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ive periods
五个时期
2)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age Mao Zedong s Thought on Social Innovation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的转变
3) the May 4th movement
五四时期
1.
Ideas of Zhang Jingsheng on sex cultur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五四时期张竞生关于性文化的主张
2.
Zhang Jingsheng s Ideas on Women s Liberation during the Tim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五四时期张竞生的妇女问题思想
3.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Theory on Women s Liberation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五四时期科学的妇女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初步形成
4)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
1.
On the Celibacy Advocated by Intellectual Women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
2.
The Civilization of Women s Social Roles in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开化
3.
Influence of Pragmatism to the Spread of Marxism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论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5) the May Fourth Period
"五四"时期
1.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by Members in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试论“五四”时期中国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传播
2.
At about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e western romanticism began to spread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becoming a splendid current of that time, and influenced the tempor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subsequent Chinese literature greatly.
总之,文章首先认为在“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哲学思想、作家作品和理论原则三个阶段和层次,同时说明只有相当有限的哲学思想、作家作品和理论原则被介绍到中国。
6) May 4th period
五四时期
1.
Death of a Female Stud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Li Chao in the May 4th Period;
性别视野中的女学生之死——以五四时期李超为中心
2.
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of May 4th Period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论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现象及其历史意义
3.
A Review of Pragmatic Thought of May 4th Period in Recent Ten Years;
近十年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补充资料:"五四"运动时期教育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的改革,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发展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在教育发展上成为一个关键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因为这时世界上和中国国内发生了几件大事,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①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一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加强了。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树立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提出文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改革教育运动。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东方被压迫民族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④1919年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这就使"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具有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形成了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教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学校读经是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初期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但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中又被恢复起来。袁氏"宪法草案"上公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据不完全统计,在1915年仅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读经教材,如"四书"、"五经"、"经训教科书"、"经训教授法"等即达20种之多。这种倒行逆施,遭到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 陈独秀指出,天坛祀帝, 小学读经是袁世凯"一世" 虽死,而"二世" 尚在;号召爱国志士以血刃铲除此余毒逆焰。李大钊在《孔子与宪法》一文中,分析代表封建主义的孔子与近代民主主义的宪法是不能相容的。他指出: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鲁迅以其犀利的笔锋,控诉吃人的礼教,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通过这场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斗争,读经科遂被永远逐出了校门。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字工具,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阻碍文化接近人民,妨碍教育普及;而一些守旧人物则将其视为保存旧物、安身立命之所在。在文学革命的冲击下,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大会决议,要求速定国语标准,推行注音字母,以为将来小学国文改国语之准备。1919年该会又提出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1918年公布了注音字母,1919年又重排一次。1920年 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小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并在同年又令至1922年一律废止小学各年级用文言文编写的国文、修身、唱歌等教科书。从此学校以"国语"为标准语音进行教学,中小学其他各科教科书以及大学讲义逐渐全部使用白话文。这是教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后,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女子只能受到中等教育,仅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为女子所设的中等学校极少,大学不收女生。"五四"运动时期在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要求男女教育平等,"大学开女禁"的呼声很高。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先例招收女生,以后南京高等师范等校陆续招收女生,到1921年以后,全国各大学均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可以男女同校,甚至同班,开创中国历史上妇女教育的一个新时代。
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普及教育是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在民主的口号下,产生了平民教育思潮。1919年 3月以邓中夏等人为首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学生组织了"平民教育社",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这些活动在宣传普及教育,进行识字运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小学教育方面,要求改变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状况。在职业教育、科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1916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中学校改良办法案》,要求中学从第三年起得就地方情形酌授各职业科,教育部通令各省试行。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在中小学教学中开始加强理科、劳作等课程并酝酿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蔡元培在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进行大学改制。首先,把北京大学办成学术的中心。提出了著名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在北京大学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废学门改为学系制度,废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立由教授中选举产生的评议会为学校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各系主任实行民主管理。在北大筹设研究所,鼓励自由研究。设立"进德会",提倡新道德,等等。上述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最后集中到要对学制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全国教育联合会从1919年第五届年会起,就开始讨论修改学校系统问题。1921年第七届年会议决了新学制草案,1922年再次讨论议决,并由教育部召集的学制会议稍加修改,于同年11月公布施行。在这个学制及其制定的课程标准中,不设读经科,男女教育没有差别;小学年限缩短,以利于普及;取消大学预科、延长中学年限,职业教育占有显著的地位;中学采取综合中学制和选科制;大学基本上按北京大学办法改制。这次学制改革,是"五四"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
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学校中开始建立学生会、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会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运动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五四"运动时期,工读思潮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形成热潮,不少早期共产主义者和进步青年参与了这个活动。1919~1920年间共有1600多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这对教学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 在"五四"时期教育改革运动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对事物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故他们能站在运动的前列,并指明发展的方向。
