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eismotectonic map
地震大地构造图
3)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map
区域地震构造图
1.
1 ∶250,000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map is one of graphic documents achieved in the urban active fault survey project.
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成果图件之一。
2.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ites,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ompile a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map for the region where engineering site is.
利用西南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成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强大的空间信息表达能力,使在MapInfo平台上构建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成为可能。
4) tectonic earthquake
构造地震
1.
On the basis of the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 from 2002 to 2006 recorded by the station network in Zhejiang province,with time-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the tim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spectrum of induced earthquakes in Shanxi reservoir and tectonic earthquakes in Zhejiang have been investigated.
基于2002~2006年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珊溪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两者的P波波谱存在差异:1)水库诱发地震P波主频低于构造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P波频率成分比构造地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且出现多个能量较强的频率段;3)水库诱发地震P波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快。
2.
The fracturing of discontinuous jointed faults is a mechanism of tectonic earthquake.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一即非连续组合断层破裂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雁列和同线非连通这两种非连续组合断层在双轴加载破裂失稳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3.
The friction sliding of intersected faults is the third mechanism of tectonic earthquake.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三即交汇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自然界经常出现的断层组合模式——不同交汇角度的组合断层的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加载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仪分别测定了加载过程中试样表面的红外辐射及断层活动的声发射时间序列。
5) seismotectonics
地震构造
1.
Study of seismotectonics and seismicity for Yueyang City and its adjacent area;
岳阳及周边地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2.
This paper reviews briefly the progresses made during the last four years (1999~2002) in study of seismotectonics in China, especially appraise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the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s structure, the active fault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large earthquakes,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简要回顾了近 4年来 (1999~ 2 0 0 2年 )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 ,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 。
3.
The comparison of seismotectonics and seismicities between the Xialiaohe-Laizhouwan segment and the Weifang-Jiasha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has been made.
从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角度,对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进行了对比,认为这两段的地震构造环境具有明显不同,地震活动明显属于不同模式。
6) Seismic structure
地震构造
1.
no effectively displaying the 3D geometry of the seismic structure in complex hypocenter area,gridding interpolation and 2-D wavelet transformation are used for processing hypocenter location data,and spatial hypocenter distribution image and seism starting time image are obtained.
针对地震分布点状图不能有效地显示复杂震源区地震构造的几何形态问题,利用网格化插值和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地震定位数据,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
补充资料:地震构造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通常按照研究内容和角度的不同,将地震构造分为全球地震构造、区域地震构造、震源构造及工程地震构造。
全球地震构造 主要研究地球行星级规模的动力学过程及构造格局对地震活动的制约作用。按照地震活动与全球构造的关系,可以将全球地震构造分为 3个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见环太平洋地质);洋中脊地震构造系;大陆地震构造系。它们均是与地球坐标系有关的环形地震构造,是地球现今构造运动活跃的主要地带。
区域地震构造 主要研究某一地区地震活动与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及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区域构造研究不同,区域地震构造的研究,在时间上突出研究该区地质历史的最新阶段,在空间上不仅研究表层构造而且研究地壳内部,特别是震源比较集中的中地壳附近的构造。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依据地质及地貌资料进行分析以外,一般还需要研究该区的震源机制解,地应力与地形变测量结果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的观测资料。以查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变图像与应变速率以及该区地壳的深部结构特征,并探讨控制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构造因素,估算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大震重复间隔(见地震断层)。
震源构造 研究对象包括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物理环境,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变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学特征及发展过程等。震源构造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①考察及研究强震(包括古地震)导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种残留的地表变形现象。对于现代强震还需结合大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及其他各种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形成方式及破裂过程。②根据全球或大区域地震台网以及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用地震波初动,地震波谱分析或合成理论地震图拟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确定位,研究大震震源体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破裂过程及震源函数性质等。③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综合研究震源区深部介质性状,震源位错的力学特性,估算温度、压力等参数,查明其深部构造物理环境。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同一些具体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方向构造带的复合,共轭剪切断裂的交叉等。
工程地震构造 主要是将地震构造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区划等工作,以及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地震构造问题。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的内容:①在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区划工作中,利用地震构造的研究成果,合理地确定潜在震源区的位置及其震级上限;②根据不同地区的近期构造运动速率或应变速率,估算特征地震的重复间隔及各级地震的频次;③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活动衰减特征在区域上的差异同各个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有关,通过对地震构造区、带的划分,可以为这些研究提供合理的设计单元。
地震构造的研究表明,地震是由地壳及岩石圈块体的快速破裂与错动引起的,这种变形方式与相对比较缓慢的蠕变滑动及褶皱变形在空间上交织分布,在时间上交替发生,地震是地壳及岩石圈构造变形总体图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释放应变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地震构造的研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为认识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地震构造的研究也为工程抗震、地震区划及地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全球地震构造 主要研究地球行星级规模的动力学过程及构造格局对地震活动的制约作用。按照地震活动与全球构造的关系,可以将全球地震构造分为 3个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见环太平洋地质);洋中脊地震构造系;大陆地震构造系。它们均是与地球坐标系有关的环形地震构造,是地球现今构造运动活跃的主要地带。
区域地震构造 主要研究某一地区地震活动与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及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区域构造研究不同,区域地震构造的研究,在时间上突出研究该区地质历史的最新阶段,在空间上不仅研究表层构造而且研究地壳内部,特别是震源比较集中的中地壳附近的构造。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依据地质及地貌资料进行分析以外,一般还需要研究该区的震源机制解,地应力与地形变测量结果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的观测资料。以查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变图像与应变速率以及该区地壳的深部结构特征,并探讨控制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构造因素,估算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大震重复间隔(见地震断层)。
震源构造 研究对象包括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物理环境,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变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学特征及发展过程等。震源构造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①考察及研究强震(包括古地震)导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种残留的地表变形现象。对于现代强震还需结合大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及其他各种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形成方式及破裂过程。②根据全球或大区域地震台网以及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用地震波初动,地震波谱分析或合成理论地震图拟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确定位,研究大震震源体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破裂过程及震源函数性质等。③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综合研究震源区深部介质性状,震源位错的力学特性,估算温度、压力等参数,查明其深部构造物理环境。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同一些具体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方向构造带的复合,共轭剪切断裂的交叉等。
工程地震构造 主要是将地震构造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区划等工作,以及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地震构造问题。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的内容:①在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区划工作中,利用地震构造的研究成果,合理地确定潜在震源区的位置及其震级上限;②根据不同地区的近期构造运动速率或应变速率,估算特征地震的重复间隔及各级地震的频次;③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活动衰减特征在区域上的差异同各个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有关,通过对地震构造区、带的划分,可以为这些研究提供合理的设计单元。
地震构造的研究表明,地震是由地壳及岩石圈块体的快速破裂与错动引起的,这种变形方式与相对比较缓慢的蠕变滑动及褶皱变形在空间上交织分布,在时间上交替发生,地震是地壳及岩石圈构造变形总体图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释放应变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地震构造的研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为认识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地震构造的研究也为工程抗震、地震区划及地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