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education sociology
教育社会学
1.
On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 sociology in China;
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
LEI Tong-qun is the first scholar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localization and carried it into practice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sociology in China.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最早提出"中国化"且加以实践的学者。
3.
The paper rethink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the education sociology as discipline, by way of comparing two kinds of pattern of put questions to: "whose?" and "how possible?", it try further clear the problem and approach of education sociology research.
文章通过比较教育社会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谁的?”与“何以可能?”从而反思教育社会学作为一 门学科的问题意识,试图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路向进一步明晰。
3)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ies
教育史学会
4) educational sociology
教育社会学
1.
On the start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oc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ociology;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
Lei Tongqun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educational sociology.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所著的《教育社会学》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最早以"教育社会学"题名的著作,该书对于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地位和研究对象的研究,对于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架构以及教育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探索至今依然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宝贵遗产。
3.
This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make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China,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al sociology.
另外,还对教育人类学与教育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比较。
5)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教育社会学
1.
The Chang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seach Orientation;
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
2.
Max Weber and studies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3.
Freire s though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in oppressive socioty.
弗莱雷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集中于对压迫社会中政治与教育关系的阐释。
补充资料:教育社会学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沿革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 "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 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会学概论》,这是第一本讲授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1923年,美国正式成立教育社会学学会。1927 年, E.G.佩恩创办《教育社会学杂志》。此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更快,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各国。
中国的发展情况 在中国, 教育社会学发展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一书出版,曾列为大学丛书(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和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
研究的领域 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 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例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
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阶级结构对人格发展、学业成就、理想抱负的影响。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学生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多少,中途辍学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负的高低,甚至学生的语言特点都与他们的社会阶级背景密切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状况不同而改变其社会地位。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政治结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
一些学者认为,在集体里,特别在一个同辈集体里,由于各成员间没有年龄、声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别,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有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在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学习,获得各种身心上的满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互相影响,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活抱负、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
学校是社会的主要团体之一,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于下一代的要求,是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专门机构,它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很大。
一些学者认为,家庭、集体、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三者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深远意义。
③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 3种不同看法:a.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b.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随社会之变迁而变更。社会变迁是因,教育调整适应则是果。c.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如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除能发生改善经济结构这个明显作用外,也可能产生促使社会变动的潜在功能。
除上述三方面外,不少学者还探讨学校的社会结构,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内涵,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地位和职业发展阶段等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有广阔前途,表现在:①它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活动。②越来越重视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作。③越来越多地与政治经济学进行协作研究。④它的研究领域将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微观到宏观,日趋扩展。
参考书目
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商务印书馆,上海 ,1934。
沿革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 "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 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会学概论》,这是第一本讲授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1923年,美国正式成立教育社会学学会。1927 年, E.G.佩恩创办《教育社会学杂志》。此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更快,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各国。
中国的发展情况 在中国, 教育社会学发展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一书出版,曾列为大学丛书(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和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
研究的领域 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 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例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
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阶级结构对人格发展、学业成就、理想抱负的影响。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学生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多少,中途辍学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负的高低,甚至学生的语言特点都与他们的社会阶级背景密切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状况不同而改变其社会地位。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政治结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
一些学者认为,在集体里,特别在一个同辈集体里,由于各成员间没有年龄、声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别,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有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在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学习,获得各种身心上的满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互相影响,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活抱负、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
学校是社会的主要团体之一,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于下一代的要求,是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专门机构,它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很大。
一些学者认为,家庭、集体、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三者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深远意义。
③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 3种不同看法:a.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b.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随社会之变迁而变更。社会变迁是因,教育调整适应则是果。c.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如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除能发生改善经济结构这个明显作用外,也可能产生促使社会变动的潜在功能。
除上述三方面外,不少学者还探讨学校的社会结构,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内涵,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地位和职业发展阶段等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有广阔前途,表现在:①它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活动。②越来越重视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作。③越来越多地与政治经济学进行协作研究。④它的研究领域将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微观到宏观,日趋扩展。
参考书目
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商务印书馆,上海 ,193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