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1)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2)  library service
图书馆服务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in Service Power in Libraries——A reflection o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 Hainan Province;
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与服务功能的提升——关于持续改进海南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的思考
2.
Public s Expect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Fourth discussion on library service;
公众的期待与期待的实现——四论图书馆服务
3.
The Library Service from the Cost-benefit Perspective;
成本效益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
3)  library services
图书馆服务
1.
SERVQUAL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Library Servic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SERVQUAL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十年研究述评
2.
The expansion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of provincial Party schools:joint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spaces shared
拓展省级党校图书馆服务新举措——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
4)  service of library
图书馆服务
5)  librar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6)  library and knowledge service
图书馆与知识服务
补充资料: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利用馆藏和设施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情报的一系列活动,有时也称图书馆读者工作。现代图书馆不仅通过阅览和外借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印刷型书刊资料,而且还提供文献缩微复制、参考咨询、编译报道、情报检索、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检索以及宣传文献情报知识的专题讲座、展览等服务。图书馆服务的原则是"读者第一"、"用户至上",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有区别的服务。
  
  为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图书馆通常还要开展读者研究和读者教育等活动,分析和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图书馆藏书利用率和服务效果。
  
  图书馆服务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仅提供一次文献到兼提供二、三次文献服务的漫长历史过程。对图书馆服务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西方,图书馆服务可以远溯到公元前6~前5世纪。在雅典出土的古希腊一个图书馆的墙壁上曾发现刻有"不得将图书携出馆外"的阅览规则。但在印刷术发明前的很多世纪,藏书只能被少数人拥有和使用,且多限于馆内阅览。到中世纪初、中期,在修道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学图书馆已开始重视借阅工作,但那些稀有珍贵的书籍仍被金属链锁住,以防读者携出馆外。17世纪,德国图书馆学家G.诺德提出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权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服务时间也相应地延长,诺德主持的马萨林图书馆1645年起每周开放一次,1648年以后每日开放。约在同一时期,把图书馆喻为"人类百科全书"、"一切科学宝库"的另一位德国图书馆学者G.W.莱布尼茨认为"图书馆头等重要的义务是想方设法让读者利用馆藏,配备完整的目录,延长开放时间,不要对出借图书规定太多的限制",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1752年格丁根大学明文规定,除星期日外每天开放10小时,读者可以自由地利用馆藏。1735年,法国皇家图书馆向民众开放。19世纪上半叶,美国出现了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业务。1894年,美国丹佛公共图书馆率先开辟了儿童阅览室。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农村图书馆和流动书库,英国开始使用流动书库并开展邮寄借书,许多国家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设立不同学科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部门,配备学识渊博的专家,指导阅览,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检索等工作,许多公共图书馆还设立讲演厅、展览厅、电影放映室,出借唱片等音像制品。针对图书馆服务问题,许多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发表了精辟论述,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起了良好的指导、促进作用。例如,美国图书馆学家M.杜威在长期寻求把书和人联系起来的最有效的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任何图书馆都应向读者提供情报,解答咨询。列宁说过:"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16世纪的版本或10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有多少图书被读者带回家去,有多少儿童来阅读和利用图书馆。"(引自《列宁论图书馆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日益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开始制订图书馆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国会于1956年制订的《图书馆服务法》(1964年发展成《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这类法规对于促进图书馆服务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更好地搜集、整理、保存和提供人类已有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努力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广泛开展馆际协作,向各类型读者提供深入、系统和便捷的文献和情报服务。
  
  中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保存藏书"一直是其主要功能,很少对外开放服务。尽管明末曹溶曾在其所著《流通古书约》一书中,提倡用传抄和刊刻方法扩大藏书的流通和传播范围,清代周永年的籍书园和国英的共读楼等私人藏书楼曾准许少量读者定期入内阅览,但影响都不大。真正向社会开放、服务的是1904年的浙江古越藏书楼和在此前后的一些省立公共图书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大,如京师通俗图书馆设置新闻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并在一些县设立巡行文库。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当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部主任)强调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向工人、市民开放,实行开架阅览。杜定友、刘国钧等也主张图书馆为民众服务,要用各种方法吸引读者,并辅导他们自学,李小缘强调图书馆发挥"消息总机关"的作用,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技术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分别根据文化部、教育部和科学院等部门制订的图书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通过阅览、外借、复制、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宣传报导、定题情报提供、情报分析等方式,广泛地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由于代查、代借、代复制、邮寄借书和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展,使远离图书馆的读者也可获得图书馆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缩微技术等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和发展,服务效率不断提高。随着人们信息价值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献资源共享的逐步实现,图书馆服务正沿着社会化和自动化方向迅速发展,图书馆服务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