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conomic sociology
经济社会学
1.
A Discussion of Academic System of Economic Sociology and Its Basic Relation to Economics;
试论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同经济学的基本关系
2.
Backwash and Beyond: the Assumption of"Social Man"vs"Economic man": From Karl Polanyi to Mark Granovetter——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从波兰尼到格兰诺维特:“社会人”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拨与超越——兼议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
3.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of China's environment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ology
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污染转移问题分析
3) Social economics
社会经济学
1.
Soci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childhood asthma in Chengdu downtown area;
成都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的社会经济学分析
4) socioeconomics
社会经济学
1.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rban Dwelling Space in China Basing on Socioeconomics
当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社会经济学视野
5) new economic sociology
新经济社会学
1.
The changing in research is related to the re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sociology and its core conception, such as embeddedeness,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这一转向的直接缘由在于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2.
The growth of new economic sociology offers a new angle of view in economic studies.
新经济社会学是在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兴起的。
3.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present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life cycle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cluding its developing, innovation and decl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conomic sociology.
本文试图从新经济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观点出发,对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衰落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行新的跨学科解释。
6) social economical statistics
社会经济统计学
1.
For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argument on the right and wrong between the social economical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多年来,在统计学界关于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是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统计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内容,以及二者的发展与创新机理和研究理论几个方面的比较,阐述了保持两门统计学并存的必要性。
补充资料:经济社会学
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起源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中叶。一般认为,对经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认定最早作出贡献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将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三部分,其中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他在1902年的《社会学年鉴》中明确地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同属社会学的分支领域。
在中国,龙家骧于1932年翻译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R.莫尼埃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一书。该书探讨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关系。社会学家孙本文在他的《社会学原理》(1935)一书中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同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早期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作出贡献的学者,有K.马克思、M.韦伯、迪尔凯姆、T.B.凡勃伦等。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1910)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巨著。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乃至最终必然会到来的灭亡的结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运动的结果。韦伯从心理和文化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起因。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中认为,加尔文教派所宣传的教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他用行动的合理性和组织的合理性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922) 一书是经济社会学的名著。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1893)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分工与社会团结的关系,指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是分工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了进步,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经济问题。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1899)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
当代较有影响的经济社会学家有美国的T.帕森斯、N.J.斯梅尔塞、J.A.熊彼特和日本的富永健一等。帕森斯和斯梅尔塞合著的《经济与社会》(1956),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指出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和其他系统的能量交换。斯梅尔塞的《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1963),阐述了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史和主要研究领域,对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富永健一受教于斯梅尔塞,1973年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在学科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提供功能满足,使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重组是普遍的现象,由此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当代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重点在社会经济变迁的理论构建上,集中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变迁所具备的心理特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发展中的协调与失调等问题。由此产生了后工业社会论、富裕社会论和社会指标运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论是社会经济变迁论的延伸。它从长远的观点研究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在摸清资源、认清国力的前提下,提出发展的对策。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各国有所不同,大体可归纳为5个方面:①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群体是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不同类型群体结构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起着不同的影响。②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如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③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研究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④对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包括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各经济集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⑤研究经济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
与经济学的关系及其作用 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学科领域相异,对象领域相似,在研究经济行动中,经济社会学研究经济过程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经济学则偏重于研究这一过程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社会学是在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尖锐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决策的科学根据,从而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
参考书目
Neil J.Smelser:The Socioloɡy of Economic Life,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1976.
Barry Hindess edited:Socioloɡicɑl the Economy,The Macmillan Press Led,1977.
起源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中叶。一般认为,对经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认定最早作出贡献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将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三部分,其中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他在1902年的《社会学年鉴》中明确地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同属社会学的分支领域。
在中国,龙家骧于1932年翻译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R.莫尼埃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一书。该书探讨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关系。社会学家孙本文在他的《社会学原理》(1935)一书中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同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早期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作出贡献的学者,有K.马克思、M.韦伯、迪尔凯姆、T.B.凡勃伦等。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1910)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巨著。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乃至最终必然会到来的灭亡的结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运动的结果。韦伯从心理和文化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起因。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中认为,加尔文教派所宣传的教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他用行动的合理性和组织的合理性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922) 一书是经济社会学的名著。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1893)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分工与社会团结的关系,指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是分工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了进步,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经济问题。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1899)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
当代较有影响的经济社会学家有美国的T.帕森斯、N.J.斯梅尔塞、J.A.熊彼特和日本的富永健一等。帕森斯和斯梅尔塞合著的《经济与社会》(1956),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指出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和其他系统的能量交换。斯梅尔塞的《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1963),阐述了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史和主要研究领域,对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富永健一受教于斯梅尔塞,1973年主编的《经济社会学》一书,在学科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提供功能满足,使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重组是普遍的现象,由此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当代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重点在社会经济变迁的理论构建上,集中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变迁所具备的心理特质、发展的指标体系、发展中的协调与失调等问题。由此产生了后工业社会论、富裕社会论和社会指标运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论是社会经济变迁论的延伸。它从长远的观点研究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在摸清资源、认清国力的前提下,提出发展的对策。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各国有所不同,大体可归纳为5个方面:①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群体是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不同类型群体结构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起着不同的影响。②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如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③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研究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④对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包括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各经济集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⑤研究经济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
与经济学的关系及其作用 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学科领域相异,对象领域相似,在研究经济行动中,经济社会学研究经济过程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经济学则偏重于研究这一过程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社会学是在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尖锐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决策的科学根据,从而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
参考书目
Neil J.Smelser:The Socioloɡy of Economic Life,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1976.
Barry Hindess edited:Socioloɡicɑl the Economy,The Macmillan Press Led,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