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xygen microsensors
微溶解氧电极
2) dissolved oxygen electrode
溶解氧电极
1.
Development of disinfecting dissolved oxygen electrode in th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生物工程用可消毒溶解氧电极的研制
2.
) with greater specificity, to determine the best method for the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and finally to construct a micro-alcohol test system by combining immobilized cell with dissolved oxygen electrode, as a simple, non-toxic method,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samples.
固定化小球与溶解氧电极组合成乙醇微生物传感体系,用于乙醇检测。
3) dissolved oxygen electrode
溶氧电极
5) oxygen microelectrode
氧微电极
1.
A separated oxygen microelectrode wa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improved structure,to determine the oxygen distribution in biofilm at an endogenous state.
以分离式氧微电极为测试工具,在优化了电极结构的基础上,对内源呼吸状态的生物膜内部的溶解氧分布进行了准确测定,通过生物膜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分析,拟合获得了生物膜内异养菌的衰减系数。
6) anodic electrodissolution
阳极电溶解
1.
The electrochemical oscillations often are ob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anodic electrodissolution of metal and alloy, in particular,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between 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
金属和合金阳极电溶解过程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电化学振荡现象 ,尤其是在活化与钝化的转变阶段 。
补充资料:海水溶解氧
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是海洋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含量在海洋中的分布,既受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还受物理过程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在20世纪初期建立了适合现场分析的温克勒方法(见海水分析化学)以后,进展比较快,至40年代前后,已取得了关于大洋中氧含量分布的比较完整的资料。
来源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大气;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见气体在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
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分布 氧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海域,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白天和黑夜不同,而且随季节而异,加上海流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解氧在海洋中形成了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
垂直分布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征,通常把海洋分成3层:①表层。风浪的搅拌作用和垂直对流作用,使氧在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分配,较快地趋于平衡。个别海区在50米深的水层之上,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出现了氧含量的极大值。②中层。表层之下,由于下沉的生物残骸和有机体在分解过程中消耗了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通常在 700~1000米深处出现氧含量的极小值(此深度因区域不同而异)。③深层。在氧含量为极小的水层之下,氧含量随深度而增加。(图1,图2,图3)
统观氧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知海洋中的氧都来自表层,所以表层水是富氧的。海洋深处的氧,主要靠高纬度下沉的表层水来补充。如果没有这种表层水的补充,仅靠氧分子从表层向深处扩散,其速度很缓慢,难以满足有机物分解的需要,势必造成深层水缺氧甚至于无氧。
区域分布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南纬50度处,都有富氧的表层水下沉,形成南极中层水,它一直向北延伸,可到达南纬20度的 800米深处;在北大西洋北纬60度处的表层水,下沉而成深层水,它向南运动,一直延伸至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在南极下沉的富氧水,至深层可向北流动而达北太平洋。这些从高纬度下沉而成的中层和深层海水,其氧含量在流动过程中都逐渐降低。总之,氧在海洋中的区域分布,和海洋环流有密切的关系,加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大陆径流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但就 3大洋的平均氧含量来说,大西洋最大,印度洋其次,太平洋最小。这主要是 3大洋的环流情况不同所造成的。
