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Ground-track drifting
轨迹漂移
5) moving object trajectories
移动物体轨迹
6) trajectories of inclusions
夹杂物运动轨迹
1.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orous media in mush, a three dimension coupled solidific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trajectories equation of inclusions was developed and the model was used with CFX F3D commercial software to study the trajectories of inclusions in solidification of square billet.
考虑糊状区多孔介质对流动的影响 ,建立了三维凝固耦合模型和夹杂物运动轨迹方程 ,并与CFX F3D软件包相结合 ,对方坯凝固过程中夹杂物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夹杂物颗粒在结晶器凝固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与夹杂物在水口处的初始位置、夹杂物直径和结晶器内的流场特性有关 ;微观夹杂物易滞留于铸坯中 ,不易排除 ,直径较大的大颗粒夹杂物易于上浮排除 ;凝固对夹杂物的运动轨迹有显著影响 ,有利于夹杂物上浮去除 ;流场是影响夹杂物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
补充资料:大陆漂移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好象是一块大陆分裂后、南美洲漂出去后形成的。1620年,著名的法兰西斯、培根就指出过这个事实。以后,法国的普拉赛、德国的洪堡都认为诺亚洪水时两大陆分离,原先的大西洋只是一条大河,诺亚方舟就在这河里行驶。
第一个从地质角度对大西洋两岸的两大陆块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的人是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写的“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中指出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并作了两幅大陆拼合图说明两大陆分离前后的情景。1908年,泰勒为说明现代山脉的起源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壳象冰盖一样缓慢滑动,欧亚大陆南移,受印度半岛阻挡而形成帕米尔、喜马拉雅等强烈褶皱带;在东南亚,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马来亚岛弧。贝克在1911-1928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多次论证大西洋两岸山脉的拼合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在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大陆漂移说是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为了解释古气候的问题:为什么热带的羊齿植物曾在伦敦、巴黎甚至格陵兰生长,而巴西、刚果曾为冰川覆盖?1915年,他发表“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实际上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硅铝层比硅镁层轻,就象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魏格纳描述了一幅莱伊尔的渐变论绝对不敢相象和不能接受的海陆构造格局大变动的图案,因而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和攻击。30年代初,大陆漂移说已几乎销声匿迹。即使在美国,讲授大陆漂移说的教授也会被解聘,可谓逆莱伊尔者亡了。唯一的信奉者位于南半球,因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实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这四个大克拉通原先是相连的,被称为冈瓦纳大陆(或南大陆)。
60年代末,随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开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以洋底扩张的形式东山再起,这就是板块学说。不同的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是在康拉德界面上发生的,而板块学说中的大陆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漂移的;在魏格纳那里,泛海洋被分裂的大陆围成若干洋和海,在板块学说那里,洋底在洋中脊处扩张在贝尼奥夫带消减。板块学说与魏格纳相同的是受到了一系列学者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不过板块没有沉寂,而是迅速成长了。
第一个从地质角度对大西洋两岸的两大陆块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的人是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写的“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中指出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并作了两幅大陆拼合图说明两大陆分离前后的情景。1908年,泰勒为说明现代山脉的起源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壳象冰盖一样缓慢滑动,欧亚大陆南移,受印度半岛阻挡而形成帕米尔、喜马拉雅等强烈褶皱带;在东南亚,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马来亚岛弧。贝克在1911-1928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多次论证大西洋两岸山脉的拼合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在学术界最具影响的大陆漂移说是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为了解释古气候的问题:为什么热带的羊齿植物曾在伦敦、巴黎甚至格陵兰生长,而巴西、刚果曾为冰川覆盖?1915年,他发表“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实际上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硅铝层比硅镁层轻,就象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魏格纳描述了一幅莱伊尔的渐变论绝对不敢相象和不能接受的海陆构造格局大变动的图案,因而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和攻击。30年代初,大陆漂移说已几乎销声匿迹。即使在美国,讲授大陆漂移说的教授也会被解聘,可谓逆莱伊尔者亡了。唯一的信奉者位于南半球,因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实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这四个大克拉通原先是相连的,被称为冈瓦纳大陆(或南大陆)。
60年代末,随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开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以洋底扩张的形式东山再起,这就是板块学说。不同的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是在康拉德界面上发生的,而板块学说中的大陆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漂移的;在魏格纳那里,泛海洋被分裂的大陆围成若干洋和海,在板块学说那里,洋底在洋中脊处扩张在贝尼奥夫带消减。板块学说与魏格纳相同的是受到了一系列学者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不过板块没有沉寂,而是迅速成长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