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家徽
1)  family heraldry
家徽
1.
With the wide use of heraldries by the royal peers and warriors,heraldries gradually became the family heraldry till now.
日本绳文时代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纹样出现,随着宫廷贵族和武士的大量使用,纹样渐变为家徽并传承至今。
2)  The Anhui Style furniture
徽派家具
3)  Huizhou furniture
徽州家具
1.
Evolution and vitality of the Huizhou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style Huizhou furniture;
徽文化在现代徽州家具设计中的衍生
4)  Hui businessmen' family
徽商家庭
5)  writers in Anhui
安徽作家群
6)  women writers in Anhui
安徽女作家
补充资料:"决意派"
      加拿大魁北克平静革命过程中以《决意》杂志(1963~1968)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急进的文学派别,其成员主要是加拿大法语区的青年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试图摆脱英国和美国的影响,成为一个有独立语言文化的政治实体。这种要求在60年代魁北克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称之为"平静革命"的过程中逐步明朗。1963年,一些青年作家,根据法国作家让-保尔·萨特提出的"我们作家在写作生涯中,在文章和著作中,每天都要表明我们的主意"(《境遇Ⅱ》)的见解,以"表明主意"为名称,创办了《决意》杂志和"决意"出版社。他们主张文学作品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并认为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的反对教会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太平静,不彻底,指出反教会、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与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强调作家应该从现实出发,为"此时""此地"写作,反对逃避现实,缅怀过去;他们主张以蒙特利尔工人区流行的一种称之为"朱阿勒"的口语从事写作。"朱阿勒"是一种混杂大量英语词汇,发音、语法不符合法语规范的通俗口语,他们用这种语言从事写作,并不是为了肯定它,而是通过它来揭露魁北克在文化语言方面受压制、被奴役的现状。《决意》杂志就"朱阿勒"能否作为文学语言所展开的讨论,在魁北克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进一步唤醒了魁北克人的民族意识,反映了魁北克人想确认自己身份的愿望。
  
  "决意派"的代表作家有:加斯东·米龙、热拉·戈丹、安德烈·马约尔、雅克·布罗、雅克·雷诺、保尔·尚贝朗等人。全文用"朱阿勒"语写成的重要作品有雅克·雷诺的《被压干榨尽的人》(1964),安德烈·马约尔的《圆头钉》(1964)、《鸡皮》(1965),以及严格说并不属于决意派的作家克洛德·约斯曼的《不要哭,我的日曼娜》(1965)等。
  
  1968年《决意》杂志停刊,决意派也不复存在,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用"朱阿勒"语进行创作,已为一部分当代作家所接受,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剧作家、小说家米歇尔·特朗布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