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死刑报应论
1)  retentionist arguments
死刑报应论
2)  Death Penal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ribution
从报应论看死刑
3)  retribution [英][,retrɪ'bju:ʃn]  [美]['rɛtrə'bjuʃən]
报应刑论
1.
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value of retribution,utility and Integrated Theory of Punishmen.
应当在分析刑罚理论上的报应刑论(绝对主义)、功利刑论(相对主义)与折中论(并合主义)的内涵与价值,指出它们分别存在的合理性和弊端,并对折中论进行了再思考,提出折中论是理想的刑罚观念。
4)  On Death Penalty
论死刑
5)  theory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死刑废除论
1.
The theory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has now become a mainstream ideology among Chinese criminal researchers, but prevalent opin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indisputable truth.
死刑废除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刑法学界的主流意识。
6)  theory of the reten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死刑保留论
补充资料: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目录

  • 1 作者简介
  • 2 原文
  • 3 原文介绍
  • 4 大意
  • 5 名家点评

[编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编辑]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编辑] 原文介绍

本文为宋嘉佑二年(1057)苏轼应礼部试的试卷。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关键词==:策论

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大意

(一)自“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至“故孔子犹有取焉”

说明古代圣王(周穆王以上)赏而咏歌,罚而哀矜的“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二)自“传曰”至“尽之矣”(举史例)

说明圣人(尧)“罚疑从去”“罪疑惟轻”的忠厚之至处。

(三)自“可以赏”至“义不可过也”

说明赏(仁)可以过,罚(义)不可以过之理。

(四)自“古者赏不以爵禄”至“故曰忠厚之至也”

说明先王“疑则举而归之于仁”(在未确定可以罚之前全部归之于可以赏之列),故曰忠厚之至也。

(五)自“诗曰”至“亦忠厚之至也”

说明君子时其喜怒,无失乎仁,亦忠厚之至也。

[编辑] 名家点评

读苏轼策论有感--于坚

什么是策论?策,就是册,把问题写在册简上,让前来应举的考生回答。但策还有更重要的意思,例如政策、策谋,对策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