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比较浅,大部分处于深度不到200 米的大陆架海区,所以氧的分布和大洋不同,而且变化复杂。以南黄海为例:冬季海水对流强,垂直分布均匀;春季表层水开始升温,氧的溶解度变小,使氧含量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极小值。表层水温的升高,还使温跃层逐渐加强,阻碍氧的扩散。故在每年5月至8月间,在南黄海温跃层之下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饱和度可达120%。底层水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从春季开始,氧含量逐月降低,至11月达极小值。就氧含量的年平均值(12个月的平均值)及其变化幅度而言,南黄海都以近岸为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就垂直分布而言,氧含量在深约20米处有一极大值,而表层和底层的平均氧含量都比较低。南黄海属浅海,其氧含量因受气候和陆地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一年之中不停地变化。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中溶解氧的存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不只如此,在富氧的海水中,形成一个氧化环境,使水体中一些变价元素处于氧化态。但是在缺氧的海水中,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了还原环境,使一些变价元素处于还原态。例如铀在富氧海水中以易溶的UO2(OH)婣形态存在,但在缺氧水中,则易生成二氧化铀而沉淀。
在缺氧的水体中,硫酸盐还原菌能将硫酸盐和一些含硫化合物还原为硫化氢。例如黑海在深约 100米处有一个较强的温盐跃层,阻碍氧向深处补充,致使深度超过 200米的海水中无氧,适宜于硫酸盐还原菌滋生,因此逐渐产生硫化氢。
有机物在深水中分解时,消耗的氧量与水团的年龄和运动过程有关,故可根据氧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变化划分水团,并估算水团的年龄和运动速度,包括它由表层下沉的时间等等。
来源 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大气;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见气体在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
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这两个过程可概括表达为:
故真光层海水中氧的消耗,也可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
分布 氧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浮游生物生长繁殖的海域,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白天和黑夜不同,而且随季节而异,加上海流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解氧在海洋中形成了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
垂直分布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征,通常把海洋分成3层:①表层。风浪的搅拌作用和垂直对流作用,使氧在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分配,较快地趋于平衡。个别海区在50米深的水层之上,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出现了氧含量的极大值。②中层。表层之下,由于下沉的生物残骸和有机体在分解过程中消耗了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通常在 700~1000米深处出现氧含量的极小值(此深度因区域不同而异)。③深层。在氧含量为极小的水层之下,氧含量随深度而增加。(图1,图2,图3)
统观氧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知海洋中的氧都来自表层,所以表层水是富氧的。海洋深处的氧,主要靠高纬度下沉的表层水来补充。如果没有这种表层水的补充,仅靠氧分子从表层向深处扩散,其速度很缓慢,难以满足有机物分解的需要,势必造成深层水缺氧甚至于无氧。
区域分布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南纬50度处,都有富氧的表层水下沉,形成南极中层水,它一直向北延伸,可到达南纬20度的 800米深处;在北大西洋北纬60度处的表层水,下沉而成深层水,它向南运动,一直延伸至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在南极下沉的富氧水,至深层可向北流动而达北太平洋。这些从高纬度下沉而成的中层和深层海水,其氧含量在流动过程中都逐渐降低。总之,氧在海洋中的区域分布,和海洋环流有密切的关系,加上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大陆径流的影响,变得非常复杂。但就 3大洋的平均氧含量来说,大西洋最大,印度洋其次,太平洋最小。这主要是 3大洋的环流情况不同所造成的。
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比较浅,大部分处于深度不到200 米的大陆架海区,所以氧的分布和大洋不同,而且变化复杂。以南黄海为例:冬季海水对流强,垂直分布均匀;春季表层水开始升温,氧的溶解度变小,使氧含量逐渐降低,至夏季达极小值。表层水温的升高,还使温跃层逐渐加强,阻碍氧的扩散。故在每年5月至8月间,在南黄海温跃层之下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饱和度可达120%。底层水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从春季开始,氧含量逐月降低,至11月达极小值。就氧含量的年平均值(12个月的平均值)及其变化幅度而言,南黄海都以近岸为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就垂直分布而言,氧含量在深约20米处有一极大值,而表层和底层的平均氧含量都比较低。南黄海属浅海,其氧含量因受气候和陆地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一年之中不停地变化。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中溶解氧的存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不只如此,在富氧的海水中,形成一个氧化环境,使水体中一些变价元素处于氧化态。但是在缺氧的海水中,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了还原环境,使一些变价元素处于还原态。例如铀在富氧海水中以易溶的UO2(OH)婣形态存在,但在缺氧水中,则易生成二氧化铀而沉淀。
在缺氧的水体中,硫酸盐还原菌能将硫酸盐和一些含硫化合物还原为硫化氢。例如黑海在深约 100米处有一个较强的温盐跃层,阻碍氧向深处补充,致使深度超过 200米的海水中无氧,适宜于硫酸盐还原菌滋生,因此逐渐产生硫化氢。
有机物在深水中分解时,消耗的氧量与水团的年龄和运动过程有关,故可根据氧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变化划分水团,并估算水团的年龄和运动速度,包括它由表层下沉的时间等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