1920年新民学会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中产生了中国道路问题的争论。以蔡和森为首的许多会员主张走俄国革命的道路,进行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另一部分持温和的态度,主张以教育为工具的改革办法。毛泽东在给他们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不取得政权,安能握得其教育权,靠教育的方法改革社会是行不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形形色色的教育救国论分道扬镳了。他们支持或参与具有进步性的教育改革及活动,但只是作为民主改革的一个部分,并不幻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教育,更不以此作为全面改造社会的手段。他们努力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大力介绍苏联的情况。《新青年》从1920年的8卷1号起专门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上海《民国日报》也连续发表有关苏联情况的报道。这些报刊在介绍苏联政治、经济各方面情况的同时,用不少篇幅介绍了苏联的教育,传播苏联革命初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情况。特别是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十月革命之后,劳动人民如何获得教育权,苏联的扫盲计划,学校向工农开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情况。
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开展工农教育运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此,他们中许多人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自觉地到工农中间去。同时还创办工人补习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由邓中夏主持,教员有张昆弟、何孟雄、朱务善等一批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和革命青年。1921年 1月正式开学。学校白天教工人的子弟,晚上教工人,课程有常识、国文、工厂和铁路知识、数学等。通过教学向工人讲解"劳工神圣"的道理,传播革命思想。通过学习,工人的觉悟很快提高了,1921年 5月长辛店工人即举行了纪念"五一"大会和示威游行,成立了工会。同年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补习学校中有些学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工人党员。此外,在上海、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都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以后,粤汉路的徐家棚、安源路矿等地,又都陆续开办了工人学校和工人子弟学校。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的教育组织和工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历史的转折。
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育改革活动 "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地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的封建教育。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组织了一些全国性的教育团体,如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从事教育改革活动。他们基本上都是各式各样的"教育救国"论者。他们向往的不是革命的苏联,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他们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和观点,特别是以美国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一些留美学生的极力推崇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在杜威来到中国期间达到了高潮。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受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邀请,到中国讲学,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足迹遍及11个省,传播实用主义的社会改良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一些资产阶级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活教育的理论根据。旧中国师范学校的教育理论,多以杜威的著作为蓝本。在心理学方面,这时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1922年的学制改革,曾受到美国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为讨论学制改革,中华教育改进社在1921年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孟禄来到中国。他在中国17个大城市进行了讲演和座谈讨论。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无目的的观点,在讨论、改革学制时,没有提出教育宗旨,代之以七项标准。其中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等条款,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学制采用了美国学制的一种。
资产阶级教育家还努力推行和实验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等。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在此以前江浙一带少数学校已开始试行,并在教育刊物上大力宣传。一时作为一种新教学法颇为流行。1922年吴淞中学、东南大学附中等校开始实验道尔顿制。
资产阶级教育家还引进了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开始用智力测验测试投考学生。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编出版了《智力测验法》。1922年秋中华教育改进社又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W.A.麦考尔来中国,主持测验量表的编制,共编制了智力测验与教育测验约30种,并公推陆志韦订正A.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在1924年完成,共包括65个测验,在国内试行。
在这段时期内,资产阶级教育家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这些改革在改造旧的教育、反对封建教育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是整个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
总之,"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呈现出相当错综复杂的情况。有北洋军阀政府控制下的反动复古主义教育,有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有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也有资产阶级教育家进行的种种教育改革活动。在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的统一战线中有联合有斗争有分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新教育的产生,是这个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代表着教育革命的正确方向,显示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是反帝反封建教育斗争的领导力量。
"五四"运动时期在教育发展上成为一个关键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因为这时世界上和中国国内发生了几件大事,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①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一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加强了。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树立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提出文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改革教育运动。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东方被压迫民族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考虑中国的教育问题。④1919年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这就使"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具有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形成了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教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学校读经是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初期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但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中又被恢复起来。袁氏"宪法草案"上公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据不完全统计,在1915年仅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读经教材,如"四书"、"五经"、"经训教科书"、"经训教授法"等即达20种之多。这种倒行逆施,遭到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 陈独秀指出,天坛祀帝, 小学读经是袁世凯"一世" 虽死,而"二世" 尚在;号召爱国志士以血刃铲除此余毒逆焰。李大钊在《孔子与宪法》一文中,分析代表封建主义的孔子与近代民主主义的宪法是不能相容的。他指出: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鲁迅以其犀利的笔锋,控诉吃人的礼教,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通过这场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斗争,读经科遂被永远逐出了校门。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字工具,脱离生活,脱离实际,阻碍文化接近人民,妨碍教育普及;而一些守旧人物则将其视为保存旧物、安身立命之所在。在文学革命的冲击下,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大会决议,要求速定国语标准,推行注音字母,以为将来小学国文改国语之准备。1919年该会又提出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1918年公布了注音字母,1919年又重排一次。1920年 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小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并在同年又令至1922年一律废止小学各年级用文言文编写的国文、修身、唱歌等教科书。从此学校以"国语"为标准语音进行教学,中小学其他各科教科书以及大学讲义逐渐全部使用白话文。这是教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后,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女子只能受到中等教育,仅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为女子所设的中等学校极少,大学不收女生。"五四"运动时期在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要求男女教育平等,"大学开女禁"的呼声很高。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先例招收女生,以后南京高等师范等校陆续招收女生,到1921年以后,全国各大学均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可以男女同校,甚至同班,开创中国历史上妇女教育的一个新时代。
