手上涂擦的一种防滑剂。碳酸镁与手上的汗液混合,可以增加手掌与器械间的摩擦力,便于紧握器械,顺利完成练习或竞赛动作。
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
马燕红 (见马燕红)
李月久(1957~ ) 上中学时曾参加1974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男子个人全能冠军。他在竞技体操的几个项目中,创造了一些新的高难动作。在1980年美国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获得自由体操冠军;在1980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的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双杠冠军。1981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跳马第 1名;同年,以19.775 分的优异成绩与苏联选手Ю.科罗廖夫并列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自由体操冠军。
黄玉斌(1958~ ) 12岁时开始练习体操。1976年进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黄玉斌体型匀称,动作幅度大、线条美。1978、1979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曾两次获得全能冠军。1980年在世界杯体操比赛中,以翻上成水平支撑等用力动作、精确的大回环和稳健的下法,获得了19.55分,与苏联选手Б.马库茨并列吊环冠军。在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夺得吊环第2名。
李小平(1962~ ) 197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得鞍马冠军。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以19.900分的成绩,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选手M.尼古拉并列鞍马第1名;同时以116.925分的成绩获得个人全能第7名。李小平的鞍马动作难度大、质量高、动作舒展,他在这次世界比赛中独创了纵向后移的高难动作。(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