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 泰晤士河北岸,始建于公元10世纪,原是一座本笃会隐修院,13世纪开始大规模改建,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长 156米,宽 22 米,大穹窿顶高 31 米,钟楼高 68.5 米,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它正面的双钟楼哥特式造型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市圣母大教堂的风格,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最初的设计师便是来自法国兰斯的建筑师——亨利。
传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原是泰晤士河一座小岛上的西隐修院(west minster),它今天的名称便可能由此而来。林纾将Westminster Abbey译为“惠斯敏司德寺”,可能是按韦氏音系的发音方法翻译;旧译“西敏寺”是意译(West,Abbey)和音译(minster)的结合,有古雅的中国韵味;现今通用的译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则基本上按音译,汉语发音与英文接近,字形也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使巍峨的大教堂更有帝王气派。英国教会有三个重要的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全英首席主教,约克大主教是处于第二位的全英格兰首席主教,而威斯敏斯特大主教则是英国罗马天主教教会的领袖。西方大教堂的历史和教堂建筑多可追溯到中世纪或更早的时期,它们在文明的发展中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教堂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它昔日的威严和光彩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大教堂可能更是一种神化的宗教象征,代表了超脱尘世的道德力量。今天,人们来到庄严的大教堂是要在这精美的建筑里去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与文化。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常被人们称为英国的皇家教堂,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征服者威廉在这里加冕为王后,历代英国国王均在此举行加冕礼;同时也因为这里是许多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最后安息之地。大教堂的设计为典型的十字形结构,穿过教堂北门,进入北耳堂,耳堂两侧墙壁上是十多位英国政治家的纪念雕像:左边有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的乔治•坎宁像,坎宁毕业于牛津大学,以推行自由主义政策而著称,执政期间使英国脱离了欧洲神圣同盟;右侧有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雕像,皮特出身名门,求学于牛津,崇尚古典学术,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使英国赢得了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的胜利而成为强大的帝国。出耳堂左拐,大教堂东侧依次排列约十个祈祷室,摆放着13世纪至17世纪的国王和女王的石棺墓室:爱德华一世和三世、亨利三世、五世和七世、女王伊利莎白一世、玛丽一世等都在这里长眠。在祈祷室里和通道上,先代圣贤的石雕塑像或立或卧,有的雕像表层已脱落斑驳,有的石棺上仰卧着主人雕像,棺两侧有仆人像跪于垫子上作侍奉状。地上镶嵌着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板,板上刻有文字或图案,或雕饰凸出的镀金字,说明死者生卒年、生平或立像者的名字。祈祷室环绕的中心是国王的加冕宝座,这个木制的高背加冕椅是1301年为爱德华一世制作的,椅子下面过去曾有一块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坐的大石头,爱德华一世于1296年命人将石头运回伦敦,安置于威斯敏斯特加冕椅之中。如今这块石头已回归苏格兰,因为它是苏格兰民族的象征。加冕椅用褐色木板做成,木板上刻有花纹,椅子的四脚雕刻昂首的雄狮,椅背上部呈三角形尖顶状,有威严的气派。椅子正面台阶下左右侧各两排约70把木椅,可能是贵族 武士们的座位,这些椅背上装饰着印有彩色精美图案的贵族家族盾形纹章,可以想像出加冕时国王的威仪和典礼仪式之隆重。自1066年以后,除13岁被废黜的爱德华五世和为娶辛普森夫人而自愿逊位的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外,英国历代国王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的这把椅子上加冕登基。
走出帝王的墓茔,便来到南耳堂内著名的“诗人角”(Poets' Co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