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普及教育是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在民主的口号下,产生了平民教育思潮。1919年 3月以邓中夏等人为首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学生组织了"平民教育社",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这些活动在宣传普及教育,进行识字运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小学教育方面,要求改变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状况。在职业教育、科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1916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中学校改良办法案》,要求中学从第三年起得就地方情形酌授各职业科,教育部通令各省试行。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在中小学教学中开始加强理科、劳作等课程并酝酿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蔡元培在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进行大学改制。首先,把北京大学办成学术的中心。提出了著名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在北京大学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废学门改为学系制度,废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立由教授中选举产生的评议会为学校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各系主任实行民主管理。在北大筹设研究所,鼓励自由研究。设立"进德会",提倡新道德,等等。上述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最后集中到要对学制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全国教育联合会从1919年第五届年会起,就开始讨论修改学校系统问题。1921年第七届年会议决了新学制草案,1922年再次讨论议决,并由教育部召集的学制会议稍加修改,于同年11月公布施行。在这个学制及其制定的课程标准中,不设读经科,男女教育没有差别;小学年限缩短,以利于普及;取消大学预科、延长中学年限,职业教育占有显著的地位;中学采取综合中学制和选科制;大学基本上按北京大学办法改制。这次学制改革,是"五四"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
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学校中开始建立学生会、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会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运动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五四"运动时期,工读思潮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形成热潮,不少早期共产主义者和进步青年参与了这个活动。1919~1920年间共有1600多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这对教学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 在"五四"时期教育改革运动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对事物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故他们能站在运动的前列,并指明发展的方向。
1920年新民学会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中产生了中国道路问题的争论。以蔡和森为首的许多会员主张走俄国革命的道路,进行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另一部分持温和的态度,主张以教育为工具的改革办法。毛泽东在给他们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不取得政权,安能握得其教育权,靠教育的方法改革社会是行不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形形色色的教育救国论分道扬镳了。他们支持或参与具有进步性的教育改革及活动,但只是作为民主改革的一个部分,并不幻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教育,更不以此作为全面改造社会的手段。他们努力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大力介绍苏联的情况。《新青年》从1920年的8卷1号起专门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上海《民国日报》也连续发表有关苏联情况的报道。这些报刊在介绍苏联政治、经济各方面情况的同时,用不少篇幅介绍了苏联的教育,传播苏联革命初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情况。特别是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十月革命之后,劳动人民如何获得教育权,苏联的扫盲计划,学校向工农开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情况。
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开展工农教育运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此,他们中许多人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自觉地到工农中间去。同时还创办工人补习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由邓中夏主持,教员有张昆弟、何孟雄、朱务善等一批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和革命青年。1921年 1月正式开学。学校白天教工人的子弟,晚上教工人,课程有常识、国文、工厂和铁路知识、数学等。通过教学向工人讲解"劳工神圣"的道理,传播革命思想。通过学习,工人的觉悟很快提高了,1921年 5月长辛店工人即举行了纪念"五一"大会和示威游行,成立了工会。同年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补习学校中有些学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工人党员。此外,在上海、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都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以后,粤汉路的徐家棚、安源路矿等地,又都陆续开办了工人学校和工人子弟学校。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的教育组织和工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历史的转折。
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育改革活动 "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地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的封建教育。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组织了一些全国性的教育团体,如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从事教育改革活动。他们基本上都是各式各样的"教育救国"论者。他们向往的不是革命的苏联,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他们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和观点,特别是以美国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一些留美学生的极力推崇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在杜威来到中国期间达到了高潮。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受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邀请,到中国讲学,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足迹遍及11个省,传播实用主义的社会改良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一些资产阶级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活教育的理论根据。旧中国师范学校的教育理论,多以杜威的著作为蓝本。在心理学方面,这时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1922年的学制改革,曾受到美国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为讨论学制改革,中华教育改进社在1921年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孟禄来到中国。他在中国17个大城市进行了讲演和座谈讨论。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无目的的观点,在讨论、改革学制时,没有提出教育宗旨,代之以七项标准。其中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等条款,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学制采用了美国学制的一种。
资产阶级教育家还努力推行和实验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温内特卡制等。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在此以前江浙一带少数学校已开始试行,并在教育刊物上大力宣传。一时作为一种新教学法颇为流行。1922年吴淞中学、东南大学附中等校开始实验道尔顿制。
资产阶级教育家还引进了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开始用智力测验测试投考学生。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编出版了《智力测验法》。1922年秋中华教育改进社又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W.A.麦考尔来中国,主持测验量表的编制,共编制了智力测验与教育测验约30种,并公推陆志韦订正A.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在1924年完成,共包括65个测验,在国内试行。
在这段时期内,资产阶级教育家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这些改革在改造旧的教育、反对封建教育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是整个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
总之,"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呈现出相当错综复杂的情况。有北洋军阀政府控制下的反动复古主义教育,有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有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也有资产阶级教育家进行的种种教育改革活动。在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的统一战线中有联合有斗争有分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新教育的产生,是这个时期划时代的里程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代表着教育革命的正确方向,显示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是反帝反封建教育斗争的领导力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