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本溪移动
1)  Benxi mobile
本溪移动
1.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and optimized scheme of urban transmission network under the new technology of TD-SCDMA for Benxi mobile.
文章介绍了在TD-SCDMA新技术条件下本溪移动城城域传输网络规划及优化方案。
2)  Benxi
本溪
1.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e of Benxi;
本溪市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
2.
Characters and geological age of conodont fauna from denominated section of Benxi Formation;
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
3.
The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 Benxi s Village Tourism;
辽宁省本溪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对策
3)  Capital Mobility
资本移动
1.
A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Based on Capital Mobility;
基于资本移动的企业集聚模型
4)  text move
文本移动
5)  benxi formation
本溪组
1.
Characters and geological age of conodont fauna from denominated section of Benxi Formation;
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
2.
Conodonts from the Taiyuan Formation and Benxi Formation in the Feicheng Coalfield, Shandong;
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太原组牙形刺
3.
Benxi Formation--Lithohorizon and Chronohorizon with Diachronism;
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与穿时性
6)  Benxi city
本溪市
1.
The eco-environment of Benxi city is accessed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Ninth five-year period.
通过对“九五”期间本溪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回顾性评价,指出了本溪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十五”期间本溪市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对策。
2.
The paper instances seismic microzonning in Benxi city,and points out thatthe study would put stress on the problems,that is active faults,subsidence,slide or geologicdisaster such as these,complex topography and influence of seismicity on city building whenwe make a microzonning of some cit
本文以本溪市地震小区划的成果为例,指出在矿山城市进行地震小区划时,应着重对活动断裂、沉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复杂地形与地震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
补充资料: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于距本溪市35公里的东部山区太子河畔。东经124度5分,北纬40度18分。与辽宁省会沈阳市,辽宁中部城市抚顺、辽阳、鞍山等地相距很近,且有铁路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最赋有特色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

本溪地处辽宁省的东南部,境内山脉连绵,河流纵横,山青水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山、水、泉、林、湖、洞、城和古人类遗址等景观。世界奇观本溪水洞、枫叶红于二月花的本溪秋色更使游人叹为观止,现已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等旅游产品体系。每年一度的枫叶节将展示我市的旅游形象,提高本溪的知名度。届时将通过精品线路考察、民族风情表演,旅游商品展销等活动向来宾和游人介绍神奇的本溪,把我市丰富的旅游产品和商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真诚的欢迎旅游界同仁和海内外旅游者来本溪旅游观光,合作开发,共创本溪旅游新天地。

本溪水洞在侠柯山中,侠柯山属辽东山地,为千山山脉的东北边缘。山势中低,相对高度仅200—300米,连绵起伏,层峦叠翠。太子河从洞口200米处流过,玉带逶迤,澄清似练,下游注入辽河入海。洞口坐南朝北,高于太子河面13米,洞身向山里延伸,长度3000余米,面积3600多平方米,容积40万余立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华、石幔均发育良好,形状奇异,蔚成大观。清代同治年间诗人魏瓷均曾游此洞,留诗一首可见一斑:“拔云探洞口,云散洞天深。石穴千年乳,冷冷滴到今。冥蒙藏太古,寒气积阴深。闻有烧丹士,长年此陆沉。”

远在5亿7千万年时期,本溪水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时期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它们的躯壳由于水动力的淘洗和磨浊下沉,便沉积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和化碳酸盐。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统亮山组和中统马家沟组时,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这里便缓慢地台升为陆地。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断地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日积月累,经过亿万年时间,便逐渐发育成今天的水洞。这种溶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进行。可以想见,再经过几百万年之后,本溪水洞的奇特景观,将更为绚丽雄伟。

很早以前,古人类就发现此洞,并在这里居栖息。建国以来,政府多次组织发掘。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洞口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磨制的石器,动物的骨骼等;4千年前青铜时代的陶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400年的绳形陶,五铢钱等。水洞管理处现已把部分文物放在洞中迎客厅左侧的“文化遗存展览室”展览,年年月月向游览水洞的人们述说着这个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气势磅礴,可容纳千人的“迎客厅”。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的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留连忘返。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

60年代初期,本溪市政府开始着手开发水洞。1983年5月1日,本溪水洞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近百万,被誉为“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