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鼓藏节
1)  GU Zang Festival
鼓藏节
1.
An Anthropological Survey of the Rites of GU Zang Festival of Miao People—— A Case Study of Wulue Village
贵州苗族鼓藏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怀乡乌略村为例
2)  chiguzang festival
吃鼓藏
3)  drum joint
鼓形节
4)  truncated joints
鼓节点
1.
Through the static test of a small shell with full\|scaled joints and the computation by the use of nonlinear FEM,the effect of the rigidity of truncated joints on the static behavior of single\|layer latticed shell was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nonlinear FEM was also studied.
通过对一具有足尺节点的单层球面网壳模型静力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 ,分析了焊接空心鼓节点的刚度对单层网壳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该类节点的网壳结构非线性计算模型的适用性 ,并对焊接球承载力进行了修正 ,对于焊接空心鼓节点在网壳结构中的推广应用有实际意
5)  gong and drum rhythm
锣鼓节奏
6)  blast governing
鼓风调节
补充资料:翻鼓节
翻鼓节
翻鼓节

翻鼓节,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

二月, 当南皋河两岸的山野新披片片翠绿、粉红桃花点缀褐灰色山野的时候,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他们苗家独特的节日——翻鼓节。

翻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每年春、秋各过一次。除了个别村寨在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猪(亥)或狗(戌)场天过以外,都是在农历二月、九月的猪(亥)、牛(丑)或龙(辰)场天过,节日内容为:祭祖宗、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唱歌、碴河比赛等娱乐,节日要过3天。

传说

翻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来,这样祖宗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的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祖宗诉说请求帮助。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有九庹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他们在众多鸟兽帮助下,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乡。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亥)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的死逃的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宗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祖宗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祖宗,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

节日

节日前一天,鼓头要在自家的田里去抓鱼,如果没有就要到河里去抓,如果还是抓不到,那只有去向其他人家田里讨要。鱼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东西。

节日第一天即猪(亥)日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祖。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花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象征四季如春、风调雨顺),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即祖宗),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下午4时,再次祭鼓之后,一群盛装男女,在鼓头的带领下把木鼓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此时,在这段水流清澈平静的小河岸边及沙滩上,挤满了本村本乡和来自县内以及凯里市、麻江县等地的成千男女们。他们人人穿戴一新,尤其是那些年轻姑娘们,一个个穿着彩绣与银饰满身、艳丽夺目的盛装,更显得美若山花。

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缓缓地跳起踩鼓舞,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据村中老人说,原来祖传的木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被毁掉了,现在这个杉木鼓是后来重新制的鼓,长1.5米,鼓身直径23厘米,有牛皮蒙鼓面,而这田姓世袭鼓主家承当鼓头职责至今已七代人,约有200年了。

第二天中午起,踩鼓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商贩们也赶来在场边摆摊设点,卖果什杂物。在深沉悠远、连绵不绝的木鼓声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围起一层层的舞圈,热情奔放地翩翩起舞。木鼓舞有三步舞和五步舞两种跳法,动作粗犷简洁,古朴典雅,容易掌握,即使是初来乍到的客人,也能看一看就会,参与联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