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inti poem
隐题诗
1.
Moreover,the poet is very good at applying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n composing modern poem,and creating a new style of poem,that is,"Yinti poem".
此外,诗人还善于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并运用于现代诗的创作,并且创造了新的诗体"隐题诗"。
2) Li Shangyin"Poems with No Titles"
李商隐"无题诗"
3) Title
[英]['taɪtl] [美]['taɪtḷ]
诗题
1.
Chapter one started from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evolvement of the titles of poems before Ji Dynasty, and arrived at the conclusion that, Ruan Ji didn’t give any title to his Poems on Aspiration when he wrote them but was given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Poem on Hero was lost and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Poems on Aspiration.
第一章从考察两晋前诗题的演进入手,认为阮籍作《咏怀》诗时并未曾自题诗题,“咏怀”之诗题为后起,“豪杰诗”今已亡逸,并不存于今本《咏怀》诗中。
4) poetry composed on the wall
题诗
5) Hermit Poem
隐逸诗
1.
Popular and Spread of Hermit Poem in Six Dynasties;
六朝隐逸诗的风行及流变
2.
Hermit poem in Eastern Jin Dynasty,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oems related to the fact of reclusion and whose topic is about reclusion in this period.
东晋隐逸诗是指东晋时期一切与隐逸有关的,以隐逸为主题的诗歌,内容包括企慕归隐、赞美隐逸与隐士、描述隐逸生活与隐士生活环境、论述隐逸的意义及价值、探讨隐逸的方式等等。
6) poetic metaphor
诗性隐喻
1.
Along with the studies of metaphor as a figure of thought, the concepts of poetic metaphor are put forward by Lakoff Johnson and Mark Turner (1989) in thei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莱考夫和特纳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并将生活中的概念隐喻作为诗性隐喻的构成部分。
补充资料:哭李商隐
【诗文】: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
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释】:
【注释】: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如今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崔闽 傅经顺)
【出处】:
全唐诗:卷591-5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
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释】:
【注释】: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如今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崔闽 傅经顺)
【出处】:
全唐诗:卷591-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